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力量大于天——读46年前《人民日报》对林县“红旗渠”的报道有感
人民力量大于天——读46年前《人民日报》对林县“红旗渠”的报道有感
46年前的今天(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党的领导无所不在——记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河山的斗争》,并且配发了社论《创造更多的大寨式的先进县》。这应该是《人民日报》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报道林县的“红旗渠”。
报道介绍说:林县是老革命根据地,林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革命贡献了不少力量。但是,这个山高石多的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水源奇缺,交通阻塞,人民生活困苦,历史上就以吃糠咽菜和逃荒著名。土地改革后的一九四九年,全县粮食亩产量平均只有二百二十多斤,直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的时候,每年还要国家供应二千万斤粮食。
富有革命传统的林县人民,迫切地希望对自然环境来个彻底的改造。林县县委根据人民的愿望,在一九五七年和一九五八年,两次作出开发山区的规划和决议,号召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山治水,修建道路,“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几年以来,林县的河山面貌已经按照革命人民的意志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林县人民劈开了太行山的千寻石壁,修建了一条长达一百四十里的红旗渠,远从山西省平顺县境,把浩浩荡荡的漳河水引入林县;另外建成了全长一千五百里左右的渠道三十四条,修成中、小水库三十七座、蓄水池二千多个和旱井三万四千多眼。全县的水浇地已经由解放前的一万来亩增加到三十几万亩。
全县在交通方面,已建成公路五百七十一公里、田间车路二千五百公里,各公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队都能通汽车和马车。社队拥有的胶轮马车一千多辆,手推小胶轮车五万多辆。山区交通阻塞的情况已经完全改观。
在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从一九五七年以来,共修成梯田三十八万多亩,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五十二万亩,修建谷坊一万九千多座、防洪沟渠三万多条、鱼鳞坑二千四百多万个。
重新安排河山的初步结果,林县的农林牧副各项生产有了全面的发展。一九六四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四百一十斤,为国家净提供商品粮四千四百多万斤;多种经营收入比一九六三年增长百分之十三。全县各人民公社生产队共有公共积累四千八百多万元,集体储备粮六千多万斤,而且绝大部分社员家里都有余粮。一九六五年,林县遇到历史上少见的大旱,全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仍然达到三百六十一斤。
变化更大的是林县人民。千百年来,林县人民只能任凭老天爷摆布。现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已经成为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天大困难也吓不住压不倒的、敢于向大自然闹革命的劳动大军。
报道的几个小标题很有哲学意味,如“革命领导和革命人民”,“革命远见和群众利益”,“坚定不移和坚持不懈”,“阶级路线和阶级分析”等。论述也颇富哲理,如在“革命领导和革命人民”一段,报道说——
林县改造河山的成就充分说明,再险恶的自然环境,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的革命精神发扬起来了,就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让山山水水按照自己的意志变化。这里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林县人民的革命精神,是在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树立起来、坚定起来的。
林县人能吃苦耐劳,自小生长在山区,有的是开山劈石的能工巧匠。可是,过去,“小农”这个“小”字使得人们在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能为力。林县人做梦也想“啥时候引来漳河水,咱林县人就不受穷了”。而面对巍巍的太行山,却是年复一年,一筹莫展。互助组、合作社成立了,人们的胆气壮了一点,想同天斗一斗了,可是思想还没有完全从小农经济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一条渠,修得弯弯曲曲的,因为占这个村的地不同意,占那个村的地又说不通。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同小农思想的残余有着尖锐的矛盾。
林县县委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雄心壮志。县委的同志们说:成天想的就是把林县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山区!可是,如果革命的领导不能教育出革命的人民,斗争又靠谁去进行呢?为了改造自然,林县县委把改造人、教育人的工作放在第一位。
……要人民为革命而斗争,就要使人民真正体会到革命是为解放人民。林县的同志们有了为人民的思想,关心群众生活就有了生动活泼的内容。修水利、办交通、发展生产之类的大事,用高度的革命热情去干,群众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小事,也用充沛的革命感情去做。林县县委特别关心山区人民,特别关心那些有特殊困难、特殊需要的群众。老羊工需要特制的大伞,山区人民需要特制结实的鞋,防治大脖子病需要的碘盐……,县委都认真组织有关部门供应。县剧团成立了,第一次演出就到深山区。革命为人民,人民为革命,党和人民之间鱼水情深。林县县委听群众的话,林县人民听党的话,干部和群众齐心为革命。
配发的社论《创造更多的大寨式的先进县》中写到——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提到林县的党组织和人民面前:
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重新安排林县的河山,还是继续无所作为,做大自然的奴隶呢?
怎样才能由大自然的奴隶转化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呢?
相信集体力量,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依靠小农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各奔前程呢?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集体经济,还是躺在国家身上,靠国家给粮给钱过活呢?
遇到困难,是顶着困难上,还是败下阵来,撒手不干了呢?
情况好转了,粮食增产了,是适当积累,逐渐增加储备,力争扩大再生产,还是只顾眼前,分净吃光呢?
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去占领,这里没有别的可能性。林县县委针对这些尖锐的问题,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一次一次地展开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引导群众发扬革命战争中、土地改革运动中、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46年后的今天,再来读这个“报道”和“社论”,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林县的这些经验,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啊!林县的党组织和人民当年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不是仍然还是非常尖锐的问题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河山斗争的不朽成果用铁的事实证明一个不朽道理:在党的领导下,用正确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力量大于天,这个力量组织起来了,发挥出来了,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可以改天换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