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唐山大地震》
请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唐山大地震》
首先,《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文艺片,不是纪实报告文学,也不是历史纪录片。
文学艺术“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过这个问题。
如果是文艺评论的话,应该像文艺作品一样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尽管现在不兴“戴高帽、打棍子”,但随处都在“砸砖头”。
在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少数人的意见固然值得尊重,但一部作品能获得多数人的肯定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
拙文《但愿人长久》是观影后的一点感受,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番体会。
但愿人长久
——影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明天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24万遇难同胞34周年的祭奠日。以这一段历史记忆为背景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正在热播中。
昨日观影,泪咽心田。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那场大地震发生时,我和我的战友们作为学员正求学在海军大连水面舰艇学院。强大的地震冲击波沿着环渤海湾一直震到了辽东半岛。在之后余震不断的日子里,我们还曾经两次在睡梦中夺命奔逃,最后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中搭建了临时帐篷……
对往事的回忆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地震后到我们学校作报告的李玉林。在当时通信完全被切断的情况下,他是第一时间驱车4个半小时从灾区直奔北京中南海报信的唐山第一人。那副方脸庞、宽额头、高个子,四十岁刚出头的北方汉子形象,连同他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时刚一句“唐山平了”便泪如雨下的叙说,从《唐山大地震》影片一开始便在我的脑子里反反复复。
李玉林和他的妻儿在那次大震中死里逃生,可他的父母及另外14个亲人却难逃一劫。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在小说《余震》的基础上改编的。虽然名曰《唐山大地震》,但电影编导实际是把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巧妙地结合起来说事儿。
影片一开始,在黑屏的静寂中交替打出演职人员表。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渲染过后,屏住呼吸的人们便随着影片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地经历了一场巨大的人生变故。把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放到时隔32年的二次大地震的背景中来考量,的确独具匠心。经过一番撕肝裂肺的折磨过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电影的片名与其称现在,不如以《震中在人心》更为贴切。
在那场“天翻地覆三生劫”的灾难中,许许多多家庭霎时肢解、心灵破碎。影片的李元妮(徐帆饰)一家就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典型代表。
地震夺走了李元妮的丈夫方大强(张国强饰),原来温馨和睦的家园即刻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儿子、女儿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中,她最后选择了救儿子方达(张家骏、李晨饰),从此便给死而复活的女儿方登(张子枫、张静初饰)留下了一生的赍恨。影片的故事围绕李元妮和儿子、女儿这两条线索展开,看过之后,除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感动之外,留给自己的还有另外二个字:残缺。
地震,给千万个家庭造成的,首先是人员结构的不完整。方大强的离去,除了李元妮小家庭的折损;对从济南来唐山想带走孙子的老奶奶(吕中饰)来说又是一种亏逝。女人丧夫、老人丧子、孩儿丧父,对任何一个继往开来的大家庭都是极大的不幸。在孑遗幸存者中,除了肢体的残缺(失去一只胳膊的方达),更多的是心灵的残缺(从此封闭自己的方登)。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况不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非完整的结合体呢?
那对军人夫妇王德清(陈道明饰养父)和他的妻子(陈瑾饰养母),地震让他们在情感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最后又从有到无同样是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他们自始自终背负着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同时又担心着有一天会失去她的可能……
至于那个医学院里的研究生、方登的男朋友杨志(陆毅饰),因为无法对地震产生的内伤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当他用另种方式处理同方登的爱时,也只能留下终生遗憾的谴责。
方登应该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痛弃在中国的所有亲人最后带上她那没有父亲的女儿远走加拿大的。在一个比她大16岁的老外那里,方登似乎找到了她人生的最后归宿。但当汶川发生大地震,她毅然决然回国参加了志愿者。当她在瓦砾堆里再一次看到死伤无数,听到另一个母亲声嘶力竭的呼喊声,心魂又一次受到了的震撼,仿佛到了这时,她才体悟到了活着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面对唐山她自己的那冢坟碑,我们听到她对所有人说,她将来是会回来的。
在亲情大爱面前,每一个活着的灵魂都会得到救赎。我们不怀疑方登同加拿大老外能否白头偕老,我们也无法预知她将来叶落归根在何时?我们更不知道方登日后有无带着她的生母一起去看看那个疼她、爱她退休后已经孑然一身的军人养父?但我们已经看到,方登让她的女儿在国外专修了心理学。她应该是知道的,心灵创伤的修复比城市灾后的重建要艰难更多。
当然,影片中墓地那场戏,方登那句“妈,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怎么看都是这部作品的硬伤。在当时那种氛围中,所有的对白都显多余,只要一声发自肺腑的“妈——”随着尾音的放大,然后把镜头摇向天穹,让大地作回声就足够了。作为母爱,李元妮当年救儿救女都没错,既然她之前没有愧疚的理由,又何来为女儿下跪的举动?不符合常理的这一跪也是影片的一大败笔。
试想,如果在汶川大地震志愿者的队伍中,方登邂逅的,还有那位学临床已经有了家业的杨志,但此时的杨志已经认不出方登;而方达又是在不知道方登是自己胞妹的情况下,在余震中救出了她,自己却不幸遇难;让方达在临终时姐弟俩相认,最后由方登带着方达的骨灰回到唐山。呜呼!如果那样生死交替,最后那一跪应该就是女儿方登而不是母亲李元妮了……
悲剧,实际就是把真实撕碎了给人看。《唐山大地震》向人们警示了灾难,但更多是细说了责任与自强,承受与担当。它可以让E时代的年轻人理解什么是爱,懂得什么叫珍惜。对一个在试拍过程中演员还没有入戏自己就先落泪的导演冯小刚,我们毋庸苛责太多。也许他想告诉人们,残缺也是一种美。所以影片的最后,在“唐山大地震纪念碑”前出现的那位幸存者,冯小刚已经无力顾及到他是否就是《集结号》里的“谷子地”!
用心看过《唐山大地震》,谁想不感动都难。
但愿人长久!
祝福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
2010年7月27日 (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