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密可揭
揭露秘密或真相是需要某些条件的:1,当事人,2,知情者;3,机要人员等。了解秘密或真相是需要某些能力(条件)的:1,对当事人稍了解;2,对知情者略了解;3,有某种独立思考的判断力。草民没有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因此:无密可揭。
想了解秘密或真相,很可能受好奇心驱使;好奇心也许是激发探索、进步的动力。某些人也许利用这类探索的动力,以提供“真相”来满足好奇心;这类“真相”往往以“批露、挖掘”为名而抛出,使之提高真实性、可靠度。至于这类抛出者是为了恰当解决问题,还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炒作,或者是为了沽名钓誉,就不得而知了;不是机要人员,又缺乏洞察力,想知也无法知,还是省点力吧。
真相本身可能也有些小问题需要解决:1,来源;2,提供者的可信度。当事人可能受利益驱使,提供的“真相”未必就是客观的真相。前天某(当事或知情)人“批露、挖掘”出某件事的真相,昨天另一(当事或知情的)人“批露、挖掘”出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真相,很可能回到起点:受者相信谁。不少“真相”很难核实,甚至无法核实,受者也许能从不同提供者中看出某些不同意图,而“真相”也许依然待在它本来就待着的地方。同一件事不同“真相”的揭露,激发了另一轮好奇心,不同“真相”提供者也达到了不同的目的。
当事人、知情者提供的“真相”也许可称之谓:批露、揭发、挖掘等,虽然很难核实,毕竟还是属于“批露、揭发、挖掘”范畴;机要人员提供“真相”前,需要得到许可,否则很可能涉嫌:泄密。泄密,在任何社会形态中至少是缺德的行为,都可能是不被赞赏的,还可能涉嫌触犯法律而将面对法律制裁。退一步而言,即使“机要人员”所“揭露”的真相,也未必就是客观的真相,很可能掺杂着“机要人员”难以告人的意图或目的。来源似乎很可靠的所谓真相,还是需要受者独立思考的判断力。缺乏独立思考的判断力,仅满足于好奇心而自乐,很可能被所谓的“真相”牵着鼻子跑。
揭露“真相”能解决社会问题,当然是好事,能够促使社会健康、发展、进步,理当支持;揭露“真相”的难度也许在:如何核实、确定“真相”的真实性、可靠度。缺乏真实性、可靠度的真相,还是不是真相?不得不令人质疑。某人“揭露”某些“官方”背后的真相,某些“官方”辟谣,受者该信谁?某人“揭露”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背后的真相,某些讯息平台采取“屏蔽、掩藏等”措施,比某些“官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更直接、更干脆;在这种大气候环境中,受者能得到真实、真相的讯息?辟谣,至少有不少于二个版本的“真相”供参考、思索、判断;采取“屏蔽”等措施的环境中,很可能仅是按照讯息平台掌控者意愿,提供出的所谓真相,少了其它版本作为参考、思索、判断,也许就能提升“真相”的真实性、可靠度?
某些网站“官方”确实很尽职,不仅派“屏蔽、掩藏”等几员大将把关,还时不时地对网民的讯息进行洗涤,发现稍有不合其意的讯息,即刻以“敏感”等为由,采取删除等措施。经过长久的、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期盼: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官方”在互联网中得到的讯息,很可能是经过某些网站“官方”洗涤的讯息,还可能是某些网站“官方”想“引导”政府了解、知道的讯息;民众在互联网中得到的讯息,很可能是经过某些网站“洗涤”的讯息,还可能是某些网站“官方”想“引导”公众了解、知道的讯息;皆时,对“真相”的真实性、可靠度的判定权,也许顺理成章地收入某些网站的囊中。如此结局,虽然某些网站(官方?)辛苦些,毕竟是“为人民服务”(?)嘛,也许很值得;网民(公众)省得独立思考,避免了不少脑细胞受损;政府官方被这类讯息拥戴着,顺畅地一路走下去、、、简直比二全齐美更美。
此(日志、博客,称啥都行)文标题为:无密可揭。文中也许一目了然,确实无密可揭,充其量只是些猜想。某些“揭密”讯息遭“屏蔽、掩藏”等大将拦截,被横刀夺命;这类无密可揭的猜想不至于如此悲惨吧?假设,依然躲不过“屏蔽”等诸位大将的火眼金睛,那只有(向网管等)脱帽致敬的份儿了。
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