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火烧 2010-08-18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电影《唐山大地震》展开,指出其未能体现当年抗震救灾的宏大场面,认为片名不符实际,应更侧重家庭故事与灾难经历,同时强调唐山地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据说创造了国产影片票房第一的《唐山大地震》已经在各地上演一月余了,身边的朋友都去看了,评价也还不错,昨晚( 8月17日 )我是慕名而去影院,观赏了冯大导演的巨作。

其实,就自己的知识,无权和无能力对此片发表什么意见,只能附和大家说好,单纯从电影作品和故事情节而言,电影有它值得赞扬之处,比如特效镜头,演员技巧等,陈道明、徐帆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但是,对经历过唐山地震,或者熟悉哪个年代的人而言,对影片肯定会有许多质疑的。

唐山地震不仅是新中国遭遇的最大一次突发性自然灾害,影片中的特效镜头已经对灾难的严重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2008 年的5.12汶川地震几乎就是当年唐山地震的再现,其惨烈国人自然非常清楚。同时,唐山地震也是毛泽东时代全国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自然灾难的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诗。在从未遭遇过的大灾面前,唐山人民,全国人民,没有任何人绝望,没有任何人丧失信念和信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只要毛主席在,生命就能得救,家园就能重建,关爱就会来临,劫后余生的灾区群众相信,毛主席会立即派解放军去拯救他(她)们。事实上也是如此,毛泽东时代的解放军以最快的速度,最高效的手段,最严密的纪律,最好的态度和最艰苦的付出,在灾区夜以继日地工作,抢救出了无数生命,为唐山人民,为全国人民上演了和平时期人民军队为人民的一幕气势磅礴,悲壮而辉煌的宏伟现代剧,许多战士因为劳累过度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唐山人民视解放军为恩人,对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心存感激,在我国各地后来的多次自然灾害发生后,总能出现唐山人抗灾赈灾的影子,体现出了唐山地震后唐山人感恩的那份心情。据说,陈道明接片时不看剧本,不问片酬,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一个当年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时,就相信自己能演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他对当年解放军崇敬。

可是,在《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中,我们很难感受到和体会到这种举国上下共同抗灾的动人场面,贯穿全剧的仅仅是一个家庭源于地震,却因误会而起的悲欢离合。因此,我认为该片的片名不当,名不释意,应叫《一个家庭在地震后的经历》,或者《地震后的悲欢离合》,或者《劫后余生》等才正确。

唐山地震是中国人民抗击自然灾难史上值得浓墨重笔的一曲赞歌,不能随意亵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