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厉以宁、于丹、易中天现象看毛泽东为什么要说知识分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从厉以宁、于丹、易中天、王朔、刘心武现象看毛泽东为什么要说知识分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题目很长,写下了之后却发现又不想说了。
厉以宁,05年顾雏军到的时候,写的那篇《主流还只主要》就说到他,确实是一个“达人”啊。
第一次听说于丹,是祚爷买了本签名书,翻开看了几下,鄙视了他好半天,他表示完全是应他老爸要求给他老爸买的,因为他老爸觉得这种亲笔签名的书以后会有升值的空间,当时就把我镇住了!
易中天就懒得说了。
王朔呢,看过他几本小说,想起的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话:美女这个东西是需要衬托得……王朔的小说完全是衬托出来的,很像赵本山的小品和电视剧。
刘心武也懒得说了。
毛泽东非常鄙视知识分子,因为这些人“资产阶级”思想太严重了,“贪图享乐、竭力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断拓展利益的扩大化”,说白了都是“朱熹”,在外头讲学拼命宣扬三从四德,回家了就跟自己的儿媳妇乱搞,最后还被人捅了出来!用毛主席的话说,这是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每过七八年就会冒出头,所以每过七八年就需要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彻底肃清这些思想”(不知道有没有记错,大致意思如此)。
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没出来的,默默在地下“治学”,谁也不知道。出来的呢,喧嚣充斥媒体,乱象环生,似乎很乱,其实都是“朱熹”。因为他们比民众会背书、会说话、有关系所以有地方说话,于是乎,他们是“精英”。
“精英”是干吗的呢?就是吃他的追随者、着他的追随者,然后还鄙视那些追随者的人,这次杨丽娟追星的事件就是真实写照。
目前中国的教育最大的功绩就是盛产“精英”和“精英追随者”。所有人都在渴望“帝王”,渴望“独力改变天下”,渴望一夜暴富,渴望为世人瞩目,这是成为“精英追随者”的基础条件。
“精英追随者”最大的理想就是变成“精英”。理想驱动着现实,这群人是目前中国“精英”群体最大的来源。
这群人一旦实现理想之后,没别的法子,只有变成“朱熹”,这不是他们自己能决定的了得,而是整个“精英制造机器”决定的。例如于丹,她的哥儿们是央视制片人,把她找去,让她出名,她不得听他那哥儿们的?还有中华书局给她出书,她不也得听?
所以王朔很聪明,喜欢把根子里的东西到腾出来,观察他复出之后说的话,翻来覆去是:我没拿过作协一分钱、我什么都干过现在什么都不需要更别说钱了……
言外之意,是进一步划清自己与现有“精英”的界限,忽悠那些对现有的“精英”丧失了追捧热情的人,与当年得出发点、做法都一样。
“精英”成为“精英”的过程决定了,”精英”不会有自己思想、行动的自由,他们只是一张画皮,隐藏在画皮下面的,是自己、造星群体的利益,这就要求他们不断给这张皮添彩摸色,以便维持下去。
这里出现的矛盾是:老百姓是很现实的,他们追随“精英”是希望“精英”能给他们带来现实的东西,然而呢,“精英”一旦成为“精英”,他就不可能为老百姓带来东西。这是悖论,也是这个时代“反精英”热潮,以及“主流思潮、语境”与“大众思潮、语境”越行越远的根源。
“精英”的不作为乃至全盘“朱熹”化,让毛泽东很气愤,所以毛泽东很早就立志要带领老百姓“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毛泽东希望建立一个没有“精英”的社会,这是他最伟大的理想。可以设想一下,当毛泽东初到北大图书馆的时候,他是很崇拜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以及其他当时的知名精英的,可是后来他发现,这帮家伙根本就是张皮!所以他唯有失望的离开了。
如果说,抗战时代知识分子软弱、摇摆不定的整体表现,让毛泽东选择了以人民大众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并说出了“知识分子是扶不起的阿斗”的话,那么,现在历以宁、于丹这些人的表现,再次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政权还是社会,如果试图以这帮家伙为骨干,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体制起来,完全是天方夜谭。中国历史上朝代政权的更迭说明的就是这个问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