逼良为娼:谈教育之弊
想谈谈教育,又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为教育界一分子,每天接触的都是教育,对教育的感性认识固然很多。但是,被水淹没的人并不见得知道大海的摸样。所以,每当想谈谈教育的时候,总担心自己走不出根深蒂固的偏见。现在终于要谈谈教育了,是因为看到对于教育的偏见既然已经这么多,也就不在乎再多一个。也许,根据负负得正的原理,我的偏见和别人的偏见相加后,得到的恰是教育的真相。于是,我就有了勇气。
现在,对教育不满意的人越来越多。最时髦的是批评教师 ,其次是批评教材,再次是批评高考。于是就有了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输,就有了新的教学方法的提倡,就有了不断更新的教材,就有了越来越让人迷茫的高考改革。这些批评固然有理,这样的变化也许有益,但是,却很少能够在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产生共鸣。体制外的巨大轰鸣如风过耳,理论精英的匠心设计更如隔靴搔痒。中国教育脑指挥不动手,冠冕堂皇的理想折磨着自卑平庸的现实,最后当然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我感觉,那些高高在上的教育设计师要么是被理论作茧自缚,要么是因为养尊处优而缺乏责任感,鼻孔朝天,颐指气使,天马行空,目空一切。他们在实践上的效果就是逼良为娼。
世界上有没有人天生喜欢为娼?没有。有些娼妓看上去自愿,其实,也是被逼的。只不过不是被某个具体人所逼,而是被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价值标准所逼。没有人愿意说假话,因为说真话是最痛快的事情。有的人喜欢说假话,不是喜欢假话本身,而是喜欢假话所带来的利益,或者规避真话所带来的灾难。现在,做为教书育人的机构,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必须说言不由衷的话,必须做身不由己的事。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制度和现实严重脱节,怎么办?只能削足适履,削足适履就是造假。评选省级示范性高中,不造假没办法过关。不是根据学校情况归纳申办材料,而是根据评选标准编造各种数据。申办委员会成了造假委员会。从文字到影象,从检查到汇报,从领导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都在虚假的荣耀中疯狂旋转。别说人均绿地面积,别说藏书、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单单每班50名学生的标准哪个学校能够达到?于是,为了应付检查,各个学校八仙过海,花样百出。于是,网上就有了揭露某个高中为了申办示范性高中整个年级的学生一夜蒸发的黑幕。其实,检查人员并没有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心里明白得很。但是,他们仍然装摸做样地检查,装摸做样地点头。我想,他们大概也不喜欢这样,只不过也被逼为娼。更可悲的是还要调查学生,于是,教师就只好教着学生怎样说谎。教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曾经那样一脸庄严,喋喋不休。可是,被逼为娼的教师凭什么教导学生捍卫自己的贞操?播在这样土壤之中的诚信靠什么生根发芽?这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国民素质?这样的现实能够走向怎样的未来?
其实,教师的诚信丢掉的已经很多。教师待遇决定于职称,职称决定于论文,论文决定于编辑,编辑决定于金钱。于是,许多人开始用金钱收买编辑,用论文争取职称。这样做不仅为了待遇,更是为了面子。为什么这样没有面子的事情却可以得到面子?因为许多人都这样,就形成了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氛围。中学如此,大学也如此。于是,学术腐败成了中国教育触目惊心的问题。评职称的时候,人们甚至已经习惯了找评委。于是,评委成了人人羡慕的肥差。不仅中学评职称如此,甚至参评院士也需要关系。不找关系不行吗?因为有人找关系,所以没有关系的人就没有了安全感。学术腐败,斯文扫地,为害之烈,莫此为甚。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当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也发现两个巨大的失误。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为什么我们说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失败的标准很简单:社会发展了三十年,很多人却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市场经济大潮淹没了中国社会,医疗和教育也没有幸免。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也许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医疗和教育的市场化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悲剧性事件。医疗是公民的生存保障,教育是公民的发展保障。现在,许多人的生存没有了保障,同时也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应该交给政府负责的医疗和教育交给了市场,市场经济追逐利润的天性迅速膨胀。于是,就有了择校生的概念。择校生之名并不符实,因为择校生指的并非外校转来的学生,而是分数不够的学生。本来学校需要录取一千人,但是,分数线上面只有七百学生,下面三百名就是择校生。想上学的话就必须交高费,否则就无法上学。这样的结果是有钱才能上学,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教育不公吗?有人会问,学校不收钱不行吗?不行。因为虽然是公立学校,政府投入却很少。不收钱不仅不能发展,甚至连生存都是问题。这不是逼良为娼是什么?
本来,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工作对象是学生,没有流水线上产业工人那样的寂寞。不仅是一种劳动,更是一门艺术。不仅传授着知识,而且熏陶着感情。一年两个多月的假期更令许多行业的人羡慕不已。但是,由于教育投资大,见效慢,不能马上转化为GDP,不能变成直观的政绩,各级政府都忙于招商引资,修路建桥,对投资学校很不感兴趣。结果,学校成了市场经济的一环,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社会声誉,没有社会声誉就收不来学生,收不来学生就收不来钱,收不来钱就无法生存。这不仅导致学校在金钱的诱惑下越来越走火入魔,毒化了本来纯洁的师生关系,而且导致学校之间残酷的生源大战,完全扭曲了教育的价值。为了让初中学校组织学生到高中学校来报考,高中学校向初中学校的校长承诺吃饭,承诺奖金,承诺旅游,承诺不要报名费。现在,甚至出现了初中班主任公然索要回扣的现象。你让他推荐班里的优秀学生来上学,他马上问一个学生多少钱。你感觉他问的奇怪,他说别的学校都是这样。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复习班招生。分数低的学生复习要交五六千元的复习费,而分数高的学生来复习就会承诺许多优惠政策。有的校长亲自跑到学生家里去动员,有的学校时刻警惕着别的学校来拉学生。高分复习生享受着不同于一般学生的住宿条件,享受着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补助费。为了让高分学生来复习,有的学校甚至一次性发给数万元的奖励。我们附近的一所高中,为了一个高分复习生,甚至安排学生的弟弟来上学,安排学生的父母在学校上班。在这样的氛围下,还提什么教书育人,师道尊严?学生和教师完全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变成相互利用的工具。有的高分学生待价而沽,象生意人一样和老师谈复习的价钱。此情此境,痛苦而且可悲,深深感受到教育的畸形,道德的沦落。
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学校的日子都不好过。一周两天的周末没有了,两个月的假期也大打折扣。教师加班加点,学生不堪重负。教师愿意加点加点吗?即使为了补课费,相信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牺牲假期。现在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旋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注定要被卷入其中。这个旋涡一旦旋转起来,就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前进。几年旋转下来,各个学校大规模扩班。本来学校是一届十个班的规模,政府也按照十个班的规模配备了教师。但是,收费政策大大刺激了学校的扩班积极性,因为学校建设不足而出现的大量生源又为扩班提供了坚实的生源基础。一届十个班变成了十四个班,十八个班,甚至二十个班。教师哪里来?从外面调入。没有编制怎么办?学校收费后自己发工资。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着大量没有编制的教师,有的学校没有编制的教师甚至和有编制的教师一样多。这些没有编制的教师不仅成为学校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学生多了,基础设施就不够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让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现在,大部分学校都不约而同地想出了同样的解决债务的办法,就是向广大教师集资。结果,一个普通的高级中学仅集资一项就欠教师上千万元。中国的基础教育就这样一路走来。收费,扩班,建设,债务。表面看上去学校发展实在是快,其实不过是一个越吹越大的气球。这个气球什么时候爆破?现任的校长也许等不到,下一任的校长也许就无处逃避。据说,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择校费也收不了几年,那么,中国教育的债务危机也就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更强调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我们更强调公平,因为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公平,而这些不公平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当我们没有楼房的时候,我们特别想建设一栋楼房。当我们建了楼房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也许忽视了楼房的安全。楼房一旦因为失去平衡而倒塌,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在所有的不公平中,教育的不公平和医疗一样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教育和医疗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公民没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择校生制度让金钱扼杀了公平,所谓投资商子女享受加分优惠的政府政策同样是让金钱扼杀了公平。越是偏远和艰苦的地方,教师的待遇越低。这样,偏远和艰苦地区的学校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我们不仅损害了他们现实的利益,而且毁灭了他们将来的希望。想起那些似乎被社会发展遗忘了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共和国的心脏就会疼痛。我们应该牢记这样的教训:公立学校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福利保障体系的一环,而不应该是追逐利润的市场经济的一环。
可是,还有一个更大的教育不公平却越来越不好解决,就是对中部地区广大学生的招生歧视。北京,天津,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重点高校多,而这些重点高校在分配招生指标的时候向属地严重倾斜。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区教育落后,为了照顾也给许多指标。这样,就导致中部广大地区的高中毕业生严重的遭受歧视。同样的分数,在北京和新疆可以上重点大学,在河南和山东最多上一个普通本科,甚至落榜。全国统一试卷的时候,这个问题特别突出。现在改革为省份自主命题,这个问题似乎被掩盖住了一些。但是,人们心里都非常清楚。于是,高考移民就大规模出现。高考移民屡遭批判,每年也都处理一些。但是,高考移民的势头却越来越大。为什么呢?孩子在本地考试太吃亏了,只要能耐大些的家长都要想一些办法,并且大多都能成功。这难道不也是逼良为娼呢?但是,因为只有那些有些能耐的家长才可以操作成功,也就造成了另外一个层面的不公平。更何况,在操作的过程中,又会有多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受贿,腐败堕落。
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自有许多不得已的苦衷。尽管存在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端,中国教育也绝非一团漆黑。但是,在国民经济已经取得大幅度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在教育的弊端面前麻木不仁,我们失去的也许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如果一个官员不腐败就无法在官场立足,如果一个公民不上访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如果一个学校不收费就无法生存,如果一个教师不说谎就无法工作,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逼良为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无论播下多少爱的种子,也开不出信任与和谐的花朵。所以,我们呼吁,请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让教育成为文明的灯塔,让我们用教育这个播种机在中华大地播撒人人平等的信念,让我们以教育为起点走向民族复兴的大道。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