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谁说发展“全民体育”就只能“国际接轨”?
谁说发展“全民体育”就只能“国际接轨”?
黎阳
2008.8.25.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我说:“所谓‘体育大国’,说白了就是‘人人参与,全民玩体育’。体育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活必需,是个人爱好和自我锻炼的需要,而不是参与者的谋生手段。文武双全、有知识又爱好体育并有运动擅长的人最受社会的欢迎和推崇;只会读书、不爱好、不参与、毫无体育特长的人则难受敬重,甚至会被视为‘发育不全’的‘半残废’,至少是不合群,难交到朋友。‘全民皆兵’的水平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体育大国’的水平则是‘招之即来,来之能赛,赛之能赢’——随便找某项运动的爱好者通过短期集训就能与其他国家一较短长(郎平2008年2月时还是个‘光杆司令’,组队集训半年便拿了奥运会女排银牌)。 ”
我写此文时偷了点懒,只顺手举了郎平指导美国女排这一个例子,想不到立刻被人想歪了:“黎阳兄居然也跟着精英们忽悠欧美的体制是多么光荣正确的‘人人参与,全民玩体育’,“‘这样的体育大国组团参加比赛,奖牌自然水涨船高,而且货真价实’。真是这样的么?”“ 批评来,批评去,其实是跟着精英们的论调起舞-中国做什么都是错的,美国多么好多么好,那么结论是必然的:继续‘接轨’好了。”
对此我只能大叫冤枉——这可未免有点“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这顶大帽子一旦坐实了,我岂不是跳进汨罗江都洗不清?
不过仔细一想,实在怪不得别人:谁让自己写文章时偷了懒呢?没奈何,只好亡羊补牢,赶紧阐明本意。
主张“人人参与,全民‘玩’体育”跟无条件与西方“接轨”不是一回事。严格讲,其实这才是中国的“国粹”,而且是毛泽东时代的特色。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虽还不是田径大国,不是篮球大国、足球大国、排球大国,但已经是乒乓球大国,而且开始了向体操大国、游泳大国、跳水大国和女排大国迈进的步伐。(现在中国可以说又是体育大国又不是:是小球大国,技巧比赛大国,但还不是田径大国和大球大国。盲目肯定一切与盲目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毛泽东带头游泳,全国掀起游泳热、乒乓球热、排球热、羽毛球热,不管学生、工人、农民、士兵还是机关干部,因陋就简摆个摊子有工夫就玩几下——这有没有“人人参与,全民‘玩’体育”的味道?这样的体育对普通老百姓是负担呢还是娱乐和生活必需?在乒乓球领域,中国难道做不到“‘招之即来,来之能赛,赛之能赢’——随便找某项运动的爱好者通过短期集训就能与其他国家一较短长”?我说的“体育大国”就是主张在其他领域也向这个方向努力。
“人人参与,全民‘玩’体育”其实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土特产”。西方国家的体育是有钱人的游戏,没钱别玩体育——美国社会已经是“穷人肥胖,富人苗条”,社会身份地位一看体形就能看出个大概:没钱,经常吃麦当劳、肯德级之类廉价“垃圾食品”,体形没个不胖的。要保持体形,一要吃健康食品,二要花钱花功夫从事体育锻炼——这没钱办得到吗?所以体育是有钱人才能轻松负担得起的一种奢侈。——当然普通中产阶级咬咬牙也能玩一点。我认识一位职员,整天呲牙咧嘴抱怨说儿子爱玩冰球,把他的老底全掏空了。为了儿子,只好牺牲其它消费。——这样的体育能算“人人参与,全民‘玩’体育”吗?能跟毛泽东世代中国人普遍玩乒乓球之类体育活动相比吗?
中国民间掏钱让孩子拜师学武术,这算不算“大众化体育”?这跟“欧美的中产阶层比中国大多了,花得起这个闲钱,而不是因为他们的体育体制更加大众化”不是一回事吧?可见“人人参与,全民‘玩’体育”并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中国老祖宗的老传统。
体育的目标是健身。“金牌体育”的后果是伤身——为金牌挑战人的生理极限,变着法地跟身体过不去,不伤筋动骨才怪。用“金牌体育”取代全民体育,不是害人又是什么?
举国上下不顾一切拼命争金牌、没有金牌就六神无主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不自信:自己的健康要靠别人发金牌来证明——难道没有金牌就不能证明自己了吗?比如太极拳,能不能强身健体?中国算不算“太极拳大国”?随便找几个会打太极拳的中国人出来,难道就不能跟别的国家一较短长?难道因为没有奥运会发的“太极拳金牌”,中国人就连太极拳也不敢算体育运动了?对自己有信心,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不管其他国家是满世界贴海报说自己太极拳世界第一、自己给自己发一吨重的金牌,还是破口大骂太极拳“不科学”、“不算体育运动”,中国人都不会紧张,更不会大惊小怪,而只会不当回事,权当看笑话。——这就是自信的表现。
不仅体育,其它也一样。有没有真才实学光看考分不行。语文考满分,不一定能写出传世之作。“托福”、“鸡阿姨”、“英语四六级”高分的人打勾填空没问题,但可能连一篇起码的英语论文都写不出来。赵括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廉颇根本不是对手,但真刀真枪一上阵就原型毕露了。靠金牌、考分之类有形的死东西描述无形的活东西总有偏差,不能盲目迷信,无条件追求。
说反对“金牌体育”就是反对体育的“举国体制”纯粹是逻辑不清。“金牌体育”是目的,“举国体制”是手段。目的和手段本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举国体制”作为一种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关键看用来干什么。如果为的是发展全民体育,那没有什么不对。计划经济本身就是“举国体制”。“两弹一星”靠的也是“举国体制”。借口反对“金牌体育”反对“举国体制”,说“官府不该垄断着体育产业这块肥缺,应该‘国际接轨’,让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是阴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赞成利用“举国体制”搞“金牌体育”,把老百姓引导到盲目追求金牌的迷途。——当然对于拿金牌也要具体分析。当“东亚病夫”的帽子没摘掉时,急需的是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需要集中力量夺得金牌,长自己士气,灭对手威风。但总的目标并不是“金牌第一”,而是“先壮带后壮,全民一齐壮”。当社会矛盾重重、日益激化时,拼命挣金牌就跟提高士气没什么关系了。当然这也有两重性:一方面的确增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用金牌数量掩盖社会矛盾、粉饰太平、转移老百姓的注意力,为自己的政治路线扫清障碍。对这样的复杂情况必须慎重,不能简单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该肯定的肯定,该澄清的澄清,该揭露的揭露,该批判的批判,与所谓的“左右合流”根本不是一回事。看不到这一点,就是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