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秋节点滴(7则)

火烧 2010-09-21 00:00:00 中华文化 1027
文章围绕中秋节习俗展开,介绍北京中秋传统风俗、兔儿爷文化、中秋美食及送礼习惯,结合历史与现代,展现中秋团圆文化与节日氛围。

中秋节点滴(7则)

摘自光明网编发

1中秋节北京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来源﹕新华社)

●2中秋节为啥要吃月饼

老北京月饼首先用来祭兔爷。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到来,作为最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民俗活动异常丰富,各地皆不相同,但有趣的是,不论大江南北,吃月饼都是必有之项,几乎已成中秋节的名片,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而老北京的月饼又有什么特色呢?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直到明代,才有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历史上,老北京的月饼影响颇大,但有宫廷月饼和民间月饼的区分。宫廷月饼一般2斤一个,大的曾到几十斤,因用来祭祀,故全用素油,但含较多奶制品,需切开分食,更接近传统月饼。宫廷月饼制作复杂,用料讲究,被认为是五大月饼流派之首。而民间月饼以提浆月饼为主,是用糖浆揉面制皮,因传统白糖制作工艺较差,熬化后有杂色,所以要加入鸡蛋白或豆浆,令杂质沉淀,这就是“提浆”。

提浆月饼烤制时,接近顶部会自动生成一个圆圈,叫“磨水戳”,因糖浆微粒受热向顶部涌动,再遇热而成深红色。普通面制成的提浆月饼叫“自来白”,烫面制成的叫“自来红”,它的面和馅比例差不多,非常干,口感虽硬,但不易变质,便于保存。

老北京月饼首先要用来祭兔爷,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给兔爷供月饼时,还要供藕,那是给兔爷剔牙用的。

老北京的中秋节又叫果子节,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这是老北京入冬前最后的丰盛,所以特别受重视。老北京过中秋必赏花,在花市等处要搭“花山”。而赏月文化也异常精致,分“文玩”与“武玩”两种,“文玩”是举办宴会,一起写诗猜谜;“武玩”则是到湖边赏月,或在四合院中置水缸,看月的倒影,并投石以搅乱它。

从月饼发展史看,与中秋节结缘应在明代,当时不仅吃月饼,还要吃螃蟹,喝桂花酒,但后两个习俗渐渐淡出了。其实,中秋节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此佳节享受放松的心情,获取心灵的愉悦。(来源﹕北京晨报)

3中秋风俗: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来源﹕千龙网)

4中秋风俗: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来源﹕千龙网)

●5到宋朝去看“中秋晚会”  

    民俗专家研究说宋朝人的幸福指数最高,他们喜欢过节,喜欢在特殊的日子酣畅淋漓地表达幸福感。宋朝的高层顺应民心设置了许多节日,给快乐给幸福给消费一个理由。宋朝的节日多达70余个,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是传下来的节日,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天圣节”、“天庆节”等等五花八门。宋太宗赵光义是个骨子里很浪漫的人,他拍板定案“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节从此成了法定节日,成为雅俗共赏的狂欢节。

农耕时代,春天祭日,秋天拜月是帝王们的光荣传统。最早记录“中秋”的文献是《周礼》。春华秋实,农历八月十五硕果累累,到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用饱满甘甜的瓜果,感谢保佑苍生社稷风调雨顺的月亮神。祭月、拜月仪式很快传到民间,唐代已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知是谁由嫦娥奔月生发联想,“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渐渐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拜月的主角让位给女人。从宫廷到民间,女子们无不对着一轮圆月虔诚祈祷:给我嫦娥般容颜,让爱永远。文人墨客们在天朗气清月圆如镜的中秋之夜举行盛大的诗歌笔会,一大批优秀的命题作文应运而生传承后世。

《东京梦华录》对东京(今开封)的中秋节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皎洁的月亮刚刚爬上树梢,京城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达官贵人聚集在与皇宫遥遥相对的樊楼上,刚刚开坛的美酒随风飘来醉人的醇香,举头望月,诗意荡漾。月光照着东京城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鳞次栉比的楼台,主妇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银亮的小刀郑重地分切月饼……清风明月本无价,按照《梦梁录》的记载,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菜,欢度中秋。

别以为晚会演出是现代的产物,宋朝中秋节的《踏歌》就是一场华丽无比的中秋之夜压轴戏。《宣和画谱》里描写:“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宋朝的踏歌是金明池畔实景演出,一群盛装的宫廷女子在月华中联袂为歌,踏地为节,美妙绝伦如梦如幻。万头攒动的场面难免有些混乱,来归相怨怒,都为观《踏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个老人忍不住在山路上仿效美女的样子踏歌。树影婆娑亭台楼阁,老人们边走边歌自得其乐,画家马远将这四位可爱的老人形象用画笔定格下来,宁宗看了马远的《踏歌图》从心里高兴,亲自题款:“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宋朝的老人都这样热情奔放,说宋朝的幸福指数最高绝非妄言。真想穿越时空,亲临其境去看一场中秋之夜的歌舞演出,带着幸福的感觉在回来的路上载歌载舞。(来源﹕北京青年报) 

● 6世界各地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作者﹕易茗

 日本人:中秋节吃江米团子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的渴望。去年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嬉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打出“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

    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去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 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近日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来源﹕北京青年报)

●7唐宋名诗词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动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