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反民族反人类的影片”
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反民族反人类的影片”一文的“左”倾化倾向
昨天看到乌有之乡网络上有这篇文章,看过之后觉得其中有些地方不妥,所以,就随便写了一个评论发了。后来见到作者对我的评论做了简单的回应,所以,今天再写一个网文进行商榷,期待大家参与评论。
昨天我说过的就不说了。现在再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冯导的这部片当然不是完美无缺。这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广告植入上面,体现在它的细节失误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它的思想意识方面。但是,从总体上讲,这部片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对这部片扣以“反民族反人类”的帽子是不适当的,存在着一棍子将人家打死的倾向。
2、现在电影是通过市场的方式生存的,其结果必然是像陈道明先生所说的,导演必须找钱。冯导的这部片也不例外,这就必然体现在广告植入方面,体现在追求票房收入方面。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苛求冯导。毫无疑问,冯导也是这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产物,他也不得不适应现在的游戏规则。
3、从思想观念上讲,《唐山大地震》存在着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在昨天的“唐山大地震有什么错?”中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事实上,大家都看到影片中大量的广告植入,但是,我认为,其中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植入才是问题的关键。这种植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使人们自觉地、不自觉地认同影片中的观念。正如我昨天所指出的:
冯导在影片中植入了一些广告,宣传了所谓成功人士的亲情(方达),方达可以解读为“发达”。毫无疑问,这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意识观念。同时,用亲情、成功、勤奋、努力、有爱心等良好的符号包装了这位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成功人士。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些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求在精神生产方面也占据统治地位;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与文化领导权;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化生产与符号生产实际上具有掩饰与合法化的功能,它通过将一些人、一些阶级用良好的修辞包装起来,从而证明其正当性与合理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
在这部片中,方登是故事的第一主线,方达是故事的第二主线。从方达这条主线,我们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成功人士”的人生发展轨迹。这实际上就在无形之中培养影片观赏者的偏好了,没有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人不如意的生活情况。
4、方登是影片的主线。方登的整个心路历程快乐-背叛-回归:从快乐的童年开始,地震之后是背叛,这种背叛直到汶川大地震之后才开始回归。
在地震之前,方登的生活的主流无疑是快乐的,这从父子(女)三人一起在车内的情景,从两姊妹6分钱的冰棍都可以看出来。当然,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也会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有认识的小伙伴抢自己的冰棍,有弟弟吃西红柿的优先权(有人过于批判让方达优先吃西红柿的权利,这可能是有些误解,认为是重男轻女的习惯。实际上,这也可以解释为,母亲说让她明天再吃,这说明西红柿也不是什么稀罕物,所以,母亲才会无意识地才小的小孩先吃。)这种快乐的童年(实际上包括后来养父家庭的教育)使方登具有天性善良,好助人为乐与宽厚的一面。
在地震中,母亲的一个决定让方登走上了背叛之路。毫无疑问,方登心里在这时候是充满了怨恨、不满和委屈的。这种怨恨、不满和委屈导致了方登具有自闭甚至是自私的一面。到这里为止,方登性格中的两方面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即:既具有无私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自私的一面;并且,自私的一面往往还会以无私的形式表现出来。影片中方登在两次大地震中的32年生活,实际上就是这两方面的交织与搏斗(可以说是,两个“方登”的斗争)
在影片中,方登所以怀孕之后仍然要把孩子生下来,她在这里实际上是与她的母亲较劲(也许,不仅仅是和生母较劲,而且也是和养母较劲),她要通过自己做母亲来展现母爱的光辉,同时也是将她的生母和养母比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母爱与怨恨仍然是交织在一起的。
直到汶川大地震,方登通过参与志愿者行动才开始了与自己、与母亲、与弟弟甚至是与祖国的和解之旅,同时也是开始了回归之路。方登所以能够参加汶川大地震,这是她性格中心地善良的体现,但是,直到遇到方达之前,她心中的怨恨并没有消失。但是,通过与方达的相遇,她毫无疑问地认识到自己错了,由此怨恨开始消融,进而是忏悔,是自责。这就开始了方登的回归之路,她开始与自己、与弟弟、与母亲甚至是与祖国和解。在影片的最后,方登表示自己死后将和父亲、家人葬在一起。这就包涵着落叶归根的意思,也包涵着回归祖国大地的意思。
从方登的整个心路历程来讲,其中有着峰回路转,也有着柳暗花明,最后的结果是后面一个带着怨恨的“方登”(这种怨恨使她背叛了家庭甚至是背叛了祖国)回归到前面一个善良、有爱心、宽厚的“方登”。
从方登的个人思想来讲,虽然她也曾自私过,但是,其最终的结果是忏悔,是回归。
从方登和方达两姊妹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方登是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女性知识分子,方达则可以说是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代表。正如我在第3点指出的,方达可以更具有示范效应。
5、有些人认为,影片中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的正面展示不够。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里,冯导有些明显的忽悠,片名是唐山大地震,事实却是“余震”。但是,我认为,这部片是否可以看做具有下面的寓意呢?请大家批评讨论:
唐山大地震之后,方登进入到养父养母家里,不久是伟大领袖与导师毛主席逝世。冯导在影片中,用比较宏大的场面表现了毛主席逝世追悼会的场景(其中,有一部分是用的当时的现场影像资料)。我们能够这样理解,冯导(包括《余震》的作者)也将毛主席逝世也看作是一场大地震呢,一场中国人政治与心理的大地震。我觉得,影片中似乎若有若无地包涵着这种意思:唐山大地震,不仅仅是实指,而且也是虚指;不仅仅指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而且也指1976年9月9日发生在中国人心理的大地震——中国人在国外被称为唐人,唐山也就可以理解为中国或者中华了。
如果这种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唐山大地震之后人们心里的伤痕就不仅仅实指真实的地震之后的人们的心理伤痕,而且也可以指,毛主席逝世之后,中国人的心理伤痕了。那么,在唐山大地震之后人们的和解与回归就不仅仅是具有地震的涵义,而且也意味着,在毛主席逝世这场中国人政治与地理的地震发生之后,尽管我们曾经有过怨恨,有过背叛,但是,我们最终是应当和解的,是应当回归的。
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我的这种推断有些武断,但是,我还是觉得影片还是隐约包涵着这些意思。例如,方登方达的母亲元妮所以终生没有嫁,正如她自己说的,不是没人要,而是不想再嫁。为什么不想再嫁呢?是因为她遇到过知她疼她爱她能够为付出生命的好男人——这个好男人恰恰是毛主席时代培养出来的好士兵、好工人,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碰到的那个男人,却是属于那种有点想占她便宜的男人(或者说,为了性而占有的男人)。元妮在地震之后都生活在怀念之中。她怀念什么呢?她怀念自己的好男人,怀念自己以前可爱的、阳光的女儿(当然,她也有自责与悔恨,好男人是为自己而付出生命的,女儿则是由于自己的决断而死的)。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两场地震看作是一场地震的话,那么,元妮毫无疑问是在怀念以前的生活,怀念毛主席时代的好男人和乖女儿……而影片最后的回归,是不是也由此预示呢?
6、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对于“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反民族反人类的影片”中部分观点不赞同。
例如,作者说,“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出品人、创作人、和通过人是一伙蓄谋已久的反中华民族反人类的阴谋家。”这个帽子扣得有些大了。
再如,“影片用唐山地震死了24万人全国没有反应,而毛泽东逝世却举国哀悼,来对比我们的党、国家对人民生命的漠视与小视,其目的是要让中国政治上也来个“唐山大地震”。目的是把人民和党、国家对比对立起来,把人民和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人对比对立起来。。。。。。”。我认为,影片从总体上讲应当没有这个意思,反而像我在上文说的那样,它似乎是将毛主席的逝世也等同于一场中国人政治与心灵的大地震。
又如,“收养了地震孤儿的解放军一个是不信任,一个是不怀好意,最终解放军是一个死于不治之症,一个孤寡而终。用意是离间军民和民军的优良关系,以此斩断社会主义最后的‘救命稻草’。”我认为,作者这句话也说得有些脱离影片的实际了。方登的养母确实对开始收养方登时就有些不信任,这也是人之常情;方登的养父也没有对方登不怀好意啊。他们都是正常的军人,既有着正常的人的情感,同时在作为战士时也是肩负使命的人。
还如,“主人公的女儿最后在坟墓前的潜台词说:错建的坟就不要拆了,就当我已经死了,这个伤心的地方留给活人的东西是痛苦,悲伤,残忍,封建,险恶,贫穷。。。。。。我只有死了才会埋回这个地方。这里就是个“人间地狱”。”这实际上也是对于方登的回归之路没有深刻的理解。方登死后葬在这里实际上就是落叶归根的意思,同时也是她忏悔、内疚的表现。
7、“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反民族反人类的影片”一文的作者昨天对我的评论进行了如下回应:
6 楼【respublican】 于 2010-8-3 12:32:05 评论说
这篇评论是“左”倾化的评论。虽然有些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总体上看却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这个朋友给我带了个很高的“荣誉”大帽子,我真是很荣幸啊,我还真不知道我可以站在左的一边啊!我8岁就随父母下了“5.7”干校,10多岁就为父亲怀揣给“毛主席,华,叶,李,汪副主席”的信,在某电影院里与某秘书接头,送信告江青张春桥搞文字狱,后江张亲自批示查八代,70年代末我写文章说对邓丽君的歌不要禁而要引导,中国青年解放军报都说右不敢发,“4.5""6.4‘天安门的事情我们都是最前沿,改革开放是北京80年代先富的人,在乌有之乡我不干发言,看了一年啊!怕我太”右“不合群。我好荣幸啊,但这些年我们不管怎样做我们靠自己,不坑不害不挖国家墙角,不管是左还是右,谁反对毛主席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我们就跟谁斗,不要用左和右来吓唬我们,最终你还要有为真理抛头颅洒热血的胆识。
毫无疑问,现在我仍然认为该文的观点是“左”倾的。在这里,我们应当对左、“左”、右进行适当的界定。左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右代表上层社会的利益。“左”不是立场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要么是教条主义的,要么是盲动主义的,要么是形“左”实右的(为了个人的利益、权力而“左”)。按照该文的观点,实际上,很可能会将那些可以赞同作者原初意思的人吓走,不能很好地团结他们(团结不意味着和稀泥,而是要在批判中团结)。
让我们看看毛主席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团结朋友的吧: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认为要保护富农、富裕中农、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而不是将他们推到敌人那边;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认为,应当所有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都应当团结,甚至那些有过资敌行为的甚至是汉奸行为的,能够争取的也应当争取;在解放战争时期,对于那些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尽管他们曾经也犯过一些错误,但是,仍然是采取争取的态度……所有,本文作者将冯导和诸多人都打成反民族、反人类的,这是不合实际的,同时也不是能够团结人的。这种做法只能让人感到所谓的左派的幼稚可爱,感到所谓的左派的偏执,只会吓走很多人。
至于作者说到自己的经历,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是谁,都应当有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的精神和勇气。毛主席解放后多次鼓励老干部,要他们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再立新功。我想,作者也应当如此。
以上说了这么多,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原作者批评,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