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唐山大地震》的绝笔与败笔

火烧 2010-07-2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8
《唐山大地震》电影通过多个绝笔镜头展现人性光辉,同时存在多处败笔,如不合理的剧情和时代细节,引发观众对电影艺术与真实性的思考。

         电影《唐山大地震》,从名字看,她似乎是部讴歌主旋律的史实片,其实她是一部商业片,而且是商业气息很浓的商业片,至于题目,绝对是个“标题党”。冯小刚不愧是名大导演,在悲情电影里,让你笑着哭着就“买”了他的广告,不服不行!。

        在《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里,冯小刚以他特有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由人性碰撞出的火花,是一部培养人性的好影片。

        在这部影片里,笔者发现有五个比较深邃的镜头,也可称绝笔

         一。电影一开头,父亲给了方登、方达6分钱去买冰糕,但冰糕却让小朋友给抢去了,后来又被夺了回来。这是对那个年代的巧妙渲染。

         二。地震发生后,惊魂未定的元妮面对死去的丈夫和生死未卜的一对儿女,发出无奈和愤怒的呐喊:“老天爷,你王八蛋!”7个字道出了灾民在大难面前的复杂心声。

        三。在地震发生前的那个晚上,元妮把仅有的一个西红柿给了儿子方达,答应明天再给女儿方登,但这一等就是32年。32年后,方登第一次进入这个家时,她的遗像前摆着5个新鲜的西红柿。元妮说:“登,吃吧,我洗好了的。”此时的方登无论说什么话都会对影片大打折扣,电影恰好出现的是方登的无动于衷和无语。

         四。登由于32年前一直保持下来的怨恨情结,回家后对母亲元妮也一直保持冷漠。苦行僧般在自责与伤痛中挣扎生活了32年的元妮见到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女儿,愧疚、自责与大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母爱难以表达。冯导此时安排了一场跪戏,元妮突然扑通一下给女儿跪了下来,释放出了压在心里32年的那段道白。冯导对这一情节的渲染,把观众的感情和故事共同推向了高潮,催人泪下,实属经典之笔、绝笔。

        五。面对母亲情感的强烈冲撞,登终于理解了母亲,她紧紧拥抱着元妮,大声喊出:“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声音由大到小,呼吸由急促到微弱,一直到这种声音只有她和她母亲才能听到。用“对不起”三个字,终结了万语千言难以释怀的怨情。

       和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一样,影片还有不足,或者说是败笔。

       一。地震发生前的那个晚上,元妮和丈夫在建设工地的那段调情戏。元妮说:“大热天的咱还干那事儿?”尽管如此,俩人还是在三更半夜爬上卡车,在运货车厢里完成了一段“床上戏”,而他们的孩子却在不远的家里等待着生死劫难。这段戏无论是从年代、时间、地点来说,还是从情理方面来说,都很难让人信服和理解。

        二。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集体观看电影。这个镜头与事实不符,当时参加抗震救灾的人员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十分紧张,哪有时间看电影?而且是集体观看,不明白冯小刚想借此表达什么?

        三。故事进入80年代中期后,电影中人物使用的喝水杯是90年代才有的玻璃保温杯和不锈钢保温杯。再就是方达开的那辆私家车,当时那款车有没有生产出来或者说方达有没有那么多钱都值得怀疑。这两点,我感觉冯导的超前意识太强。

       四。方达属于残疾人,独臂开车是否允许?答案是不允许。既然是不允许,冯导又是怎样让方达把汽车从深圳开到唐山的呢?

        五。方登这个角色淡化了唐山人的情感。从她那32年执着、倔强、埋怨、嫉恨、叛逆的镜头里,很难让人捕捉到她那真正的感恩之心,尤其她那私生子的出生、出镜,对于整个故事毫无用处。

        六。方登被收养的事实不存在。因为当时的孤儿全部由国家收养,不允许个人领养,而且绝大多数孤儿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党”,以表示对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的感激。

        七。电影场景不真实。电影里有多个镜头把废墟全部捕捉了,一个在空旷的原野,凸现出的一片废墟明显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有的镜头里还出现了在倒塌的楼房里还亮着灯,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以上是自己的浅见,欢迎补充和纠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