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外资并购架空反垄断法  民族品牌外忧内困

火烧 2008-08-07 00:00:00 时代观察 1034
外资通过曲线并购绕过反垄断法,逐步掌控中国多个行业关键领域,民族品牌面临外忧内困。文章揭示外资通过间接持股、合资企业等方式实现控制,引发对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自主权的担忧。

外资曲线并购欲架空反垄断法 
 

    8月1日,中国《反垄断法》利剑出鞘。但所涉外资并未退缩,相反,中国并购市场的诱人蛋糕,以及《反垄断法》本身的不够完善,正在诱使部分外资展开迂回战,试图绕开《反垄断法》,继续在中国进行曲线并购。
    危险的外资并购
    7月3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的前夜,美国强生突然宣布成功并购北京大宝。此前,跨国公司先后控制了小护士、丝宝、金芭蕾等中国品牌化妆品,并逐渐使之在中国市场上销声匿迹。
    类似的并购并不鲜见。
    1999年开始,南孚电池两次将国有股权转让给外资投资公司,之后被卖给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这个占市场半壁江山的电池老大从此被市场占有率不及自己10%的外资公司控制。
    2001年,德国最大的轴承企业FAG公司收购中国顶尖技术实力和影响力的西北轴承公司,合资3年,年年亏损,同时作为曾经是铁道部的轴承定点工厂,却因利润薄而停止生产铁路轴承,直接威胁到我国铁路安全。合资3年后,在FAG操纵下,西北轴承仅以2850万元价格将所持有的49%股权卖给德方,变成德国独资公司后,每年开始大幅赢利。
    2004年德国博世与中国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厂商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控制2/3股权,主要从事欧3及以上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从此威孚只能生产欧2以下产品,欧3以上全部由合资公司生产,博世由此吞下中国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
    2006年12月,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100%股权转让给外资投资公司高盛和鼎晖。此外,高盛还持有中国第二大肉类加工企业雨润集团13%的股权。实际上高盛占据了中国肉类加工企业的主导权。
    2007年4月,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SEB购得中国炊具行业最大的企业苏泊尔公司绝对控股权。而在10年前,SEB曾收购上海电熨斗厂,该厂旗下占全国47.4%的市场份额的红星牌电熨斗从此消失。
    两年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都是由外资控制。而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谢太峰认为:“如果放任下去,不实施《反垄断法》,再过5年、10年,外资收购完行业的排头兵,实际上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权、定价权就会落到跨国公司手中。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被架空,国家自主发展的经济政策执行不下去,中国成为各个行业跨国公司的一个工厂融入其全球化的一个环节,生产、技术、消费、市场都在外国公司的掌控之下。”
    外资迂回战术
    但类似的并购,或明或暗,很难察觉,这无疑给《反垄断法》的执行增添了难度。
    “一般来讲,跨国公司对前3位比较感兴趣,如果前3位收购不到,他就出高价把后几位陆续收购,以此控制这些行业的定价权。”刘军厂说。
刘军厂系上海信诚律师事务所专职外资并购案子的律师。最近几年,他就经常接到跨国公司的委托,寻找一些不会引起注意的小行业,收集这些小行业排名前10位的公司名单。
    据刘介绍,现在国内很多小行业已被外资控制,但表面上看起来并未突破中国的法律规定,实际上外资多以间接的方式实现了控制。比如,一家韩国保险公司来华参股国内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按照中国相关法律规定,韩国企业的股权比例不能超过50%,从工商登记上看确实没有突破50%的政策红线。但在公司董事会席位上,韩方占了大多数,并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获得了公司的控股权。
    《反垄断法》实施后,这些做法依然如故,且其手法还在不断升级换代。据刘军厂透露,中外股东表面上遵守中国的法律规定,但和中方的企业领导或地方政府常常私下再签一个协议,通过关联公司来持股。
    “现在《反垄断法》实施了,跨国公司直接以自己名义收购中国公司的行为肯定有所收敛,但会想其他的办法,比如用关联壳公司的名义并购,而这些壳公司股东隐藏很深,很难被查到。” 刘军厂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研究员李佐军说,国际资本无孔不入,《反垄断法》又刚出台,细则还没有,漏洞还很多,“比如你在这边设置了一个路障,外资就不从这里走,可能会想办法绕过去。”
    据北京市安中律师事务所唐青林律师介绍,不排除有人通过曲线并购来规避《反垄断法》,例如通过设立很多个专门的公司,对目标企业联合持股,通过化整为零地蚕食并购,进而绕过政府审批或法律限制,“但这个需要铤而走险,会冒较大的法律风险。”
    央企和外资合作陷阱
    在曲线并购的路径之中,外资和部分央企的合作,显得更加隐蔽,也更为凶险。
    根据正式实施的《反垄断法》,很多垄断型央企因关涉国家经济安全受到特别豁免,这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央企冒着国家产业安全的潜在危险频频向外资招手的现象,却令人担忧。
    据了解,这些央企和外资的合作项目,动辄十亿百亿,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的产业安全,在股权比例中,外资常常占有高达50%的比例,特别在石油重化工领域中形成了一个有趣的50%风潮。对这些项目,业内称为“50%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中海油与壳牌在广东惠州的大炼油项目,中石化与巴斯夫在扬州的炼化项目等等,都是外资占50%的股权。
    据调查,中海壳牌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而扬州巴斯夫项目投资29亿美元,是江苏最大的外资项目。
    这些项目中究竟谁是老大?外资是否在实际控制?日后外资是否会增加股份?《投资者报》记者曾就此问过巴斯夫中国区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达得十分含糊,不置可否。
    业内人士指出,在这些行业,因为国家产业政策不允许外资控股,外资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以其目前持有的50%股权为基础,非常容易达到控股的目的。而这些行业,恰是中国经济的关键领域。
    更有甚者,已通过迂回手段变成了这些“50%项目”的实际控制人。
    一个例子是,2004年,中铝与美铝在广西平果铝厂的合资项目获批,平果铝厂合注册资本将为36.4亿元,双方各占50%股份。据美铝高层透露,美铝在中铝集团层面还持股8%左右,如此一来,美铝事实上成了平果铝业的实际控制者。据悉,百色铝土矿储量位居中国第二,平果县境内的铝土矿储量达2亿吨。
    难阻外资曲线并购
    一方面,《反垄断法》留给国有资本以巨大的并购空间,这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外资却在利用法律漏洞铤而走险,曲线前进,争夺中国的并购蛋糕。
    在此背景下,中国未来的并购市场,必然还有一番较量。
    “这些跨国垄断寡头有的是带着商业目的而来的,有的是带着政治目的而来的。他们不会因为中国实施《反垄断法》就退出,因为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后的并购市场,跨国巨头们肯定会继续争夺世界上最后一个并购大蛋糕。”刘军厂说。
    基于《反垄断法》留给央企的空间,商务部研究部门有关人士认为,大型央企将主导中国未来的并购市场。
    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外资在过去30年疯狂涌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企在经济中比重过大,由此造成了低效率,这恰好给高效率的外资带来了赚钱的空间。
    有业内人士还分析称,如果对外资的并购关上大门,地方上的国企只有卖给央企一条出口,而央企的合并很多是无偿划拨,而且有些并购之后原本属于地方的税收就要随央企上缴中央。
    这种情况下,外资的到来,不但能够给地方政府带来各种收益,而且能够给企业管理者以股权激励,这也是外资并购在地方政府和国企领导人中富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显然,在中国现行的财税和国资管理体制下,卖给外资是地方政府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一个最佳途径,外资和地方政府两头热,卡在中间的《反垄断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来源:投资者报 勾新雨 缪舢
 

民族品牌面临外忧内困
 


(2008-06-09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武岩生)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是对我国民族品牌处境的生动勾画。

我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国内品牌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品牌少,出口利润低,品牌意识淡薄,品牌保护不力,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品牌建设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品牌经济启蒙阶段和品牌经济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品牌经济提升阶段。但中国品牌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程度很不相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品牌意识淡漠 处在国际分工低端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量不足10%。以纺织业为例子,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50%的服装为来料加工后出口,30%以上由进口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来图来样加工,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

根据商务部的分析数字,我国平均出口一件衬衣能赚0.3美元,出口8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买1架空客A380飞机。

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仅海尔、联想、CCTV和长虹4个品牌入选,2006年度虽上升到6席,但仍仅占排行榜的1.2%,远低于美国拥有的245席。

没有品牌做龙头,必然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我们所赚的那一点利润,是劳工的血汗钱,是靠消耗宝贵的资源和能源换来的。

近年来,尽管我国本土品牌经营发展较快,但与世界著名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外资恶意收购、抢注 民族品牌被“斩首”

“小护士”、“美加净”、“沙市日化”……一个一个的本土品牌成为外资的囊中物以后,往往很难逃脱品牌被雪藏的命运。当美国强生收购北京大宝消息传出,有分析人士感叹:本土日化品牌差不多全被外资吃掉了。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外国投资者选择的收购对象,几乎都是中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美国凯雷青睐的徐工集团是国内工程机械最大的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在中国机械500强企业中列第20位。

对于外资的行为,中国一些专家将其称为“斩首收购”或“垄断式收购”。瞄准行业中的垄断企业,进行合资并掌握控股权,然后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迫使合资的中方撤出,外资达到控制垄断企业的目的,并在此之后“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这是外资在收购中资企业时的惯用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外资进入时独资化倾向愈来愈明显,除了这种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来达到消亡中国民族品牌的方式之外,恶意抢注中国民族品牌,也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惯用伎俩。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989年4月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系统。到2002年底,我国企业通过马德里系统到其他国家的所有国际注册申请共只有2450件,平均每年不到200件。由于没有在国外注册,我国一些商标特别是知名商标遭抢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日本企业抢注了“同仁堂”、“狗不理”、“一得阁”等,韩国企业抢注了“全聚德”、“健力宝”等,俄罗斯企业抢注了“新科”、“康佳”、“步步高”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50多个商标被澳大利亚厂商抢注,200多个商标被日本厂商抢注,50多个商标被印度厂商抢注,还有欧盟、拉美以及东南亚一些厂商也在抢注我国知名商标。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流失。

保护不力 许多名牌自行消亡

一些原本已经被市场认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由于保护不力,最后陷入倒闭的边缘,直至消亡。

如江西某知名白酒生产企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产销两旺,名噪一时。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干预,企业盲目扩产,生产车间甚至建到了乡里、村里,使一个好端端的酒类品牌很快遭遇市场“冰封”,企业一度陷入困境。这种例子在中国企业界屡见不鲜。

一些企业缺乏对自主品牌的有效保护,受大量假冒仿冒产品的侵害,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育起来的品牌优势丧失,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破产倒闭。

另外,目前品牌评选不规范也给原本脆弱的民族品牌带来诸多戕害。事事办节,行行评选,层层评奖;设奖随意,标准不高,把关不严,评选不规范。一些不知名的单位和团体也开展冠名“中国某某大奖”评选活动,金奖银奖满天飞,几乎家家公司企业都有几个金奖、银奖的牌子。有关专家认为,应当进一步规范品牌评选中介组织的行为,大力发展非公益性权威中介组织,使品牌评选由市场来决定。

“造假成本低,打假难度大。”这同样危害着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如南昌市济民可信集团是南昌市一家大型医药集团,生产的某品牌胶囊属国家一类中药。研制该胶囊生产技术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一些企业打擦边球,产品稍微改换一下名称或增减个别汉字,就能堂而皇之地通过审批,生产上市。这使得公司不得不成立打假组织,每年都组织员工到全国各地打假,2005年总共发现8处仿冒该胶囊的厂家。发现以后找到地方工商部门,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打假费用还得自掏腰包。

政府管理缺位 引导不得力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品牌市场中的作用不可缺少,构筑并推动实施品牌战略,是政府的职能之一。目前造成我国政府管理不得力的主要原因有:主管部门不明确、协调机制缺乏、政策导向偏颇和保护不力。

品牌战略的推进,涉及到的政府部门较多,需要建立一种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把有关部门的力量及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合力。

国家缺乏有力的品牌法律保护体系和严格的保障实施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制假、售假企业不闻不问;许多企业对品牌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或无能为力。如某些企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创出一个品牌,很快就被假冒伪劣所淹没。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的品牌很难产生和成长。

陈述:品牌为王

●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的品牌在美国还是地摊货的水平。1968年的东京奥运会开辟了日本的全球品牌扩张之路,日本的索尼和松下等品牌开始向全世界进攻了。1988年,三星还在给索尼打工,做OEM,做最基础的加工生产,1998年已经闯进了世界的舞台。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排行榜上,韩国品牌三星(SAMSUNG)也已榜上有名。2008年奥运会,当全世界都瞩目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最佳机会。从1968年到1988年再到2008年,正好过了两个20年,中国已经到了建设品牌的时候了。

●我们到世界各地都会发现,无论到那儿都会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中国的名牌在全世界却很难找到,很多国际名牌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加工的,之后贴上国外名牌的标志,卖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

●中国在2006年生产的商品价值,只有全球平均商品价值的六分之一,这就代表中国每生产一件商品,从价值上看是买一送五。

中国商品的附加值流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品所涵盖的品牌价值。

●中国去年生产了全球51%的水泥,33%的钢材,合计约占全球42%的建筑业材料份额;生产了全球38%的服装……

在如此大的产品生产份额中,中国企业又获得了多少价值呢?以5.6%份额除以最保守的35%占比,得出中国商品价值仅为全球平均价值的六分之一。究其原因,当前,全球产业化的制造业基地正在向中国加速转移,而在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乐于“简单加工产品”的阶段,缺乏创新,这正是中国商业价值处于低位的原因。

●一双标有“中国制造”、售价为299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约合1元人民币)的女式皮鞋,鞋店老板、皮鞋进口商支付给中国生产商的价格只有70克朗左右。而中国生产商称,这种鞋每双的利润只有5、6元人民币.

●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所谓的“世界车间”。中国作为“世界加工中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中国的企业和居民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好处?贸易上的“高进低出”的现状,意味着中国的这个加工中心是赔本的,是“穷国补贴富国”。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商品的定价权。

品牌

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brand”意为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包括劳务)。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将品牌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品牌价值

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品牌除了具有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外,更具有一些特性价值,而且是最重要的价值。

品牌的特性价值正日益成为一种市场的统治力量,它以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消费者,控制着市场。

相关链接:部分被“斩首”的民族品牌

洛阳轴承集团:被德国FAG收购

中华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

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美国吉利

乐百士、娃哈哈:被法国达能收购

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乐凯:曾被柯达收购20%

大大泡泡糖:被箭牌口香糖收购

华润涂料:被美国威士伯公司收购

双汇火腿肠:被美国高盛集团与香港罗特克斯收购

“洁花”洗发液134万美元被收购;

“孔雀”电视机315万美元被收购;

“豪门”啤酒6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光明”染发液2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金鸡”鞋油1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洁银”牙膏1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太湖水”啤酒25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反垄断法实施6日 拷问多家跨国公司


 
◆每经记者 江旋 朱小雯 发自北京   [2008-8-7 ] 
 

    《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已经6天了,谁也不愿意以身试法。即便如此,众多跨国公司也还是成为了公众心目中“反垄断第一案”的“理想对象”,并遭到拷问。专家则建议要慎用《反垄断法》,并成立反垄断法庭,《反垄断法》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拷问一:强生在《反垄断法》实施前夜收购大宝,涉嫌规避《反垄断法》,在并购门槛提高之前抢占市场份额。

    申诉:“强生在7月30日之前获得了政府的批准,完成了所有的收购程序,并不涉及垄断行为。”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公关经理何焰反复对记者强调。

    “强生非常尊重大宝的品牌知名度,强生也具有全球的研发优势、市场开拓优势,所以两家的联合是强强联合,7月30日我们才完成所有的收购程序,目前还处于交接过渡阶段。”昨日,何焰这样对记者解释强生为何收购大宝。但何焰不愿意透露是否有律师或者消费者对此进行过投诉,也不愿意评价宝洁提价是否涉及滥用市场垄断行为。

    拷问二:7月31日,《反垄断法》实施前夜,宝洁公司正式证实旗下帮宝适、护舒宝等产品价格将纷纷上涨。此举涉嫌规避《反垄断法》,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肆意抬价。

    申诉:宝洁中国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企业面临着能源、运输、原材料及包装材料等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由此才考虑提价。

    拷问三:虽然用盗版问题向中国政府施压,但树大招风,微软始终摆脱不了涉嫌滥用市场垄断地位的质疑。用windows系统捆绑其他应用软件,微软帝国在中国的血雨腥风可能才刚刚开始。

    辩护:公司法专家李曙光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技术进步,而是因为“捆绑”来实现市场垄断地位,我们当然有权提出对微软的诉讼。但如果微软开放被捆绑软件的源代码让大家分享技术,就不存在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否则就有排斥技术竞争的嫌疑。但目前《反垄断法》在这个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

 
 

外资欲独霸自主零部件行业 行业龙头陆续被并购


2008年08月07日   大河网-大河报

  “Unione di Banche Italiane S.c.p.a.(简称UBI,意大利意联银行)正在受客户委托,在中国寻找轮胎收购和合资对象,市场调研发现大大小小的轮胎企业都已经与国外合资或者被收购。”一位业内朋友告知记者。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外资跨国公司已经几乎全面收购国内轿车用半钢胎企业并占据了近80%的产量份额。

  近年来,国内一些重要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被外资收购,外资资本渗透已经从大型企业转向一些中小零部件企业,外资大量入侵正在威胁自主品牌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遭遇资本威胁。

  跨国企业谋算自主品牌配套

  “现在跨国公司都在准备进军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配套,他们正在研制低端产业,凭借出色的价格和综合技术等方面,对中国原有低端配件肯定形成巨大冲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据了解,世界零部件配件巨头德尔福、博世、大陆和电装都有这样的计划,并着重研发低成本、价格便宜和使用性强的产品来吸引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据透露,这部分企业研发为全球产品开发平台,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研发和生产,研发的新产品在企业内部称为经济型产品,与以往的高端产品区分,预计价格将稍稍高于国内目前的低端产品价格,但在技术和质量上比国内配件要高,“这很具杀伤力”。

  分析人士认为,以前跨国零部件生产企业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没有规模,产品低端,对价格敏感,现在中国汽车市场这么庞大,出口数量增加,跨国巨头开

  始重新审视自主品牌对于他们发展的重要性。

  “一旦跨国公司产品开发成功投入中国市场,”该人士悲观分析,“原来与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一起成长的配套零部件企业又将死去一批。”

  此外,外国零部件杀伤力体现在其技术垄断性上。“现在汽车配套都谈模块,一旦一个部位使用这个企业配件,整个部位必须全部使用该企业的,其他企业无法与之配套,这些都是上游高端技术产品,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该人士这样分析。

  列强瓜分轮胎制造业

  跨国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反映在他们对中国投资的行动上,轮胎产业最为明显。截至目前,世界轮胎巨头已经悉数落户上海。据最新消息,世界500强德国大陆集团在华第一家工厂、投资约1.85亿欧元的马牌轮胎工厂,在选址通过环评之后现已进入建设的筹备阶段。

  与此同时,其他轮胎厂家相继行动。美国固特异轮胎与橡胶公司宣布启动近5亿美元作为初期投资,建成将采用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设备的新工厂;意大利工程轮胎制造商MAI集团收购了山东金宇轮胎有限公司,以支持MAI集团亚洲市场开发的策略;罗地亚公司宣布计划在中国青岛建设第二座世界级规模的白炭黑厂,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环保型轮胎产品的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国内汽车业对零部件的大量需求之外,随着原材料全球普遍上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新厂设备先进以及国内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因素都是跨国轮胎公司纷纷加大中国投资的原因。

  观察人士担心,截至2007年底,外资跨国公司已经几乎全面收购国内轿车用半钢胎企业并占据了近80%的产量份额,外资的进入将加速自主品牌市场萎缩。

  跨国企业狂吞零部件行业

  近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已经显露出“贪吃蛇”势头,中国零部件企业生存状况岌岌可危。2004年8月,国内最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厂商无锡威孚被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国博世公司收购,外方控股67%。此外,德国博世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覆盖全国的规模化零部件分销网,在中国已拥有153家售后维修服务站。

  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在华迄今已设立了13家独资和合资企业、一个技术中心和一家培训中心,总投资达4亿多美元。在中国的业务总销售额近5亿美元。在华企业1/3的产品用于出口。

  美国伟世通(Visteon)公司在中国成立了5家合资企业,专门生产汽车零部件,其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于1994年设立了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汽车配件供应商日本电装公司也已在中国天津、烟台、重庆等地开设多家独资、合资企业,将其火花塞、雨刷器的摇臂、翻新件等产品在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全面推开。

  据统计,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近500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重点企业,一批龙头企业如潍坊柴油机厂、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等被跨国公司紧紧盯住。其中,世界著名的变速箱巨头德国的“ZF”公司正在谋求控股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

  在外资垄断势力和国内整车厂年年压低采购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兼并重组是中国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本土零部件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自主开发能力差的痼疾依然严重。这一点在百强企业的收入上也得到了明显的印证。2005年,国内零部件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不到世界百强企业的1/1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表示:“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整合兼并是一个很难操作的复杂课题,在国内的汽配龙头企业中,称得上‘强大’的极少,现在走跨地区联合重组之路不现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