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十三年》(诗一首) 《等了十三年》(诗一首)
一首诗讲述山村教师李晓峰十三年奉献与困境,反映社会不公与教育问题,强调代课老师待遇与制度缺失,引发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等了十三年》(诗一首)
香港凤凰台陈晓楠的“冷暖人生”播出了山村青年李晓峰的故事。为给爸爸奔丧,他从读高中的县城回到了山村的老家,听从了本村干部的劝慰,接受了乡亲家长们的恳求,暂时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当上了村里唯一的一名教师。他一个人要教几个年级,每天要上无数节课,在艰苦的环境艰难的生活中,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考大学的梦想也一年一年地离他远去。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学生,一干就是十三年,可是他转正的问题一直没人解决,仍然还是一个没有正式收入的代课老师…
看完这段故事,我为李晓峰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也为那些官僚的麻木而愤慨…为官者万钱尚言无下箸处,小民几百元工资却无着落,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当即我在手机上按下了这首诗。)
我在哭泣,
心潮又一次涌动
没有眼泪的抚慰
难咽下这干涩的痛…
大山压断穷人的脊梁,
大山挡住了孩子们的梦…
那是什么样的大山?
有形?无形?
说什么盛世,
夸什么繁荣;
灯红酒绿,
风中雨中;
要靠多少穷人的筋骨支撑!
人们听不到真正病人的呻吟,
因为整个社会得了一场大病:
贪官与奸商相庆,
权贵和精英同梦,
天地充塞着一种怪异的哼哼。
我已无力,
催不动高空的长风…
我已无能,
只剩下一点苍白的同情…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