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杰克·伦敦笔下的“黄祸”

火烧 2010-09-2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6
杰克·伦敦小说《史无前例的入侵》虚构中国崛起并扩张的情节,展现西方对中国的恐惧与应对。文章探讨小说中中国发展、扩张及列强反应,揭示其历史预言与现实关联。

    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杰克·伦敦是个了不起的美国作家。即使没有读过他作品的人,或许也听说过他的名字,因为中国人奉为革命导师的列宁曾赞扬过他的作品《热爱生命》。不过,我倒是很想知道,大家若读过他描写中国的幻想小说《史无前例的入侵》之后,会有什么感想。

    杰克·伦敦在日俄战争期间曾当过战地记者,并遭日本人驱逐。1910年,他发表了《史无前例的入侵》(The unparalleled invasion),虚构了中国从日本学到了西方的现代观念和技术并迅速发展、最后遭到列强毁灭性打击的故事。也许有人没有读过这部作品,我在此介绍一下梗概。

    故事首先以倒叙的形式表现1976年发达的中国令全世界感到害怕,而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要追溯到72年前的日俄战争:历史学家只知道当时日本的胜利标志着这个岛国进入强国行列,却没有看到它成为中国觉醒的契机。日本意识到面对西方列强自己势单力薄,因此要通过控制操纵中国与西方抗衡。但中国在学会了先进的技术之后,不再需要日本这个“导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日本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于是两国于1922年开战,最后以日本失败而告终。日本企图打造东亚帝国抗衡西方的目的未能得逞,令西方感到庆幸。更令西方人放心的是,中日虽是东亚近邻,但中国人不像日本那样好战,而是埋头苦干。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最能干的民族,他们除了安居乐业之外,别无所求。但他们的人数实在过于庞大,说是四亿,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实际可能远远不止。

    由于这个原因,加上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中国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平扩张,到了1970年,不断传来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受到来自中国的移民压力以及因此而发生冲突的消息。最先发难的是法国:由于中国人大量移居印度支那,法国人不甘心殖民地就此丧失,决定开战。中国没有庞大的正规军,但拥有极其有效的民兵,只派遣了一百万人就把法军打得落花流水;而随着这百万民兵而来的是他们的妻小,总共五百万人,他们把法国殖民地当作新的安居乐业之地,准备至少住上千万年。

    法国派遣强大的海军轰炸中国沿海,中国也不应战,等法军弹尽粮绝被迫撤走之后,中国又从容地回到沿海地区。从此,中国以同样的和平方式从南北西三个方向扩张,列强用尽所有的手段都无法扼止,最后美国总统接受了科学家拉宁格尔的细菌战方案,并推荐给列强,用这种方法对中国实施了毁灭性打击,从此世界不再受到中国和平扩张的威胁。

    杰克·伦敦是个奇才,许多事情似乎都给他料到了,比如日本要利用中国抗衡西方。这一设想最早也许见于1912年日本首相桂太郎与孙中山的秘密谈话(见戴季陶的《日本论》),比杰克·伦敦的作品还晚了两年,而且桂太郎的观点在日本鲜有呼应者。至于中国和平崛起之类的观念在西方从未流行或认可过,因为以地中海“冲突文明”为代表的西方人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人。

    不过,杰克·伦敦视中国为“黄祸”,倒也并非他的发明,德皇威廉在向中国派遣远征军时发表的讲话(对中国人“格杀勿论”)也很有代表性。不过杰克·伦敦作品反映的是西方人(或确切地说是欧美白种人)对中国人持有的根深蒂固、近乎下意识的感觉,对相当一部分西方人来说,这种属于集体潜意识的感觉至今尚未改变,并且仍在影响着他们的言行。

    看到了这一层关系,也许有助于理解(绝非赞同)为什么至今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任何举动都可能作出近乎歇斯底里的反应。当然,中国人不应以非理性的态度去应对,否则等于证实他人的歇斯底里是情有可原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