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定价话语权的沦丧
题为《铁矿石谈判失利该问责什么?》的文章提出了“谈判失败,到底该问责什么?”的问题,并指出:“作为谈判的负责方和组织方,从长远计,中钢协是否需切实从自身查找一些问题?”或许,不仅是中钢协要切实从自身查问题,我们经济运行的本身或也应该冷静反思一下了。
题为《分析称大豆进口恐重蹈铁矿石谈判覆辙》一文道:“日前,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万宝瑞建议,为了增强中国企业的定价话语权,建议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进口国外大豆时建立联合采购制度。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建议落实起来并不容易,现在的大豆加工业与铁矿石谈判差不多,价格谈不下来。”那么,为什么价格谈不下来?为什么总是摆脱不了“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之魔咒呢?
笔者认为,竞争是我们在众多领域丧失定价话语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源性所在。
如题为《稀土乱局再添乱:价格低估 资源流失 定价权缺失》一文道:“无法集中采矿权所导致的恶性竞争,正是稀土产业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表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其实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长期从中国低价进口,根本没有考虑中国开采稀土所付出的巨大环境、资源等成本。”由此是不是还引申出这样的问题:
1、为什么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稀土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遍地开花的小矿厂?难道他们不知道竞争吗?显然不是,甚至可以说,他们绝不会允许如我国这般的满世界都是小矿厂的存在。同时,即便是煤炭开采,在欧盟也是有定额的,超采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2、为什么我国企业在外入股\投资资源品总是受到所在国诸如“影响国家安全”之类的审查而告吹呢?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就成为了不设防了呢?题为《稀土乱局再添乱:价格低估 资源流失 定价权缺失》一文道:“在徐光宪院士看来,这一轮稀土保护行动已宣告失败:2009年中国的稀土产量又恢复到15万吨左右,远远超过市场10万吨的需求;外资企业纷纷在内蒙古等稀土产地设厂,购进原材料做简单加工后再出口,绕过中国政府出口配额的限制;2009年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依然有90%来源于中国;而稀土的价格也已经回落到了2007年的低位水平,与徐光宪预想的价格水平相差5~10倍。”中东有石油是富得流油,我们有稀土却不仅穷的喝凉水,还留下了被破坏的环境和被污染的、稀缺的生命之源泉----水。不是吗?
3、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这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厂在其国内有竞争对手吗?再次问:三大矿山不论那一家在我国,会有定价话语权吗?我坚信不会有!看看“带血的煤”、稀土乱局和如冷水滩这样的资源性城市不仅早早的结束了其“生命”,还留下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这不就是自相残杀、挖墙脚之竞争所结的必然之恶果吗?而如鄂尔多斯这样的资源性城市不还是在步其后尘吗?
又如,题为《地方竞争为中国经济发展动能 负面效应逐渐凸显》文章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2%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地方政府的竞争程度相当激烈;60%的受调查者认为其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77%的受访者认为主要的负面效应为‘发展只见物、不见人,老百姓未得实惠’”其实,最重要的影响难道不包括话语权的丧失吗?因为,这个竞争所带来的发展动能是以廉价的土地、各种竞相杀价的优惠政策和污染环境为先导的。这不就是在拱手出让话语权吗?
再如,从国营、集体和街道企业改制开始,什么“腾笼换鸟”、“腾笼换业”、淘汰落后或高耗能产业等类似的产业升级,或发展高科技产业就开始了吧?进而国营、集体和街道企业不是在“一卖了之”中,就是在转制\转型中“消灭”、淘汰了高耗能等产能;可是不是又在“国退民进”中使得这些淘汰了的落后、高耗等产能迅速得到恢复并更多了呢?题为《成思危: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浪费上万亿投资》等报道就是佐证吧。遗憾的是,这样的竞争行为又在高科技行业中重复上演了,题为《地方光伏之恋或遇阻:中国多晶硅产业遭遇强敌》等报道就是佐证。
竞争,本来可以使得企业、或地方在诸多方面充满活力,生产出更多价优物美的商品,利国利民。可如今,竞争,却使得我们的社会充满着浮躁、暴戾之气,假冒伪劣产品和危害国家、民族、子孙后代的“潜规则”横行,还使得我们深陷各种消费陷阱中;竞争,不仅使得众多的企业、地方政府竞相加入到在卖产品\招商引资时以出最低价为“杀手锏”,可在购买商品时又以出高价为能事,进而商业贿赂成风;竞争,使得职场变异为了勾心斗角的战场、学术造假成风,还使得“代工”、“外包”成为了绞杀企业工人薪酬、福利之利器,让众多行业的从业者加班加点“被自愿”,还使得一些企业深陷“血汗工厂”而不自知,且还美名曰:先进之管理。活生生的人都变异为“活死人”了,这是哪门子的“先进”呢?此不都是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或“中国买就涨价”的根源所在吗?同时,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生存周期短,难道只是贷款难、劳动者薪酬增长、或什么“国企垄断”造成的吗?混乱的价格竞争难道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杀手”吗?回头看看因金融风暴倒闭的众多中小企业,在看看众多企业推掉的国外订单,有多少不是因为价格竞争所致的呢?
我们不妨心平气和的、冷静的回顾一下温州制鞋业、打火机等行业的发展历程,在看看我国从摩托车到奶业的发展经历,是不是如此的呢?那些荒废的什么工业园\基地,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那些身负重重债务的大学城,不还是如此造成的吗?其结果不都是在重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吗?并且还造成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吗?是不是还会使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成为“纸上谈兵”呢?
解决之道或在于,停止、改变我们现有的换届模式。
试想,如果你是一地的党政主要领导,为了在5年、或10年的任期内做出些像样的成绩、或改观什么、或任期目标责任制,首先想要做的是不是短平快的、或立竿见影的项目呢?是不是会把难以在短期内见效、甚至是需要几十年才能见效的实业弃之,并认为这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呢?而不论是题为《地方竞争为中国经济发展动能 负面效应逐渐凸显》的文章、“卖地财政”,还是“新官不理旧账”现象的产生,或“人走政息”,不如说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非常好的注解和佐证。同样的道理,此还会因老上级、老同事,或其它什么碍于面子了之类的事情产生“不敢理”所谓的“旧账”、“旧事”;甚至于即便是发现有什么问题、错误也不敢、或不会去主动纠正,甚至还会变异为推卸监管责任的“挡箭牌”(前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有海南毒豇豆风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话语权沦丧,还使得在很多方面处处受制与人,监管成为摆设,淘汰落后产能、治污等没有什么积极性,题为《拆迁条例修改曾因地方反对被叫停》、《新拆迁条例草案遭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强烈反对》这类的事情也频繁产生,进而《“拆迁恶性事件问责官员”的政令能出中南海吗?》这样的担忧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吧。题为《地方政府衷情高尔夫球场 防沙生态林被连根挖除》、《国家投资建环保 乡镇引进“污染王”》等报道也是不错的佐证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