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胜利
法家的胜利
一、法的产生
从春秋中叶以来,“法”与“礼”的思想斗争已经开始。这种斗争,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的。由于铁器的应用,春秋中叶,土地私有出现,氏族贵族不再能垄断经济,平民阶级也可以以较为平等的身份参与经济竞争。这样,氏族贵族之间、氏族贵族与“显族贵族”(依靠私有经济致富的平民)之间,以及平民与平民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财富争夺战。
在这种时候,社会就需要一种规则来调整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作为古代的法权形式的礼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因为礼只是用来调整氏族贵族内部关系的。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氏族贵族与其它阶级之间没有统一的社会规则。而在经济竞争中的平等,则要求一种对所有阶级都有约束力的法权。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有一部分开明人士,开始对氏族专政进行改革。郑国的刑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刑书就是法。礼与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礼是讲上下贵贱的,而法是用来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对这种区别,人们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当刑书出现的时候,遭到了许多氏族贵族的反对。晋国的贵族叔向就给郑国的贵族子产(刑书即由他主持制定)写信,他说:“先王只制定礼,不制定法,……害怕平民与贵族争夺财富,……就用刑约束他们,……有了法之后,平民就不害怕贵族了……”(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知有避,则不忌于上)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出叔向是没有认清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的,作为一个氏族贵族,他是不同意改革氏族专政的制度的。但是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才过了二十三年,叔向自己的祖国——晋国,也铸起刑鼎来了。而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仍然表示反对。
子产对当时的历史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甚至已经预料到氏族政治的灭亡是一种必然。在给叔向的回信中,他承认叔向的话有道理,并且对氏族贵族的子孙表示歉意,但他又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救世,是想通过“妥协的政策”使将要没落的贵族不会一旦而亡。叔向在别处的话也印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晋国的氏族贵族大多已经不存在了,……我所在宗族本来有十一支,今天只有羊舌氏一支了。”(晋之公族尽矣。……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此时的法,是氏族贵族与国民(包括显族贵族与平民)妥协的产物,他们让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特权,以求调和与国民的矛盾。这时候,他们还是比较主动的。
二、对氏族贵族特权的彻底剥夺
氏族贵族作为一个阶级是不愿放弃自己的天堂的。氏族贵族与显族贵族(作为国民的代表)的矛盾事实上是不可调和的。
到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各国的统治阶级不能不感到危机深重。对各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战争。而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富国强兵。这时,各国的王室已经意识到氏族贵族专政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于是,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改革。这种改革,在秦国进行地最彻底,所以,秦国最终得以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
这种改革所以在秦国取得成功是有其原因的。相对东方六国而言,秦国在变法前是落后国家,正因为这种落后,秦国的氏族贵族的力量就相对弱小。所以,在剥夺其特权的过程中就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因此,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各地官僚由中央委任,而不再由氏族贵族世袭;在经济上,井田制被破坏,自由经济逐步代替了国有经济。氏族贵族的力量在秦国逐渐就衰微了。
商鞅剥夺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建立了“军功爵制度”。这是一种新的等级制,它不是像“礼”依照血缘决定人的社会等级,而是以“勤耕战力者显荣”为原则。也就是奖励耕战。“农户努力耕织,向国家交纳粮食布匹多的,成为半自由农民(大小戮力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即氏族贵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种等级制共二十级,由第一级至第二级得列入户籍,有一定的田宅或份地,大概属于普通平民。——秦国还有奴隶存在。大概九级以上,就进入了权力阶层,九级为五大夫,十级为左庶长,然后依次为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徹侯。
商鞅变法另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初步建立起户籍制度(别的国家还没有),到秦始皇十六年,户籍制度在秦国固定下来。户籍制度是和行政区划上的郡县制结合在一起的。秦国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是一个个按姓氏聚居的村落自治体。老百姓按十户为“什”五户为“伍”编为什伍,一户有人犯法,其它各户都要受罚(“为什伍而相司连坐”)。县设县令长,乡设三老,有秩,游徼,还有啬夫一职,专管诉讼收赋税。亭设亭长(刘邦就是亭长出身)。村落中,族长地位最高。
户籍制度的建立,使国家的税收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把全国民众组织了起来。而国家组织民众的能力对于战争来说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方面,东方六国是远远落后于秦了。
另外,秦国通过建设水利设施,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农业获得了大发展。同时,秦国耕地充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大。为了发展生产,还诱使三晋(即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种地。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三、秦统一六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家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中央和地方、国家与民众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相对而言,东方六国由于氏族贵族力量巨大,虽然也进行了变法,但很不彻底(比如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就以失败告终)。这样,王室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就导致国家力量的分散。民众各依附于对自己有利的贵族,眼中只有自己的依附者,而没有国家。这样,国家的组织能力就远远不如秦国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六国最终被秦国统一。
秦国的统一,是法家思想的胜利。
四、法家思想的先进性
法家思想是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出现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维护氏族宗法制的“礼”,而法家思想的核心则是弃礼立法。
私有制造就的显族贵族的出现,以及自由经济的发展,使得“礼”成了落后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在自由经济之下,必须有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有约束力的社会规则出现,使人们可以有序竞争,以推动生产的发展。这就是“法”。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法家思想是进取的。儒家思想宣扬“无变古,无异常”,法家思想宣扬“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儒家主张“亲亲”,法家主张“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实质上还是要维护礼),法家讲“礼堕而修耕战”,后来的韩非更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完全否定了“仁政”“德治”。
按照战国时期的状况,各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只有不顾现实的唯心主义者才会认为,可以通过什么“仁政”“德治”达到天下太平。
法家的思想家们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自由经济与氏族贵族的国有经济之间的矛盾”。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显族贵族(新兴的国民阶级的代表)与氏族贵族的矛盾。经济要向前发展,不可能止步不前,更不可能倒退,所以,显族贵族与氏族贵族的斗争就不可避免,并且由于显族贵族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最终的胜利也是必然。但是这种斗争是复杂曲折的,往往暂时还会有失败。秦的统一六国,就是法家思想的胜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代替了氏族宗法政治,自由经济代替了国有经济。
儒家在政治观点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用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而法家的思想家们则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他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认清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以大无畏的精神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吴起因变法遭射杀,商鞅因变法遭车裂。
法家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富国强兵”四个字。富国,就是剥夺氏族贵族的特权,发展自由经济;强兵,就是以武力统一天下。
五、庄子、孟子思想简评
(一)、绝望的蝴蝶——庄子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据《史记》说他是宋国蒙人,蒙是宋国的地方,后来被楚国吞并。他大约是一个经历过亡国之痛的没落小贵族,生活很贫困。
战国时,各国国内阶级斗争激烈,国与国之间也战争不断,兼并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动,大多数人“决性命之情而饕富贵”,各阶级之间竞争激烈。人的社会地位的升降沉浮都在旦夕之间。
庄子不理解这种社会“乱象”,只看到混乱与灾难。虽有儒、墨等士人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他们的努力显然不能收到效果。而那些法家人士,还有所谓的从事外交的纵横家,庄子只能看到他们在挑起事端。而庄子也找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于是,庄子就对现实绝望了。
既然个人不能改变现实,那么又怎么在现实中生存、生活下去呢?
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使庄子完全放弃了人的社会责任心,完全否定了人对现实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庄子认为,面对现实人什么也改变不了,或者说,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庄子的世界观,庄子无为哲学的思想基础。他的世界观与儒墨人士是截然不同的。儒墨人士都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心。于是,庄子的人生目标就定格到了“个人怎样生存”上。
既然人对现实完全无能为力,而现实又只能给人带来苦难。所以,为了个人的生存,庄子认为人应该远离现实,过一种弃世的脱俗生活。“古时候的‘真人’,不因为生存而喜悦,也不厌恶死亡,出生了不觉得欢喜,对死亡也不抗拒;生与死不过是无拘无束就走,又无拘无束地来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里去,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恢复到自然的状态。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干扰自然。这种人就叫‘真人’。”(“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
什么意思呢?既然现实中只有苦难,人又无法改变现实,那就远离世俗,与“道”合而为一。这里的道,包含有自然的意思。怎样与自然合而为一?那就是放弃人的理智,把自己变成与木石等同的无生命的物质,与万物同一。“现在我在雕陵游玩忘记了自身的存在,鸟鹊不时碰触我的额头,我在栗林游玩而忘记了自己。”(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山木》)“逃到旷野之中,穿着粗陋衣服,吃着野果,进入野兽中不惊扰兽群,进入飞鸟中不扰乱其行列。”(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山木》)“理想的世界,和禽兽一块居住,和万物在一起,哪里还知道什么君子小人?”(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马蹄》)
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否定了人的理性,否定了知识的价值。没有了理性,人和木石、动物不就真得没有区别了吗?而庄子认为,人就应该象木石一样生活。现实只能给人带来伤害,只有把自己等同于木石,人才能全生远害。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人是不可能离开世俗的,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之中。所谓远离世俗,只能是暂时的,更多地是心灵远离,而身体由于要吃喝拉撒不可能长久远离世俗。所以,庄子这里说的脱俗,更多地指心灵。那么,人的身体怎么办呢?庄子又想出了一招,那就是顺俗。当人们实在无法摆脱现实的时候,就要承认现实的合理性,不管现实是什么,都要认可它,“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所以,庄子虽然否定了现实,认为这个时代“善人少不善人多”,有时甚至愤怒地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他为了达到个人心灵的安宁,就主动认可了现实,其中就把阶级尊卑制度也当作自然之事。“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庭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天道》)
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的脱俗与顺俗思想事实上是矛盾的。但对庄子而言,在不同的境遇,他可以选择不同路数来解决个人的心灵安宁问题,来寻找心灵的安慰或寄托。
庄子的学说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太大影响。但之后,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少文人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总是用庄子的“脱俗”“顺俗”思想求得心灵的慰藉。这也正是庄子学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二)、落伍的孟子
1、孟子的理想
和孔子、墨子等人一样,孟子把战国当作一个危机时代。但在政治体制方面孟子对现实的认识还赶不上墨子,墨子已经发觉国民中显族的出现已不可避免,所以提出“官无长贵,民无终贱”的观点,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平民参政的进步性。但作为墨子后来者的孟子,在他所处的战国中期,平民参政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情况下,依然固执地坚持政治上“亲亲”的氏族贵族专政制度,不能不说,他的政治观点是过度落伍了。见到齐宣王时,他说:“大王的亲族中在朝中为官的人,今天已经不多了。”孟子所说的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说明氏族贵族专政在逐步被打破,但孟子却不这样想,他接着说:“ 国 君任用贤人,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能用亲族之外的人,而这样做却会导致身份卑贱的人在地位上超过尊贵的人,与 国 君血缘关系疏远的人地位超过亲近的人。这种事能不谨慎吗?”( 国 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与这种政治观点相适应,在经济制度上,孟子反对战国时已成为主流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经济,而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上的井田制。他说:“仁政,就是要从划定土地的边界开始。边界不划定,就难以确定土地面积,分配土地时就会不公正。……每八户人家分九百亩地,中间那一百亩是公田。八户人家一家分配一百亩,公田要共同耕种。”(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所以说,孟子的社会理想,基本上是想恢复西周“礼制”(孔子在春秋末期提出这种观点,和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还不甚明朗有关,在战国中期还持有这种观点,这实在是迂了)。
2、孟子对现状的批判
他对战国时期的一切社会现象几乎都持批判态度。
他说:“春秋五霸,是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是诸侯的罪人。……春秋五霸,没有权利讨伐其它诸侯,这种权利只有天子才有,所以说,五霸是天子的罪人。春秋五霸,虽然在某些方面破坏了周礼,但和其它诸侯订立盟约的时候,同时在另一些方面也维护周礼,而现在的诸侯又破坏了这些盟约,所以说,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不能帮助诸侯遵守周礼,反而促使诸侯破坏周礼,所以说现在的大夫是诸侯的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也就是说,孟子完全把春秋战国时期对周礼的破坏过程当作历史的倒退。
他又说:“不通过实行仁政而使人获得财富,这违背了孔子的教义。何况是通过战争获得财富(包括土地)呢?这叫做为了土地而去杀人,罪不容于死。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应该受到重刑,像吴起、孙膑;通过外交为 国 君谋利的人,应该受到次一级的刑,像苏秦、张仪;破坏井田,鼓励人开荒的人,也要受刑,像李悝、商鞅等人。”(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之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这里,孟子把法家“奖励耕战”的政策完全否定了。
他对那些不帮助 国 君实行仁政的人深恶痛绝,把为 国 君增加土地,增加财富的人称作民贼,把张仪、公孙衍称作 国 君的妾妇。
他还说:“各个等级的人相互争夺财富,国家就危险了。”(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君子看来,凡是以破坏周礼的方式来求取富贵的,妻妾不为之羞耻的很少。”(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追求财富是不仁的行为,仁者不追求财富。”(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是孟子引用一个名叫阳虎的人的话)
他把土地私有否定了,也把国民争取财富否定了。
3、实现理想的途径
孟子对梁惠王说:“大王如果实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让百姓勤劳耕作,成年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在家里能尊敬父兄,在外面能尊敬长者。那么,老百姓就是拿着木杖也可以击败武装精良的秦、楚军队。因为他们不行仁政,老百姓生活很差,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好,大王带领这样的老百姓去攻打秦楚,对秦楚的老百姓来说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怎么会与我们为敌呢?所以说,实行仁政的人是无敌的。对此你不要怀疑。”(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息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孟子并不反对战争,他主张行仁政的 国 君可以去征伐暴虐的 国 君。这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就像是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一样,都不叫违背礼制。这种关于战争的思想是正确的。但他所说的仁政有实行的可能吗?
他的仁政包括恢复井田制,给老百姓分配土地;轻徭薄赋;供养鳏寡孤独;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等。在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当然不可能实行这些玩意儿。因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统治阶级对待老百姓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了,新的阶级力量出现了,阶级斗争也就必然出现。
井田制肯定是恢复不了,因为 国 君没有力量控制自己的臣下,国民中的显族阶级是不愿恢复井田的。至于轻徭薄赋,那也不是 国 君一个人说了算,很多人并不愿意,他们也不会听 国 君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都有它的现实基础,现实基础不变,经济、政治状况就很难改变。历史不是说你某一个人想怎样改变就能改变的。在这方面,孟子绝对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甚至认为,如果哪个 国 君任用他,很轻易地他就能推行仁政,并且让这个国家强大。他说:“如果齐王用我,我推行仁政,让齐国强大就像翻一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以齐王,由反手也。)“如果施行仁政,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摆弄东西一样容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但事实证明,孟子的主张没有一个 国 君采用。
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各国统治阶级都有朝不保夕之感,所以就想方设法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所谓的人才。有很多贵族“养士”,像所谓的战 国四 君子;他们也重视孟子这些知识分子,希望这些人能够为他们出谋划策,像孟子就很受很多 国 君的礼遇,虽然他们不相信孟子的话。
孟子是个自负的人,却得不到 国 君的信用,那么他在心理上怎么求得平衡呢?这就涉及到了孟子的天命观。“一个人能不能成功,那要看天意啊!”(若夫成功,则天也。)“ 鲁国国 君不用我,是天意啊!”(吾之不遇鲁侯,天也。)“五百年里必然会出现一个王者,……现在是天意不愿天下太平,如果上天想让天下太平,当今之世,能让天下太平的,除了我还有谁呢?”(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也正是孔子以来儒家的最大弱点,他们的思想本身不合时宜,却自以为正确,于是为了自我安慰,只有相信了自古而有的所谓天命。而推崇天命,也正是西周礼制合法化的基础。这种天命观,也导致了他们不能进一步思考,不能进一步去认识历史的真相。天命观成了他们思想的枷锁,使他们成了落伍者。
孟子说:“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民开始和氏族贵族争权夺利),丧无日矣。”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孟子是一个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的落伍者。
4、孟子思想中的精华
孟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其民本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它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格言警钟,激励着中国一代代志士仁人为民族的发展鞠躬尽瘁。
2010年8月 河南巩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