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我心中的“颜渊精神”

火烧 2010-09-05 00:00:00 中华文化 1036
文章探讨颜渊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强调其超越物质追求道德完善,对当今社会物质主义泛滥提出反思,倡导回归道德修养,实现精神自由。

大家都知道,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对颜渊的喜欢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孔鲤。论语凡二十篇,其间孔子称赞颜渊的句语却有十多处,处处皆体现了颜渊的“贤”和“德”,颜渊堪称后世儒生完善自身道德操守的典范及楷模,我最喜欢【雍也第六】中孔子称赞颜渊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这句话,不仅仅体现了颜渊苦中作乐、不以利动的高尚情操,如果我们深入从哲理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话,颜渊实在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所谓的那种世间社会道德,而与天地之理相互表彰。其“乐”不在乎外间世俗物质,不在乎世间粗鄙之人的浅薄眼光, 亦不在乎自己身体肉躯的病症缠绕,  而一心向道,穷究天理。在这一点上,佛家所曰“不起分别心,祛除心垢之污”大抵类似,圣庙之内,颜渊作为“四配”之首,享“复圣”之名,当为实至名归也矣!

而今中华,强势崛起,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其前景呈一片欣荣之态。与之同时,吾等也可看到,为道之人日益稀少,有志实践至德之人更是凤毛麟角,社会沉浸在一片物质功利的欲望之中难以自拔,金钱主导了大多数人的心智,各种罪恶由之产生。从精神风貌这一层次来分析的话,却是日发处于沉沦状态,正如孔子说所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而现在的情况更不止于“鲜”,所谓“德”,已成世人争相鄙夷唾弃的对象,或者成为迂腐陈旧的之代词,人们相信丛林生存法则,“德”只会成为迈向“成功”的掣肘,焉能受欢迎乎?若单是“鲜”,补救不难,“富之”而可“教之”,何况“鲜”外又有道德无用论的大行其道,夫复如何?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2500年前的“颜渊精神”,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感到“颜渊精神”是超越性的,他超越时空和文化的界限,超越了理智和情感的界限,他的动机是如此之高尚(使德行不断趋于完善),目的是如此之纯粹(建立道德社会),而实践起来却又是如此之艰难,以致千百年来多少人望而生畏。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按照颜渊“道德至上”的精神,社会的物质进步岂非停滞不前。但其实并非如此,“颜渊精神”不看重物质而非放弃物质,他不允许让物质成为精神自由的羁绊,只是对物质、金钱的职权进行了严密的“规范”,而不让其越界来侵犯“精神”,正常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则完全不在话下。而这难道不是很合理的一种修身齐家的模式吗?不是当今社会极度缺乏的吗?

颜渊生前只是一介儒生,无权无势,跟着孔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尝尽世间艰辛,尚能如此好学不倦,热忱为道,2500年后的今人,在完美德性上,很难说进步。我想,所谓“圣人”,皆是其严格操持自身品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去更化自己,使本体境界臻于完善所致,有了这个基础,往后才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有所建树或者有深刻的理论贡献。在修身方面,颜渊足以成为今人的“圣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