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恩师难忘 ——记鲁迅中学督学陈茂水老师 □严鸿
|
昨日,收到恩师从西子湖畔寄来的诗集——《踏浪行》,印制精美、书名醒目、封面画图寓意深刻,让人爱不释手。见之,我犹如饥饿的人见到面包,竟站在人流如梭的邮局大厅里读了起来。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先生潇洒、遒劲、飘逸的毛笔行书——赠严鸿诗:“鸿鹄自有凌云志,广阔天地任飞驰。诗文相伴多品味,一片丹心育弟子。”读着、读着……我思绪翻滚,敬佩之情越来越深、愈来愈浓,一张慈祥、可亲的面孔便浮现在眼前。
他叫陈茂水,浙江诸暨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时常洋溢着微笑,一双和善的眼睛蕴含着睿智与胆识,虽年逾古稀,却满面红光、身板硬朗、步伐稳健、精神矍铄。我叫他恩师,并非他在课堂上教过我,我没那福气,与他遥距千里;然而,我很幸运,他来三亚创办鲁迅中学并任学校督学(他爱人任董事长),我受聘任教,这样,我们便熟识了。
他是我写作的良师,对我关心备至。记得那是2004年初夏的一天,那天艳阳高照,和风送爽。我怀揣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职称证等,另带了一本自己所发表的文章剪辑,满怀信心地去鲁迅中学招生点(此点设在大东海粤海医院旁)应聘,在迈进门的刹那间,心理不免滋生了几分紧张。接待我的正是先生陈茂水。见了我,他像见了老朋友似的,既搬凳子又倒茶,态度十分和蔼。霎时,我紧张的情绪烟消云散。随后,我向先生作了简短的介绍,先生边听边连连点头。他看完了我的各种证件后说:“教龄都过二十年了,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吧!”我微微一笑。接着他翻阅起我的剪辑本——《方田拾绿》,他边看边说,写得不错,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阅毕,先生又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少了,你能边教书、边读书、边写作——这个习惯好,你才四十出,年富力强,要坚持写下去;还要多关注社会、教育和学生,争取写出一些有分量的东西来。”这朴实的话语更让我激动不已。接着先生说决定聘用我,并与我签定了合。临别,先生又递我一张名片:“我也爱写作,咱们算是文友吧,以后多切磋。”先生的话犹如一股暖流,迅速传遍了我的全身。我再次被这位“老板”谦和的态度、平易近人的品质所感动。
说心理话,我因写文章曾给自己带来过一些麻烦,现已停笔多日、并发誓不再写文章了。是先生给了我写作的力量和勇气,让我再次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决心伏案勤读、笔耕不止。
一月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鲁迅中学的一名教师。学校搞开学庆典,有市委、市教育局领导参加。先生让我写一首赞鲁中的诗,我写后请先生赐教,先生鼓励说写得好,并打印数十份发给所有的老师。工作之余,我与先生共办鲁中校报;学校搞联欢活动,我与先生都热情创作文艺节目;先生发表了文章总要让我先睹为快;我写出了拙文,总要请先生斧正;几日未见我发表文章,见面后先生总要问:“近日忙些啥,怎不见大作见报?”先生无时不在关心我、鼓励我、鞭策我……
先生不仅关心我,同样也心系每一位教师。先生将每位教师的生日都写在记事薄上。若那位教师过生日,有空,他会与爱人一道送去蛋糕和祝福;工作忙,他会派人送上一份生日礼物。他还从自家公司制作200多套衣服,发给每位教师两套。一位在多所民校工作过的老师激动地说:“我见过多位民校老板,把我们当亲人看待的只有陈总!”
一年后,先生因故离开了他创办的鲁迅中学。临走前,他送我一本《鲁迅作品精选》,希望我“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365天,在人生的长河中可谓短矣!然而,先生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身处逆境,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执着信念,热心教育的崇高风范;学而不厌,笔耕不辍的惊人毅力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
先生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上世纪40年代初,先生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入学后,他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但因家境贫寒,念完初中的他不得不离开了魂牵梦萦的学堂,可他渴望上大学的理想在心中始终没有泯灭。他借来了高中课本,白天在大跃进的工地上干活,晚上挑灯夜读。没钱买灯油,他就把晒干的竹篾和麻杆当灯使。饿了,咬口锅巴;乏了,用凉水冲头;遇到难题,就去请教老师。就这样,他硬是以顽强的意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啃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天道酬勤,先生的心血没有白费,在来年的高考中,他被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1962年,先生大学毕业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3年,他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其间,他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洪流之中,创办了六所不同型类的学校,写出了不少教研论文和调查报告,先后发表在《人民教育》、《浙江教育报》等报刊上,他的办学事迹还多次上过《人民日报》,受到了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他的才能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他先后当过教导主任、校长、乃至教育局领导。不管职务发生多大变化,可先生谦虚谨慎的品格却始终没变。他总是说:“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是的,先生倾情教学,他教的学生能人多、会写作的多、讲真话的多、有爱心的多、讲诚信的多、办实事的多!
1994年,年临55岁的先生患严重的肩周炎,而提前退休。但先生退而不休,萌生泛舟商海的念想。他靠5万元资金起步,创办了“海魄”服饰有限公司,再次续写人生传奇。他的办厂理念是:既出产品,又出人品。当他招工时发现许多青年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的甚至连义务教育都没有接受完,身为教师的他顿觉肩上的责任重大。于是,他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在企业里办起了职校,让这些失学青年边工作、边学习,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技术,还挣到工资。“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等国内十多家媒体就企业办学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海魄”公司名扬全国。在企业管理上,先生始终奉行: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不几年时间,企业越办越红火,产品遍销全国乃至欧美。一个当年的作坊小厂,变成拥有固定资产数亿元,员工近千人的中型企业。“海魄”公司跻身于全国服装百强企业,海魄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先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办的是企业,心里想的是教育。2004年3月,年上65岁的先生从企业退休后,再次“聊发少年狂”,与早年的学生一道赴三亚创办鲁迅中学。
先生一生都乐于助人、甘于奉献。那是40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热恋中的他穿着一套崭新的衣服去约会(女友是现在的爱人),途中听见有人呼救,原来是一位老太太掉进了粪坑。先生扑下身子,奋力将老太太救出粪坑,又扶她回家。先生一身粪臭,约会不成,却赢得了女友的芳心。又有一次,先生有事外出,途中见远处的一个村子烟火冲天,他便飞也似的直奔出事地点,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灭火的战斗中。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奋战,大火被扑灭了,可先生却累得路也走不动了。还有一次,他听说一农民兄弟被牛角掘伤了,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先生匆匆从学校赶往医院献血。
.........
不仅如此,先生在兴学济贫及国内外一系列自然灾害中,更是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1998年长江决堤,2004年印尼海啸,2006年湖南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及今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据不完全统计,先生捐款捐物达300余万元。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笔耕不辍。——这是先生的人生信条。不管是当老师,还是企业家;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先生总是手不释卷。2005年9月他离开鲁迅中学退居到西湖宝石山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来圆自己的作家梦。他把一生写作的诗歌,收集、整理、修改、编纂、精选500余首,集成《踏浪行》出版。此诗集受到了浙江大学教授、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骆寒超的高度赞赏,她说“全稿的字里行间始终跳动着一颗单纯而热爱人生的心,流淌着一股勇往直前的青春激情,坚守着诸暨人所特有的‘耕读传家’的文化品格。”目前,先生正在着手散文集的出版。
真乃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我与先生分别已经5年了。如今捧读先生的诗集,内心激动不已,于是撰下此文,以表由衷的敬意。又逢先生古稀之庆,特作拙诗相贺:
西子湖畔一劲松,七十春秋仍葱茏。
沧海搏浪显风流,英才胆识令人颂。
千里积德留天涯,创办鲁中立奇功。
浩瀚南海亦动情,扬起碧波谢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