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提着脑袋当皇帝

火烧 2009-07-18 00:00:00 历史视野 1042
隋炀帝以弑父杀兄手段登基,修建大运河与长城,三征高句丽,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在江都被叛军所杀,死前感叹‘好头颈,谁当斫之’,其统治被视作隋朝衰亡的开端。

“好头颈,谁当斫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

隋炀帝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皇帝之一。

仁寿四年(604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杨广认为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来了,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调戏她,使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巖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密报,谋杀了文帝。杨广又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未及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幼弟杨谅起兵反抗,不久遭镇压。

杨广在位的十三年间,起初为提升经济发展和民生便利的层次,曾推动各种建筑包括劳民伤财耗用80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洛阳城。一方面这些巨大的工程促进了经济,另一方面也给民生带来沉重的负担。仅大运河的修建就使数百万计的中国劳工死亡,为隋朝带来不稳定因素。另外,在执行政策的同时,杨广也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珍材异石来犒赏自己。又为求完美,令各地献上特产、奇禽异兽至京,动用了大量的劳役。杨广还遣大军远征高句丽。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百万隋朝军队丧命异国他乡并直接引发隋末的农民起义。

历数杨广的诸项工程,规模皆庞大,若是当年有节制,以隋朝国力的强大,其实一时不成问题,但长此以往便导致民不聊生。再由于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失败,朝廷威信因此大落,终于引发国内烽火遍起。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618年,隋炀帝最后于江都被叛军宇文化及所杀而终。杨广死前,宇文化及煽动叛军将之包围,杨广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被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说:“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化及命令封德彝宣布杨广罪状。杨广说:“卿乃士人,何为亦尔?”德彝一时惭愧退下。杨广爱子杨杲,才十二岁,在帝侧,号恸不已,裴虔通将他斩杀。杨广要求喝毒酒自杀,文举等不许,遂命令狐行达让杨广坐下,杨广自解练巾接给行达,最后行达将其勒死。

炀帝喜诗,今录其一:赠宫女

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命越王侑留守东都。宫女半不随驾,争泣留帝,言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择将征之。攀车留借,指血染鞅,帝意不回,因戏飞白题二十字,赐守宫女。

我梦江都好,

征辽亦偶然。

但存颜色在,

离别只今年。(隋炀帝诗集)

天下评曰:隋炀帝乃盛世之君,凡事喜大手笔。端不识,天下岂为过客,独一人为主哉?民物二力有限,极,必反矣。

隋亡唐继,唐兴,实赖炀帝之功多矣。盖“亡”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炀帝只亡国耳。因此炀帝虽然天纵英明,其实SB一个。

“朕非亡国之君”

明崇祯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为明光宗第五子,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天启二年(1622年)受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位(1627年—1644年在位),改元崇祯。他是明朝第16任(最后一任)皇帝。

17岁的崇祯帝继承帝位。他即位后便诛杀了大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此时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连年天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外部后金(清朝)兴起,不断掠夺中原。崇祯皇帝竭尽全力,节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企图挽回大明的衰亡,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然而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杀害民族英雄袁崇焕,致使朝廷内部人人自危,最终众叛亲离;又横征暴敛,向人民征收“辽饷”、“剿饷”、“练饷”等苛捐杂税。诸如此类内外种种复杂原因的结合,终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1644年三月,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崇祯皇帝死后被南明政权尊为“毅宗”,后改“怀宗”。清朝则上庙号为“思宗”,谥号“庄烈愍皇帝”,葬于思陵。

关于崇祯,褒扬他的说:崇祯皇帝是一名中兴之主。凭着自己中兴大明的决心,和与大明共存亡的信念,在位十七年,从未享受过一天应有的奢华生活,励精图治,日日早朝,夜夜批折。十八岁登基,勤于政事,雄心勃勃,打击党争,想有所作为,无奈却国库空虚。每日周旋于阉党、奸臣之间,还要面对起义军、鞑子兵的侵略。能将大明江山延续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贬斥他的说:崇祯帝刚愎自用,事必躬身,又自断肱骨之臣,又复轻信小人!让满清入主中原的罪魁祸首、千古罪人就是他!作为一名亡国之君是不值得有丝毫的同情的!

崇祯自己评价曰:“朕非亡国之君”。(景山那棵歪脖树)

蔡东藩这样评价:怀宗在位十七年,丧乱累累,几无一日安枕,而卒不免于亡。观其下诏罪己,闻者不感,飞檄勤王,征者未赴,甚至后妃自尽,子女沦胥,啮血书诏,披发投缳,何其惨也?说者谓怀宗求治太急,所用非人,是固然矣。吾谓其生平大误,尤在于宠任阉珰,各镇将帅,必令阉人监军,屡次失败,犹未之悟。至三边尽没,仍用阉竖出守要区,宁武一役,第得一忠臣周遇吉,外此无闻焉。极之贼逼都下,尚听阉人主张,勋戚大臣,皆不得预。教猱升木,谁之过欤?我读此回,为怀宗悲,尤不能不为怀宗责。臣误君,君亦误臣,何怀宗之至死不悟也?

天下评曰:崇祯,乱世之君也,受命于危难之机,想拨乱反正,恰拨乱反乱。凡错喜委过于下,自己永远正确,此风一开,率相仿之。先是民错,压民而民变为匪,继而派官军剿匪,民却望匪剿官军;匪势僚然,因委过于县,再杀县;再委过于府、将、都、帅,再府、将、都、帅一路杀下去……十七年岁月非短,但见他今天削籍大臣,明天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最后成孤枪一杆。虽然屡次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诚也。

天下再评曰:盛世之君也已,乱世之君也罢,历史总不为个人意志转移。人们只看到其风光的一面,殊不知,君乃高危之职业,正所谓:提着脑袋当皇帝,一年360天不闭眼,怕一不小心,眼睛睁不开了……

2009-7-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