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洋”经,治“土”病 ?(1+1)
取“洋”经,治“土”病 ?(1+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有消息说,我们要公派三万官员赴韓去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经”(或曰“培训”“学习”)。如属实,在此说三道四,能否算作未雨绸缪?如属假,说了且当作“防民之口”。
国人皆知,自打国门洞开之后,我们一些人的胃口也大开,早已把公款吃喝飊升为“出国考察”。不如此,似乎便是不“思想解放”、不“与时俱进”……“全球化”要化出什么?“与国际接轨”该接在哪里?似乎都没人也没功夫想一想了。
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韩国搞的是什么主义我不甚清楚,但我们在去“取经”之前,是否问过韩国的“经”是从哪里取得来的?——如果他们是自创,我们怎不能自创?一个十三亿人口泱泱之国难道劣到如此地步非取“洋经”不能成事?!我也不知道,过去搞“两弹一星”的人们出过国取经没有?搞“哥德巴赫猜想”尖端难题的陈景润出过国取经没有?后来得“国家科技大奖”的袁隆平出过国取经没有?“神五”“神六”的设计师们出过国取经没有?……
曾有资料显示:4000官员掳走国资500亿美元(人均一亿人民币)——不知其中有无是以“出国考察”名义成事的?有多少官员以类似的名义把赃款转移出去把老婆子女送出去最后胸有成竹地暗吼“你有手铐我有护照”?因噎不能废食,噎过之后进食也不能不小心一点吧?当然,根子恐怕也不在“噎”与“不噎”,而在其“食”来得容易、来得奢侈——似乎纳税人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了!
亦曾有美国州长(市长?)受邀而无经费出访、我们的同行发出“你的费用我包了”人家还犹豫顾忌的“街谈巷议”,多少使人难过:同是一官,咋就有人一掷千金,有人捉襟见肘?是人家太穷,还是我们太富?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当过工人任过企业管理者的公民而言,我深知: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要挣几千元、几百元甚至几元有多难??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要创造几千万、几百万甚至几万的价值利润有多难??怎么一个落马的官员动辄就侵占挥霍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过亿?“两个务必”中就有“艰苦奋斗”一条、“八荣八耻”中就有“背离人民”一耻…….在党性原则与人民血汗面前,我们究竟有多少“底气”可以为所欲为?
我也不知“全球化”是谁提出来的?它真能给每个国家都带来利益?如果那样这个人就是上帝了,因为人家相信“圣经”,相信“各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可谁见过上帝?唯其如此,“全球化”才同时带来了全球性污染全球性掠夺全球性恐怖全球性艾滋……全球性风险。就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样,有时也会成为第一破坏力——希特勒时代的科技独领风骚挑起的是世界大战,美国佬炸我大使馆用的是精确制导导弹;好人用先进武器为国戍边,恶人却用先进武器绑架人质……,凡事都离不开一分为二,人,才是第一因素!而科技永远是一柄双刃箭,连真理都是——再前进一步就成谬误。“全球化”把“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法则(丛林法则)引进人类,说是“西方文明”——殊不知动物们的“弱肉强食”决不对着同种,而人类相互残杀恶斗只对着同胞!用兽性的力而非人性的理去征服,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结果如何,掠夺致富的国家只能去对穷国“免除债务”、谋图霸权者最后反被“九 . 一一”所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就指出:西方人讲了科学,发展了生产力。这是好的,但还有一面,是这种讲科学的态度既可活人也可杀人。西方文明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应当怎样相处。——不以“和谐”为发展目标,任何“发达”最后都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折腾!国与国如此,人与人如此,人与自然亦如此。
取“洋”经能不能治“土”病?要看外国的月亮是不是比咱中国的“圆”?这山望着那山高,那山未必真高;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他念的未必是真经!学习是必要的,但若连自己的长短处都搞不清楚,就很可能重蹈“邯郸学步”的覆辙。我们有那么多脚踏实地的新农村典型(如华西村南街村等),若每家只取其百分之一,其真知灼见就足可以装得盆满钵满,真有必要舍近求远、劳心伤财?!再说,在新农村建设上,就不需要有点“自主创新”?…….
——附《我看哈佛班学员的“硕果”》一文:(供参阅)
我看哈佛班学员的“硕果”
最近一期《南方人物周刊》披露了清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清华内部简称“哈佛班”)的消息,文中称该班学员均为司局级(地市级)以上的干部,集中培训的时间(国内、国外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3个月,学费每人20万。文章对“学费”引起的争议说得不多,却对学习班的“收获”书之不绝,说学员通过三个月学习后“醒脑”、“印象最深的就是案例教学”、“近距离观察了美国社会”、“初步掌握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出版了专著”等等。笔者不赞成光在“钱”上论短长,但这些“硕果”究竟能说明啥问题,却值得人思量一番——
其一,“醒脑”:
这些学员身份都属于地市级以上高官,难道说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头脑还是“混沌”的?一定要用“洋理论”才能醍醐灌顶?那么,人们难免要问: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要靠什么观念来指导?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家有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吗?其诸多“理论”真能使生在中国这个国情下的管理者大彻大悟吗?以其惛惛,能使人“昭昭”吗?
其二,“印象最深的就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这也算“收获”?中国哪本教科书没有案例?学员自己每年的工作总结、现场汇报难道都是耍“空手道”?我看哪一个“数字”不是由“案例”统计出来的?可否说:我们工作中、生活中对我们很有价值的“案例”不是没有、也非廖廖、而是无处不在?而是我们熟视无睹?污染的例,事故的例,辍学的例,盲目的例,浪费的例,管理渎职的例,前人、同行的例……,可谓举不胜举!怎么独独“洋例”就那么惊心动魄?难道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引进与吸收的比例是10:1,而日本、韩国、新加坡是1:10以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效果是肯定不一样的,所以有政协委员大声疾呼我们应当加强自我知识产权的建设!
其三,“近距离观察了美国社会”:
这个“收获”未免太“一般化”!“观察”是什么意思?旅游去算不算?何况,我们有的国民生于斯长于斯都对自己的文明不甚了了,你去人家那里一个来月就能“观察”到人家什么什么——?
其四,“初步掌握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一个学习班从头到尾也就三个来月时间,每天不吃饭不睡觉学它二十四个小时,至多也就抵得上人家读个一年吧?如此快就“初步掌握了”,要真的培训个一年、二年岂不都成了“专家”?真是这么轻易就能“掌握”,从另一面是否也说明“洋理论”算不得“真经”?谁不知唐三藏一行取得真经可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
其五,“出版了专著”:
出了书,这算个“硕果”!对一般人而言,出书不是一件说干就能干出来的事——有其才,未必有其力(财力,影响力)!然而,地市级一把手出书,即使不用“捉刀”,出版社也得“不看僧面看佛面”吧?要是再“冤枉”一下把有的书说成“天下文章一大抄”虽然难听,在出版界却是无人不知的“潜规则”……。但可以肯定一点的是:这些“冒号”型作者,是不大可能去走“自费出版”这一条“穷途末路”的!
现在回过头看为此“求学”付出的二十万元“学费”——从中国当前的国情而言,建设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每个公民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行动;每个地区不论多么发达,也还有为数不等的困难职工、低保居民、辍学儿童等等急需救助!“二十万的学费”如果不是自己掏腰包,这在百姓眼里、在纳税人眼里,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同时,人们更无法预期它所带来的负效应——如果都指望“高学费”才能“学出名堂,结出硕果”,那等于是说越“贵族”越出“人才”。那些因为未接受“高级培训”的官员碌碌无为也“情有可恕”了?又如何解释在工作中干出更多更好业绩而“未缴学费”的其他官员行为?
笔者毫无反对学习西方某些先进科技与管理的本意,笔者只是觉得人家的东西毕竟是人家的,是在人家的国情人文下诞生的。何况金无足赤,洋理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古人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离开国情、离开实际,再好的理论也难以结出好果甚至可能连“芽”都发不出来!白交“学费”的教训这些年人们见得多了……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本本主义解决不了问题,洋本本同样难以解决问题。中国式的市场经济问题只能用中国式的方式去解决,别指望泊来的洋理论、洋案例包治百病!更何况“学习”的方法多的去了——不花钱、少花钱而见效快的路径有的是,未必只此“华山一条道”?!
中国人不缺少聪明才智,中国人也不缺少有效的管理经验:早些年的“鞍钢宪法”中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被日本人学了去,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核算”、海尔的“日清日高”“市场链”等比洋经验管用得多,我们一直提倡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外企力推的“团队精神”也无本质区别!闭关排外不对,妄自菲薄、眼睛盯着“洋大爷”也无必要!
(——东方网评论首页 >> 网友热评载过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