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我久久凝视着清明上河图,陷入沉思。
《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是描绘当时正值清明,天下太平,并非清明时节。因张择端是一位宫廷画家,他的画是为宫廷服务的,关于“清明”二字的来历有二:一是张择端在进献画时为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加上了“清明”二字;二是张择端在将画进献时并没有“清明”二字,只叫“上河图”,皇帝看到画上的繁荣景象,因宋代喜欢粉饰天下,所以皇帝在“上河图”这个名字的基础上加上了“清明”二字,是为“清明上河图”。
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之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次图是宋人大力歌颂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社会空前繁荣,国泰民安,君明臣清的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时代。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大相径庭。此时,正是北宋末年,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空前的亡国危机当中。赵佶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竟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㮚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960年—1127年),二帝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此时,我想他已经倍尝了南唐李后主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滋味了。李后主的两首千古绝唱的词把他当时的痛苦绝望的心境,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宋徽宗赵佶病死于五国城。
上海世博园内,人流如织,繁华如梦,我不禁想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盛世之治。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上,曾出现以下所谓的盛世:一,成康之治。二,文景之治。三,光武中兴。四,元嘉之治。五,开皇之治。六,贞观之治。七,开元盛世。八,长兴之治。 九,咸平之治。十,永乐盛世。十一,仁宣之治。十二,康乾盛世
此外,还有周“文武之治”(周文王周武王)、晋“太康之治”(晋武帝),南朝齐“永明之治”(齐武帝)、南朝梁“天监之治”、唐“大中之治”(唐宣宗李忱)、唐宪宗“元和中兴”、宋太祖“建隆之治”、宋仁宗“嘉佑之治”、南宋孝宗“乾淳之治”、 金世宗“大定之治”、章宗“明昌之治”明太祖“洪武之治”等很多个。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历史和所谓的盛世,就会发现盛世之后国难频发,民难深重,出现了民族性的历史大倒退。是什么使然!这些所谓的盛世是建立在极为深刻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人格尊严痛苦之上的盛世,是仅供极少数人的荣华富贵和奢侈淫靡生活的盛世。细推其理,亡国是不可避免的。
61年前,黄炎培先生曾直言毛泽东主席:“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主席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又使中国跳进了这一中国历史的怪圈,是什么力量使然。哀哉中国人,哀哉中华民族。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是靠什么GDP,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每一个人追求自由、民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程度,其余的都是胡说八道,欺骗老百姓罢了。在一个缺少自由、民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国度里,物质越富有,这个国家就越腐朽堕落。
我走不出中国馆,早已经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中了,聆听王安石的那首著名的词: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