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拉登之死
文章质疑拉登之死的真实性,分析死亡照片PS疑点,探讨美国是否真的击毙拉登,引发对事件真相的深度思考。
记者/王小菜
美国人民的头号敌人,“911事件”的总设计师,奥萨马?本?默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同志于2011年5月2日,被“宣告死亡”,享年54岁。
美国人民走向街头,相拥而泣,庆祝这个期盼已经的时刻的到来。美国人民之于拉登的情感,譬如中国人民之于侵华日军,犹太人民之于德国纳粹。在百余年来没有战争,从小在平安祥和的氛围下长大的美国人民,由本?拉登同志策划的“911事件”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屈辱牌,被牢固的钉在了历史的柱子上,每每望去,总是一股吞了苍蝇般滋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尽管布什政府在任期间,一直伸出他标志性的“W”手势,带着高深莫测的微笑,誓将反恐进行到底。在花费巨额的军事费用后,在拉登同志“被死亡”数次,又神奇地出现在半岛电视台,发表一段即兴演讲之后变又无影无踪,布什政府被搞得灰头土脸,也使得美国民众对于这份耻辱铭刻于心,上升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主义气结。但是拉登同志是列克星敦的幽灵,时刻纠缠于美国人民的梦境,噩梦一般。
尽管布什政府在任期间,一直伸出他标志性的“W”手势,带着高深莫测的微笑,誓将反恐进行到底。在花费巨额的军事费用后,在拉登同志“被死亡”数次,又神奇地出现在半岛电视台,发表一段即兴演讲之后变又无影无踪,布什政府被搞得灰头土脸,也使得美国民众对于这份耻辱铭刻于心,上升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主义气结。但是拉登同志是列克星敦的幽灵,时刻纠缠于美国人民的梦境,噩梦一般。
终于奥巴马将美国人民的噩梦终结,并以“美国能达成任何事情”的强硬口吻做结束,又恢复了“世界警察”的傲慢姿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既然由奥巴马总统发表演讲,那么可以肯定拉登同志已经死亡,否则将置美国的颜面于何地?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拉登何时死的,怎样死的,是否如同美国所说的那样,是被英勇的美国大兵们击毙而亡的那?我认为,未必。
从网上流传的拉登死亡照片来看,又明眼人翻出了之前的照片做对比,感觉是像被PS过的,且PS技术并不算高超。为何一向讲究实事证据的美国人,此次却躲躲闪闪,仅仅给出了一张貌似有诈的图片,为何不多给几张拉登的照片,以验明真身?这是个疑点。
由拉登同志很容易联想到萨达姆同志,同为美国头痛的两大分子,美国人欲杀之而后快。慢着!死也没那么容易,先好好折磨折磨,以泄心头之恨,再没事拉出来遛遛,以儆效尤。这就是萨达姆同志的下场。相对于萨达姆同志,更被美国人恨之入骨的拉登同志,为何被给予厚爱,一颗炮弹死了个痛快?既然已经发现了其藏身之所,美国大兵们何不等待时机,一举抓获,顺便游街示众,趁机大肆宣扬下美国立场,岂不更好,怎么就草草收尸了涅?美国神马时候转变了高调作风,开始低调做人?这又是一个疑点。
所以,我大胆的猜测,拉登也许并非击毙,也许数月前,或者是数年前,已患病死亡。只是美国最近获取了确切情报,确认了拉登的死亡。
更可能,美国当局早就知悉了拉登的死亡,只是一直秘而不宣,留作奥巴马政府“总统选举”的杀手锏。
再一种可能性是,美国当局早已获悉拉登的藏身之地,但之前拉登一直被留活口,只待竞选之时,一举而发……但可能性较低,这样的话,活捉更能有助于大选,且能给“恐怖势力”以威慑之作用,一举两得。
更可能,美国当局早就知悉了拉登的死亡,只是一直秘而不宣,留作奥巴马政府“总统选举”的杀手锏。
再一种可能性是,美国当局早已获悉拉登的藏身之地,但之前拉登一直被留活口,只待竞选之时,一举而发……但可能性较低,这样的话,活捉更能有助于大选,且能给“恐怖势力”以威慑之作用,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拉登同志需要在总统选举之前死去,又一个政治的“牺牲品”。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