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美国版的“中美双赢”! 这就是美国版的“中美双赢”!
这就是美国版的“中美双赢”!
美国《新闻周刊》8月9日刊文指出,“中国崛起的结果将会是中美双赢。”
乍一看这条新闻,真以为美国佬“务实派”占了上风,要说几句中国的好话了,要对他们最近的流氓行径表示点忏悔了,要和我们“和谐和谐”了。再加上我国各家媒体纷纷转载,好像我们又被人家青睐了一回似的。
文章看过之后,气得我鼻子都歪了。
这是一幅充满霸权,狂妄和自以为是的自画像。
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色厉内荏的帝国心虚的自我表白。
他们所谓的“双赢”,不过是美国对中国的嘲弄。全文没有一句“双赢”的影子,倒好像在警告我们:你们想和美国比肩,没门!
文章实际在告诉我们:中国自诩的崛起,只不过是带着美国脚镣的舞蹈。
文章开宗明义就傲慢地讲:虽然中国的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中国的影响力依然受到美国的制约。
他在列举了中国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的种种无为之后用嘲讽的的口吻作了如下总结:
第一,中国的力量不具主导性,主导世界的是美国;
第二,中国经济不过是低端货,美国才是高端的主宰;
第三,中国随时都在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即使在家门口也会感到美国的威胁。
说实在的,我们从来都不想成为作恶多端的美国那样的帝国,但也绝不屈从于美国的军事讹诈;我们渴望中华民族的复兴,但绝不像一些摇尾乞怜的“精英”那样整天做什么“中美国”梦。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气节。
读过此文,让我们更看清了美国遏制中国的用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美国曾经在七十年代千方百计的击垮赶超他们的日本,在半个世纪里更不遗余力对付前苏联直至苏联解体。
美国版的“中美双赢”,说穿了就是美国人的完胜。
当然在傲慢中我们也看到他流露出的一点酸酸的心态。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下面就是新闻的全文:
美《新闻周刊》:中国崛起结果将是中美双赢
2010年08月2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8月20日电(记者张红)美国《新闻周刊》8月9日刊文指出,中国崛起的结果将会是中美双赢。
文章写道,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必定会发生的事。《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几乎有一半的内容关注中国。
不过,文章认为,有关中国全球影响力增强的报道忽视了中国所处的大环境,而且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就全球影响力而言,为什么中国还没有超越美国?仔细观察一下关键的经济数据、文化影响力及人道救援等更微妙的权力分配就会发现,虽然中国的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上月底,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影响力依然常常受到美国的制约。
文章说,虽然中国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量迅速增长,但美国与这两个地区的贸易量增速更快而且更多样化。中国无疑是亚洲各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国的贸易集中在低端货物,美国则占据着贸易链的高端。在亚洲,美国的援助和直接投资依然胜过中国,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虽然近来中国表现得非常积极,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实力依然占据优势。“单纯的经济优势从来都不足以让一个国家在它的领土外占据主导地位。”为《东非周报》撰写文章的记者查尔斯说,“中国的确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它不会是主导性的。”
这一点在非洲表现得最明显。中国为非洲提供援助,主要包括廉价商品、基础设施投资以及软贷款,这些援助不附带西方式的尊重人权的要求。作为交换,中国得到非洲的原材料以维持经济的迅速发展。无疑,近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美国依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文章指出,中非贸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中国从非洲5国进口石油。舆论普遍认为进口石油是中国进入非洲大陆的最重要驱动力。然而,即便是在这一方面,美国也远远领先于中国。中国进口了非洲17%的石油,美国则是29%(欧洲是35%)。
文章谈及所谓中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时指出,通过国际组织以及人道救援和军事援助,美国不仅与非洲也与世界其他地方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多样化的交往。虽然中国与津巴布韦和苏丹高调往来,但是中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聊胜于无,在拉丁美洲则几乎没有军事存在。即便在自家后院,中国也时刻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威胁。
文章指出,在亚洲的区域性贸易中,中国依然处于主导地位——2008年,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总贸易额高达2310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780亿美元。不过,中国商贸流通以低档商品为主。这样的贸易无法为东南亚国家提升他们急需的技术含量,无法帮助他们在技术的梯架中更上一层。
文章还认为,在拉丁美洲,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也日渐显著。去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现在中国是委内瑞拉、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和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在拉丁美洲的累计投资为120亿美元。但《中国经济评论》称,这一数字比美国密歇根州在该地区的投资还少。
文章最后认为,中国的崛起迫使美国巧妙地使用文化、军事、科技、经济这些牌与世界打交道。从这个角度来看,结果可能是中美双赢。(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