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人民币须从东亚破局之三:被东西方撕裂的日本(一)

火烧 2010-12-08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探讨日本在东西方夹击下的困境,分析日元与日本经济的演变,指出人民币需通过东亚局势突破,重塑东亚乃至全球格局。

 被东西方撕裂的日本(一)

——人民币须从东亚破局之三

二两拨千金 2010-12-7

 

 

    这篇文章来得迟了些,请朋友们见谅。

当我写下「被东西方撕裂的日本」这个标题时,心情是复杂的。

日本,这个曾经与中国睦邻友好了上千年的国度,为何突然在近代泯灭了人性中的一切善良因素,而独独表现出兽性?它为何在接二连三的崛起中,又接二连三的受到美国的重锤修理?其经济的衰退是暂时的休克,还是永久的堕落?日本的未来究竟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

 

要理清这杂乱的头绪,单就其中的一两个环节——如甲午战争或广场协议——拆解重构,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因此,我不惜追本溯源,对日本发生性格突变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解读,以此描绘出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下的日元路径真相。我相信,这对今后人民币的战略构架和战术运用至关重要。

如果说,过去,西方是通过日本来控制中国;那么未来,则是中国通过日本去改造西方。人民币的正确作为,不仅要让日元重现天良,更将改变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

 

本文较长,受博客篇幅限制,我将按标题分成几小篇,希望您有耐心。

 

 

1、被阉割的日元

 

从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开始,在失去“资源与军力”两项货币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日元能熬到今天,绝对是“奇迹”了。这个“奇迹”的背后有多少辛酸、泪水和绝望,你从精致光鲜的日货上是看不到的,从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明星般的潇洒面孔上是看不到的,当然,从日本经济支柱之一的女优产业上更是看不到的。

因为,日元做了一百余年勃起的春梦,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早已是净身之躯。

 

有些史料上说,当年美国海军上将麦克阿瑟见到枯干瘦小的裕仁天皇时,产生出一种父亲对子女般的慈爱和怜悯,于是着手将天皇“由神改造成人”,并力劝杜鲁门政府保留天皇的威仪,宽恕其名义下的战犯和军方,为日本战后的社会稳定和恢复创造了条件云云。

这真是扯淡不打草稿。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轮得到麦克阿瑟来出头吗?

麦克阿瑟是个军人,他登陆日本的真实使命,和92年前的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一模一样——为美元打开通道——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事情都不值一提。

 

1853年7月,马修·佩里率领四艘喷着黑烟的黑色铁甲舰强行闯入日本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日本人称之为「黑船事件」。第二年,日本被迫与美国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随后英国俄国荷兰等列强纷纷跟进,逼日本签定了类似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锁国和开国,是西方列强喜欢用来表达文化优越感的一些新新词汇。

例如,有原著民生活了上万年的美洲大陆,被西方说成是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尽管哥伦布坚持认定那里是印度;而发现之后,西方对数以千万印第安人的屠杀、掠夺和奴役,则被描述成是“西部开发”。许多国人长期受西方毒化教育,也误认为锁国等于蛮荒守旧、开国等于文明开放,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我来翻译一下:“锁国”,多指一个国家为保护独立市场,防御并对抗西方列强的行为;“开国”,则多指统治阶层为一己私利下跪列强,无偿出让国家资源及市场的行为。

严格的说,这并不是我翻译的,而是西方列强自己翻译的。因为,他们对日本所做的同样的事情,早在13年前,已经对中国做过一遍了。

 

1840年6月,由四十八艘舰船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理由就是大清政府“禁烟锁国,破坏贸易”。懦弱腐败的清政府东藏西躲,至1842年7月,终于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对英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同时开放沿海“五口通商”并享受协议关税。

消息传到华盛顿,时任美国总统约翰·泰勒倍感刺激,迅速委派全权特使率舰队星夜兼程赶到中国“要求谈判”,吓破了胆的清政府在讹诈与胁迫下,于1844年2月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南京条约》地位同等。

此口一开,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荷兰,甚至连当时听都没听说过的意大利、丹麦、瑞典等国都鱼贯而入逼宫签约,居然均享有和英美完全一样的特权。难怪这些常期互下黑手的海盗后裔们一进中国,都和谐了。

 

英美列强对中国的撕咬,比对日本早了13年。

那个曾经威震东方的大清帝国顷刻之间就伤得血肉模糊,其惨状让日本的实际控制者——德川幕府感到周身寒彻。美国的“黑船事件”让幕府再次确信,日本已无法从东方得到任何援助,用武士刀对抗洋枪洋炮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他们将美英列强视为新的朝贡宗主国——就像以前他们对中国皇帝朝贡一样——这并非不能接受。只是他们想不明白,美英列强为什么不要大米、海鲜和珠宝,而逼他们“开国”、开放市场?

 

日本人至今可能也没明白,美英列强和中国皇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中国皇帝接收珍宝和朝贺,同时回赠国礼及武力保障公函,以示皇恩浩荡——这种交往是宏观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是由政治带动经济的双边互动。

美英列强——由资本推动的军事政治力量——对形而上的东西毫无兴趣。资本是微观的,具体的,形而下的。他们要从每个日本人身上直接收税,而不是透过政府体系间接收税。负责收税的,就是西方资本的首席代表——货币。因此,构建一个“与美英列强货币挂钩”的日元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

但在日本当时的幕府体制下(相当于诸侯并立),并没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权威的中央银行,亲西方的日元体系只能是一个梦想;所以,美英列强必须把天皇重新扶到一个相对集权的位置。由此,就必须对日本实施一个重大的外科手术——其学术名字叫,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这个我们从中学开始就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词,多少年来一直被“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的赞美声托举在半空。

它里面包裹着的,真的是资本主义的道德良心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诸位想想,为什么同样在中国推行的洋务运动,却一直被“闭关、自守、狭隘、专制”的唾骂声踩踏在地狱呢?

道理并不复杂,赞美和唾骂,都是出自西方的教科书。

 

明治维新的历史,简单说就是:推倒幕府,集权天皇,开放资本,全盘西化。

西方在这个起伏跌宕、纷乱异常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举措:一是口头宣布政治中立,实则支持天皇;二是对幕府长期施加海上军事压力;三是为倒幕派提供大批武器弹药。你很难想象,终日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列强居然是“倒幕尊皇”的实际推手。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1871年6月27日,日本明治政府发布《新货币条例》,规定“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的唯一货币——请注意,这里说的日元金本位,是以英国中央银行的黄金牌价为参照物的金本位。

也就是说,从日元金本位法定诞生的那一刻起,日元已永久的属于西方资本了,就像一个被阉割的太监永久的属于皇帝一样。

 

有些经济学家始终以为,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才造成了日元的一蹶不振,和最近20年的经济萎靡,我替他们感到羞臊。

日元,早在明治维新年代就被西方阉割了。

或者说,明治维新运动,就是西方资本阉割日元的外科行动。

阉割这个词过于粗暴,不那么文明,我换一个词吧,去势。

 

在明治维新去势后的岁月里,日本完成了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及文化的全盘西化。他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他的腔调、习惯和做派,越来越像西方新主子了,他甚至越来越讨厌自己唯一剩下的那副东方面孔。

我要飞得更高,他唱到,飞得更高……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