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谁来"应聘"不重要,谁在"招聘"才关键-也看央企高管招聘

火烧 2008-07-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指出央企高管招聘中,应聘人数众多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招聘过程的公正与职工参与。强调应让企业职工在选拔中发挥更大作用,体现主人翁精神,而非仅依赖专家选拔。

关于中组部、国资委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央企高管的事情,看报道据说行情很火,“今年第一批16个职位招聘到目前为止有近1900人报名。”(7月18日,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姜志刚在强国论坛交流)。照这个趋势,估计报名人数超过2000,录取比例达到1:120没有问题,而且估计条件也很好,还是姜志刚主任说的“(前几年招聘的人员)年富力强,知识层次高,视野开阔,市场意识强,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工作思路”

这样看来,来“应聘”的人数量又多条件又高,想必有关部门甚是欣然;而我却以为,谁来“应聘”不重要,谁来“招聘”才是最关键的。以“央企”的身份,不客气的说,不要说是招高管,招几个看大门的都会有大批正规科班的大学生报名,吸引多少海龟多少高学历,本来就不值一提。既然根本不用担心“应聘”,则“招聘”方面就要好好思量了。

姜主任花了不少的篇幅,讲了怎样保证招聘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比如坚持招聘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相分离,比如实行全过程监督等等。但是我看来看去,总觉得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在上述种种严密的措施、周全的方案中,有企业职工的位置吗?换句话说,在确定某个央企高管的招聘中,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该企业的普通职工有多少发言的权力?无论是考核还是拍板,该企业的普通职工有多少决定的权力?

很遗憾,在姜主任的访谈中我没有看到相关的内容,而看到了这样的说法“依靠更多的专家共同考核、挑选出企业领导人员,这也是把干部人事工作的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的一个很好的实践。”。如果跟一言堂、任人唯亲之类的相比,依靠“专家”当然是“很好的实践”,但是如果跟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依靠工人相比,还有什么方式敢称做“很好”呢?

我相信中组部、国资委是想挑选到合适的央企高管的,我也相信中组部、国资委依靠的专家都是术业精通的能人,但我更相信,没有人比企业自己的职工更了解这个企业、没有人比企业自己的职工更热爱这个企业、没有人比企业自己的职工更清楚这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让广大职工握有选拔、考核、监督管理者的权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动辄几万、十几万职工的央企,这么多的人是无比强大的力量,瞒骗几个专家的可能性,跟瞒骗几万、十几万职工的可能性相比,孰大孰小,中组部、国资委的同志应该明白。

也许有人讲,目前这种选拔方式是国际流行的,其他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么弄的。我认为,拿外国大旗当虎皮,并不算是理由。我们可以吸取外国的有益经验,但同样要有信心开创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更敢于相信职工依靠职工,也要更懂得蕴藏在群众当中伟大力量,“主人翁”这个词汇难道是白说的么?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前三十年国有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奇迹,当我们想到这一奇迹就是广大老国有企业职工拿冲天的热情换回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漠视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呢?

也许有人讲,一个央企那么多机构那么多职工,怎么去选拔、考核高管呢?没有可供参考的模式啊。我认为,中组部、国资委选择专家来当考官、设计诸多环节来选拔,这些必然都是经过认真研究的,那么用同样认真的态度、投入同样大的精力去好好的研究让职工负责招聘的方式,逻辑上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和决策者,能否真正认识到广大职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翁,能否真正的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底。

我建议,中组部、国资委可以尝试做个对比试验:一部分高官继续用原定方式招聘,而另一部分高管则充分发动企业职工,让职工们主持招聘。三年、五年两厢对比,让实践来说话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