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也谈“利益均衡机制”

火烧 2010-05-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利益均衡机制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展开,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强调维权与维稳的内在联系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也谈“利益均衡机制”  

杨景水  

浏览网页,发现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报告,又读2010年4月30日《杂文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的汪彦玲先生读该《报告》所写的评论《也说“维稳”》一文,感触良多,不禁借题而论。  

清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当今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经“大量研究”认为,“在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失衡与社会公正的机制问题,一味以稳定为名阻止合法的利益表达,则只会积聚矛盾,使社会更不稳定。”于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稳定逻辑”,就是:“维护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有权利的保障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利益的均衡才有社会的稳定;这才是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就此意义而言,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建立利益均衡机制,这种新思维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避免政府在社会矛盾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政府扮演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解和冲裁者的角色;使法治成为解决冲突的长效手段;建立利益均衡机制,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制度化管道;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形成化解冲突的社会机制。”认为“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是形成解决冲突新模式的核心步骤。”并得出结论,“归根到底,唯有依靠基础秩序的建设,依靠作为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社会才可治理。”  

《杂文报》的《也说“维稳”》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稳定,稳定是能够仅仅靠行政手段维护出来的吗?”“其实,有时候民众的诉求很简单,当地的政府或部门可以轻而易举地消化掉。但是由于当局的不作为,要么胡作非为,让本来雨点大的小事,变成了洪水。在近几年引起的公共事件中,基本上都是这种‘大事化小,小事被闹大’的典型案例。”对于什么是稳定,作者说:“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到处都有拖累的普通人,可能他们就只希望政府给他们提供温饱,让他们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有可能就是普通人最大的‘稳定观’了。然而,政府把稳定定义为,只要看不见的,不在眼前闹事,就是稳定。这种执政思维和方式直接影响了民众的逻辑习惯,他们当然不愿意被看成是不安定的分子,但是要作顺民的话,自己的正常权利就被权力给蚕食了。”“在中国,影响稳定的罪名有可能就是‘颠覆国家’的近义词,民众当然就变得敏感了。这时候,民众的人格有可能已经分裂。本来稳定很简单,只要政府好好做事,民众就会好好做人。政府有自己的顺序,民众有道德秩序,大家都在法律下做事,这就是最真实的稳定。”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稳定”呢?作者说:“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尽管两者对“稳定”内涵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归结为一点,都特别关注体制改革,则是完全相同的。  

然而,两者都没有具体明说究竟怎样的体制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才能“化解”“矛盾和冲突”。笔者以为,所谓“体制改革”,无非是被媒体炒得火热的“民主模式”。我国不是有人正在热衷于西方民主吗?但是,他们却无视美国用武力所推行的美式民主到处碰壁的血淋淋的现实!即使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矛盾和恶性案件与我国相比,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就连清华《报告》也承认:“今日的中国是世界上社会矛盾和冲突最多的国家吗?显然不是。今日的中国是世界上发生社会动荡可能性最大的国家吗?显然也不是。但中国是在维稳上投入力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清华的“精英”们没想到他们用以反对维稳的理由,却反过来成为自己所推崇的“利益表达机制缺失”论说服力严重“缺失”的有力证据!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由于对“利益失衡”不满而掀起的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延至今日仍时有发生,可谓是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也可谓是“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方式的付诸实施吧,然而,即使如此,工人阶级并没有因此从根本上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厄运。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至今还未能完全回暖。因此,近年来,就连西方不少人士也在推崇“中国模式”,这能说明西方民主是值得垂涎的政治体制吗?  

当然,上述两文作者们对我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冲突”所表述的关注,是不容忽视的。但如何化解和应对,却很值得商榷。笔者以为,要实现“利益均衡”,抽象地“维权”犹如空头支票,惟有实现产权“均衡”才能指望“利益均衡”。这就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有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保证生产效益公正合理地分配,不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利益均衡”才能有保障;“利益表达”也就不在话下了,矛盾和冲突自然就化解了,社会也就稳定了。因此,如能不折不扣地切实贯彻落实《宪法》第六条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如此,何需再谈论什么“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话题呢?   

至于“维稳”是否需要行政手段?《也说“维稳”》一文的作者把事物看得简单化了,绝对化了。中国有一句老话:“饱暖生闲事”,就是说,有人温饱了并非就都满足了。因此,人们的行为,理应接受社会的相应制约,无政府主义只是一种天真的空想。不过,这些年来,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所遗忘,不能不是某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之所以频发的另一方面的原因。       2010,5,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