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的人生历程
文章通过红色娘子军的个人经历,回顾了日本侵华时期的生活与成长,结合巴金小说《家》中的鸣凤故事,展现了革命记忆与文学情感的交织。
红色娘子军的人生历程
红色娘子军
在鲜花开遍了祖国原野的红五月,有全世界劳动者的盛大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有毛主席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五.一六”通知四十四周年纪念日,也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六十八周年纪念日。这些值得纪念的红色节日,是无数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展示的血染风采,我们应格外珍惜,继续战斗,以慰藉革命先驱!红色娘子军七十年来的风雨路程,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知心话儿向敬爱的毛主席、向革命前辈、向捍卫毛泽东思想的广大网友和革命人民汇报。
红色娘子军是我在现代版网络文化革命大字报上的署名。不言而喻,这表明我喜欢革命样板戏;这表明我拥护毛主席的晚年决定;这表明我已深刻理解毛主席晚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不但不是错误,反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者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无与伦比的航标灯!
人生旅途第一站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红色娘子军出生于沈阳皇姑屯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军阀张作霖乘火车被炸身亡后,在一个夜晚,爸爸背着我在灯光下沿着铁轨奔跑,投奔关内姑妈家。七十年后,这个不平凡的夜晚至今挥之不去。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吧!
我们住在姑妈家,姑父是唐山机务段长,懂日语,能和邻居的日本人流畅地交流。爸爸虽是铁路工人,但也要学日语,还要考试,不及格就会丢掉饭碗。我一上初小也开始学日语,至今还记得几个简单的日语词汇。那时日本人可以吃大米饭,而中国人每个月还必须靠一定量吃了会便秘的橡子面过活。当时年幼的我不懂日本兵为什么要到中国来,为什么到了中国不学中国话反而要中国人学日本话。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什么是殖民地生活,什么是奴化教育。
《家》---鸣凤、三少爷---巴金
我读初小时住在姑妈家,上中学的表姐喜欢巴金的小说,当时表姐正在看《家》,她看我也跟着看。尽管当时字还认不全,但故事情节吸引了我,就硬啃着看,心中暗暗期待鸣凤能和三少爷结婚。但鸣凤终究没能逃脱与婉儿一样的命运,也被其主人----封建大地主老爷当礼物送给另一个大地主老爷。鸣凤反抗了,她求助于自己侍奉的三少爷,但大地主家的三少爷却没时间听。走投无路的鸣凤就在当天深夜投湖自尽,结束了短暂的青春少女的生命。
《家》是我读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巴金是我幼年时喜欢的作家。
全国解放后,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被搬上银幕,由当时最著名的演员联袂演出。著名演员孙道临饰演大少爷觉新,张瑞芳饰演大表嫂,黄宗英饰演梅表姐,尤其是王丹凤饰演的鸣凤、青年演员张辉饰演的三少爷觉慧演绎得相当出色,传神。
至今我还能回忆起鸣凤投湖时的电影画面:绝望的鸣凤慢慢走出了三少爷的房间。深夜,鸣凤走向这封建大地主庄园中的湖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叫着内心深处爱人的名字“觉慧”,投入湖中……当年看到此处,热泪盈眶,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写到此处时,再次辛酸落泪。
运用电影艺术再创作的“家”,将巴金推进千家万户,使之成为城市中家喻户晓的明星作家。这说明创作《家》的青年巴金是揭露封建社会人吃人罪恶的叛逆者,是进步作家,但仅此而已,算不得一个革命作家。老年的巴金在全国解放后一直拒绝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最终沦落为封建社会、地主资产阶级的卫道士,有巴金自白为证:一耳闻革命样板戏就起鸡皮疙瘩。
人生旅途第二站(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秋锦州解放)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家随姑妈家从唐山回到辽宁锦州。父亲虽在铁路上工作,有生活来源,但因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很贫困,一年到头经常喝稀稀的棒子面粥,不记得有什么菜吃,只记得一块豆腐要分成四小块,蘸盐水吃。即使这样的生活也无法延续,断粮时我就到姑妈家借粮,早晨上学就掰一块喂马吃的精饲料豆饼。
一年到头只有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才能吃上大米饭和肉馅饺子,所以儿时的我和千百万穷人家的孩子一样特别盼望过年。尽管那时候的肉馅都是用最便宜也最难嚼烂的猪肉剁成,尽管那种肉其实根本吃不到嘴里而只能咽下饺子皮。
今天,超市卖肉是按部位分等级标价的,此外还有更贵的品牌肉。这就是说走资本主义的权贵和新生资产阶级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不仅吃得起优质品牌肉,还能享用昂贵的小包装无公害蔬菜,而低收入百姓不得不吃便宜的肉食和可能引发慢性中毒的被污染的蔬菜,就像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喝有毒甚至致命的三鹿奶粉一样。
旧社会蒋介石四大家族独裁腐败统治时期,穷人与今天的弱势群体一样,是看不起病的。记得那时,每年冬天晚上我都会因不停地咳嗽而睡不着觉。由于没钱看病,只能硬挺到天暖的时候慢慢好起来。我不相信有上帝有天堂,但我相信大自然的规律赐予人类的神奇力量。现在想来,我那时之所以一到冬天就咳嗽,是因为冬天御寒之物只有妈妈做的棉袄,没有多余的钱买贴身的衣裤,患气管炎是必然的。
国民党反动派垮台前夕,物价天天暴涨。记得有一天,爸爸背着半袋子金圆券带我去买棒子面,结果是半袋子钱换不回半袋子棒子面。这就是蒋介石四大家族统治下的旧中国,我们劳苦大众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见证。那是一段当代青年无法想象的历史,载满了沉重和屈辱。但是,今天还有人公然美化蒋介石时代,污蔑毛泽东时代,投靠西方美帝国主义,妄图复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颠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此辈无非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渣余孽,就是地富反坏右分子以及潜伏在共产党内的流氓政要辛子陵之流!
人生旅途第三站(1948年秋---1949年10月)
解放锦州战役
锦州解放前,饱尝饥寒交迫生活之苦的我非常羡慕吃得饱、穿得整洁漂亮的同学。我常常想,他们的命真好,能出生在有钱人家。而这对我,只能是下辈子的期盼。
那时为躲避辽沈战役的战火,家家挖了防空洞。走在上学的路上,偶尔听到炮声时,就和同学赶快趴在地上。我家住在现辽沈解放战争纪念馆后面,当时的北城防附近。家里的防空洞用的是木枕,铁道南姑妈家用的是铁枕。爸爸为了我的安全,将我一个人送到姑妈家避难。
解放锦州战役打响后,每天都能听到炮声。炮声密集时我们只能在防空洞里吃睡。我看到姑妈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念叨,虔诚地祈求观音保佑全家平安。
几天之后的一个清晨,突然一片静寂,没有了轰鸣的炮声和爆炸声,也听不到激烈的枪声。姑父第一个走出防空洞,然后把我们叫出来,说战争结束了。姑妈对我说,赶紧跑回家,看看你爸爸他们再回来。
我立即飞奔,从铁道南住宅区跑到死寂的马路上时,我惊呆了:眼前卧倒了一片身着黄灰两色军服的人。突然一个人向我爬过来,抬起一只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小姑娘,水,水,……”我吓坏了,头也不回地继续狂奔。
家里都平安,但离家不远的几处防空洞都被炸平了。没待几分钟,我又立刻往回跑,路上不见了穿灰色军服的人,只看见不多的黄衣士兵还倒在地上。
弹指一挥间,六十二年前,一个十三岁少女,凝立在静寂的天地间,茫然注视着一片面朝地,背朝天,身着黄灰色军服的青年,在生命的尽头亲吻着祖国的大地……
今天,改革开放三十二年后,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民众的地位倒退到解放前,曾经当家作主的广大劳动人民再次沦为被新资产阶级奴役,剥削,欺压的受害者!
今天,张艺谋说:满城尽带黄金甲。
红色娘子军说:满眼尽是地主、资本家和既得利益集团!
今天,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当炮灰不值得效仿,为广大劳动人民求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我们不能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白毛女”
解放后,四野鲁艺文工团很快就在锦州铁路局礼堂演出歌剧“白毛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感人的歌剧。演员唱得好,演得好。我恨地主黄世仁,恨狗腿子穆仁智,恨万恶的旧社会;我同情杨白劳,我喜欢喜儿和大春。而且很快就学会了唱“北风吹”和“扎红头绳”。
饰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丽达.乌斯金
锦州解放后,我不仅上了铁路中学而且还领到了人民政府给的一等助学金。上级从解放区给学校派来了校长和教导主任。为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阶级觉悟,教导主任郭武城老师在假期组织全校学生演出苏联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中角色由同学们推选。我被推选饰演保尔的政治指导员丽达.乌斯金。
在排练演出过程中,我被剧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意志,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的献身精神,以及保尔悲壮短暂的人生深深打动了。保尔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成为我崇拜的青春偶像。保尔的人生座右铭就是我的人生座右铭。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我更崇拜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的保尔.柯察金式的共产党员!
2010年5月于中国铁科院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