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半部论语治天下”蕴含着历史真理!

火烧 2010-09-06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历史真理,结合儒家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思想,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强调中国伦理道德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刘泰特谈话28-“半部论语治天下”蕴含着历史真理!
 
    历史的发展总是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弯弯曲曲,否定之否定,兜了一个圆圈,又在一个新的形式下,回到原先的起点。基督教的产生,是对古罗马社会金钱文化堕落的一种否定。而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呼喊着人性解放的口号,让人性回归自由和理性,又是对基督教人性禁锢文化的一种否定,而到了近现代资产阶级西方文化,已完全陷入拜金主义,又是背离了资产阶级早期人道主义文化的初衷,人性越来越被金钱扭曲了、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是重新沿着资产阶级早期人文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轨迹,寻求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人性道德的解放和自主回归。马克思认为,实现人性解放的真正和唯一途径是实行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和早期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根本思想不同点,就是对待财产所有制的问题。而这又源于马克思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认识论。这一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也早已提出来,但马克思的贡献,即所谓把空想变成了科学,因为马克思研究创造了一套经济理论,证明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但实践证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观浪漫想象力太强。到目前为止,我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光辉,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非人性化的批判和否定。
    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曾经长期被认为是麻痹人们的精神鸦片,这种激进的看法不仅对遏制资本主义金钱文化的泛滥没有帮助,而且也是对许多国家广大信仰宗教的公民极端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种精神侮辱。
    西方有句名言,“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人生是白昼和黑夜的斗争”,基督教宣传原罪和赎罪的观点,这些思想,都表达了在西方的文化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生活的欲望世界,一个是精神的神圣纯洁的道德世界,这两个世界对立着。而马克思的理想是要将两个世界统一在人类的一个理想的实践活动中。由此点来看,马克思的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精神,和基督救世精神是有一致性的。
    全人类对资本主义金钱文化,有理论和实践的实力进行批判的,除了宗教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外,还有一支重要的思想力量,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早在1915年,当中国的鲁迅、胡适等一大批新文化人士,对中国的旧文化大加鞭挞的时候,中国的辜鸿铭先生却独具文化的深遂远大眼光,以坚定的信念,孤军奋战,高举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登上东西方文明之巅,将中国文化无与伦比优秀精神的一面告诉西方社会。
    辜鸿铭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文化,有和马克思相同的出发点,辜鸿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文化,已完全背叛了它当初所追求的人性理想价值的目的,已堕落成毁灭人性的自私自利的商人文化,他还进一步看到(马克思没有看到)了资本主义金钱文化给全世界带来了战争,使人民生灵涂炭,但与马克思不同,他给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指出的道路,是学习中国历史传统的心灵道德文化。
    谈起中国文化,最早是来中国的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介绍给西方世界。一度很受西方一些大思想家的青睐,莱布尼兹和伏尔泰都曾十分推崇中国的伦理文化思想。但是后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社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而中国显得越来越停滞落后,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西方社会又开始对中国的文化鄙视起来。而到了上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矛盾越来越尖锐,这种尖锐冲突甚至导致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和世界战争。
    辜鸿铭对中国道德文化的解释和宣传,是立足于他对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深入了解,他站在高度俯瞰东西方文化,抓住各自文化的本质,看到他们的全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展示他们生动的内容。
    黑格尔在论述中国文化时,有一种不屑的态度,他认为:中国文化有自我意识了,但他们还不会反思自己,他们如同小孩,在感性的世界生活,没有反思自己的理性世界,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有自由意志,而其他人都听命于他,不具有自由意志。由于没有自由精神,因此造成中国的社会长期停滞。黑格尔尤其不欣赏孔子,他认为孔子的道德说教是肤浅的,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当中,都能找到这样的道德语录,甚至比孔子讲的更好。
    在此,笔者认为黑格尔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孔子的伦理思想是非常丰富全面的,并且很深刻。笔者进一步认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在道德伦理思想的实际运用方面,能够逾越孔子的水平。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所以出类拔萃,有以下两个生成条件:一是中国悠久而又广阔的以人性为中心文化历史实践活动,为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经验和基本元素;二是只有生动形象的中国文字,才能够完美的抽象深刻的充分表达形而上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一点世界上其它文字的表达能力是做不到的。
    在黑格尔的年代,中国的儒家经典,没有好的翻译版本,这也可能是黑格尔对中国文化不能够深入了解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今天,很多中国人也还认为孔子的《论语》没有思想体系,结构散乱,甚至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但笔者认为,《论语》就如同你的生活,而一个人的生活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他是自然的有机联系,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说它应该有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它们自然的联系,而在这种联系中或称作体系中,无处都充斥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仁,叫爱,叫善,叫孝,叫悌,叫慈,叫悲,叫悯,叫义,叫信,叫忠,叫恕,叫耻,叫廉,等等,实际上它们都是同一样东西。
    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血缘人际关系的命名,有中国如此繁多的称谓,而中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事之道和经验,正是由里及外,从血缘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儒家的伦理关系体系,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就是辜鸿铭指出的中国文化宏大的特点。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儒家的文化有最高的“道”,但这个“道”表现在文化的各个部分,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所以是“非常道”;中国文化的“道”可以用“名”表达出来,但这个“名”和“道”相应,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有很多不同“名”的形式来称呼,所以叫“非常名”。这些就可以解释辜鸿铭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深沉的特点。
    而一旦你领悟了中国的文化,能够将中国的文化做最简单的概括,即所谓大道至简,就能融会贯通,恰到好处的认识和处理好身边任何事情,就能高明到老子所夸张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和孔子很得意体会到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辜鸿铭指出的中国文化简单的特点。
    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认识尺度,既给人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公正的价值尺度,又给人的心灵活动,提供一了个因地和因时制宜的活动空间,这就是辜鸿铭强调的中国文化灵敏的特点。
    我想,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如此将类似康德抽象的道德律,类似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表述的如此清楚和准确细致,而又形象生动,可供人们进行生活实践,并且给人类的心灵自由活动,留下了足够的体认的空间。我想,黑格尔没有这样东方人的思维深度,黑格尔说,其他文化中能找到比孔子更好的道德格言,这是不负责任的随便说说,我认为不仅黑格尔找不到,而且今天的人也找不到。黑格尔不可能懂的孔子的微言大义和春秋大义。
    今天的人类不再是简单的恐惧自然的问题,而是在变本加厉挑战自然,同时世界又面临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空前的很难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使人类同时面临两种巨大的恐惧,一是人类恐惧自身的文化冲突,一是恐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今天的人类危机,本质上是人性的认识问题,是人性的道德危机。解铃还靠系铃人,人类文化造成的灾难,造成的对人性扭曲的认识,还必须靠人类的文化来解决,而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的道德文化正是解救现代文明脱离危险的一剂祖传良药。
    《论语》的伦理体系非常全面,非常生动,非常有的放矢。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等等,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用《论语》作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教科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蕴含着永恒的历史真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