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十七-谈东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上)
最近发表了关于儒家中庸之道的观点,有位读者向我提出问题,转引如下:
“儒家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思想对科学发展有何影响?
为何近代科学在西欧发展而非别的文明古国?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中庸之道, 和儒家中庸之道极其相似,为何这种思想在西欧没有成为主流思想?
中庸之道, 从哲学逻辑来说,肯定不是完美之道, 科学精神的缺失如何剂补? ”
提的问题很大,我想这个问题肯定有很多人专门思考过,我不知道对此有影响的观点是什么,但这个问题很有思考的必要,因为它是东西方文化本质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谈谈科学精神的信仰。
科学精神,我的理解就是一种信仰精神。比如身为修道士的布鲁诺为了捍卫科学真理,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不惜与教会抗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再比如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自己对科学信仰的精神,就如同信仰宗教一样神圣和崇高。
科学是对独立于人的外部世界的一种不断的认识和探索。因此,科学精神的产生,有一个基本的哲学条件,思维有区分主体和客体的自觉意识,通俗的讲,就是人把自己和外部的世界看成是两个分别独立的世界。
古希腊有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但人认识自己,实际上首先是从认识外部世界开始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要认识自己,首先就必须认识人的邻居,即人赖与生存的外部环境,只有通过外部世界的认知,才能够知道人自身的认知能力。因此在这种文化价值的影响下,古希腊出现了很多热心于自然世界规律研究的哲学家,西方世界最早的一批科学家,就来自于他们。比如,泰利士、德莫克利特、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等。
苏格拉底又将“人认识你自己”赋予新的含义。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来自于感觉,因此,都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认为,真正可靠的知识是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一个独立于人的物质生活而存在的精神理念世界。苏格拉底号召他的学生去信仰这个理念世界,而不要被身边的物质世界所迷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影响到他的学生柏拉图,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将他们的思想传承,再后来,基督教的价值信仰又吸收了这些先哲的哲学理念观点。
以上关于古希腊古罗马科学经验、哲学理念和基督教相关的发展,及重要联系的论述,说明宗教信仰精神的前身是哲学的信仰精神(苏格拉底即为此而殉难),而当时哲学的精神又大量的包含着追求科学经验认知的精神。信仰的精神始终贯穿在他们当中。再举一例,亚里士多德虽然十分敬重他的老师柏拉图,但他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以此表明他对科学真理的完全献身和信仰。
科学的发展,如若出于功利的目的,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只有把科学当作一个神圣的彼岸世界,而以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作为自己心灵的全部价值,才会产生科学巨人。因此,科学的发展需要和宗教一样的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即献身信仰精神。
西方的文化把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即一个是世俗的世界,一个是信仰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截然对立的。信仰的世界否定世俗的人的欲望,同时信仰的世界具有对外部世界更多认识的需求,一当这种需求被灌注信仰精神的时候,就产生了强大的科学研究的动力,就会产生科学的重大发展。
其次,谈谈西方文化的怀疑精神。西方的宗教信仰世界是对人的经验知识局限性的一个否定,换一个角度认识,西方文化对人的经验知识即科学知识是持怀疑态度的,正是有了这种怀疑精神,才有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否定,这种怀疑性,就是人类的一种进取精神。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可以反映,西方的文化不仅从宗教信仰中获取生命价值观,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从实践知识中获取人类不断增强的力量。
人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是西方哲学的源泉,也是西方科学精神的原动力。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