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基础

火烧 2011-12-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涵盖基本矛盾学说、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经济改革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等内容,强调其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基础

李晓明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21期

摘自2010年3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摘要】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提出开展“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涉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提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等等,这些思想原则,成为我们党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基础,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列宁曾经说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但是,中国的问题要靠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解决,毛泽东正是这一伟大而崇高使命的历史承载者。毛泽东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也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

    1.创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列宁在领导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认为,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是,由于列宁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太少,他只是对这个问题做了某种预见,尚未展开论述。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之后则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和谐的统一体。直到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他才勉强承认,如果搞不好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会发生冲突。这是斯大林晚年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认识上的一个进步,但他依然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看作基本矛盾。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将存在矛盾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范围内加以解决;解决的方式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量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党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的科学阐述。毛泽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研究了国际经验,将“进入社会主义”和“建成社会主义”加以明确区别:从事物发展部分质变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建设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要一百年或更长的时间,而建设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比建设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时间更长,这些思想启动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建成”做了进一步的划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再次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对提高全国人民的国情观念,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供了历史依据。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上,毛泽东果断地提出了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的战略任务。这一论述在邓小平的理论着那个得到了体现。

    3.开展“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列宁最早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但对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论述不多。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而有益的探讨。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从哲学高度指出:“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毛泽东特别强调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他指出:“我们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无产阶级的集中,是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为了贯彻民主集中制度,毛泽东提出三个具体的要求:第一,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强调在集体领导中,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求依靠党委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种倾向。第二,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形成一个监督体系,包括党内自我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等。第三,国家的政治生活要达到“六有”局面。应当说,毛泽东这个构想是非常好的,但由于后来“左”的思想不断发展,这个目标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实现。

    4.提出了涉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毛泽东根据我国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国际经验,针对在体制上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提出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认为“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都应当争”。同时又要“顾全大局,互助互让”。对向企业扩权的问题,提出“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要有点“独立王国”。他还曾支持在一些工业、交通运输部门试办托拉斯的倡议。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总结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把这作为改善企业管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提出来。毛泽东在1958年底提出要纠正“共产风”的错误做法,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以后的一段时问内,由于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中出现了“一大二公”、“穷过渡”,经济建设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等错误。毛泽东主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划线,对集体所有制内部进行层次区分,克服在所有制问题上超前过渡倾向的观点;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克服“一平二调”的平均主义错误的观点;利用价值规律,反对废除商品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仅要有正确的路线,而且要有科学的方法的观点等等。这些具有改革性质的社会主义构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的产物,是面对中国国情与当时的实际提出的。

    5.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毛泽东历来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是毛泽东“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群众观点的精辟表述。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工作路线,从而使“以民为本”的群众观点通过党的工作路线在实践中得以具体展开。毛泽东历来认为,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他反复强调,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我们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写进了由他亲自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他说:“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这是毛泽东对“人民主权”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具体体现的进一步阐发。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他正确地看到,人民利益的满足不是一个可以一次性和一劳永逸地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在新的基础上调动、发挥和保护人民积极性,不断实现其创造性的问题。为此,他又以其特有的勇气、魄力和执著的追求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探索和试睑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如群众路线、党群干群关系,以及各种频繁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模式,激进地反对官僚主义等等。

    6.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毛泽东十分重视科技的变革社会的功能,他甚至将科技产生源泉及其检验标准之一的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实践并列,作为其“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大伟大革命运动。”制订“一五”计划时毛强调指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你们要为农业多造些拖拉机,多造些机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关于十年科技规划汇报时则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在科学技术的交流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用,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针对50年代前苏联李森科等人用行政压制代替理性判断而粗暴对待摩尔根学派的现实状况,毛泽东阐明了其深邃而独到的见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胡绳同志在《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一生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要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革命不能沿袭别国的模式,而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独特的道路。毛泽东敢于和能够抵制从国际来的错误的影响,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才使他能够完成第一件大事。”“第二件大事是,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压力,而发动并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重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苏为戒、总结经验,多角度、全方位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热潮。并在1956年八大前后以《论十大关系》、《八大政治报告》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在国内主要矛盾、社会发展阶段、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经济体制改革、政党制度、重大社会关系、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思想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创造性的和影响深远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思想原则。主要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采取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真诚合作的方针”、“处理好国内各阶级、政党、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科学文化总方针”、“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经济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等等。这一整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提供了思想的源泉和奠定了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做出了:“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的科学论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064.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