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民”再现的危险性
在倡导社会和谐的今天,在人民已经在名义上当家作主的现代社会,“刁民”一词来得真是突然,也来得那么必然。
“刁民”的叫法离开我们的现实社会已经太久了,除了偶尔在老戏曲和反映旧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中听到那么一两句,作为主人翁的中国老百姓早就忘记了自己还有这样的“别称”。
我们还是要感谢新文化革命给自己带来的社会地位变化,也感谢曾经的救星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对普通劳动者的残酷奴役。通过一系列社会运动带来的思想改造,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原来人生来是平等的,我们是可以站直了身躯当主人的。
可这一句久违了的“刁民”让我们知道理想与现实原来有那么大的差距,或者说现实中的人们其实还是某些人眼中的“民”,而且是“愚民”、“贱民”、“刁民”!
这是怎样的思想状态?!这是怎样的现实心态?!这是怎样的社会事实?!
对了,这才是现状的真实。
我们总以为自己得到了解放,以为自己的国家已经步入现代文明社会,在面对民意表达上的缺陷时我们甚至也抱着极大的宽容,相信社会进步的车轮不会停止,终有一天,“真正的公平社会”必然降临我们绵延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
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车轮却在某个时候发生了偏转,就象历史上经历过的无数次改朝换代一样,新人代替了旧人,但新瓶又装进了旧酒---怎么就忘不了一个“敛”字。
新的时代,人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勤劳奋斗积累财富是值得整个社会肯定的,因为它能激发人们的潜能,能有效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仅仅依靠特权把众人的财产据为己有就不是在推动社会进步了,而是在蚕食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在阻碍社会的发展,因为你没有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相反你是在掠夺他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其实上面提到的社会危害性还不够严重,人们如果把现实社会中因为“贪”、“腐”、“堕落”等等现象引发的“社会风气败坏”、“从商环境恶化”、“国内财富流失”等等情况仔细打量一番,大家会看到“聚敛”行为带来的心态变化原来是那么“罪大恶极”,因为它是“万恶之源”。
“敛”者心态的第一个变化是恐惧。毕竟所“敛”之物是大众的,在“公有”的宣示中这样的行为是罪恶,是会引发“灾难”的。所以在“恐惧”的支配下,“敛”者想到的是“藏”。他们要“藏”起自己的行为,他们要“藏”起自己的“所得”,他们要“藏”起自己的真实生活。于是那些知道和可能知道自己真实情况的人便成了他们对付的首批对象,或拉或压或打。这样的“行动”应该已经结束,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少数被公开处理的案例,那些披着各种“合法外衣”或者“藏”得很巧妙的人仍然逍遥法外;社会风气的迅速恶化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谁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敛”者心态的第二个变化是骄傲。能轻松取得普通人奋斗一生也难以换来的财富,能在“惊涛骇浪”中安然度过危险,能一面享受财富带来的高品位生活一面指导大家“艰苦奋斗”,那是怎样的“成就感”呐?!何况谋取更大“成就”的机会还在自己手中,这可是比满怀“科技致富”和“勤劳致富”思想的人们更有成功机会的“事业”,能不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吗?可这样的“骄傲”却带来了亿万学子的“投身梦”,谁还愿意踏踏实实成为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呢?
“敛”者心态的第三个变化是自大。面对自己一手“营造”起来的价值观取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流认识”,“敛”者的自大也就难免。自大的结果是更加的贪婪并为自己的贪婪“保驾护航”。为维护自己以及“拥趸”们的既得利益并延续自己的“成功”机会,误导、愚弄、镇压等等老祖宗的“谋略手段”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水清则无鱼”、要“安贫乐道”、要“无为而治”等等提法终于让我们回到了出“刁民”的时代。
原来是这样!我们终于知道自己还是没有走出两千多年来社会演变的怪圈,朝代的更替不过是社会财富转移的工具,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不过是为了变换生产资料的主人,接着就为下一次的革命制造再一次的社会危机。而每次革命中提出来的“崇高目标”都在新阶层的贪婪中成了幻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接下来的社会发展我们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也太丰富,它几乎揭示了所有类似社会演变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内部矛盾不深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只出些小“刁民”(其实就是些刺儿头),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一当出现刘邦、黄巢、李自成等这样的“刁民”时,中国的社会就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进入下一个轮回。而在血与火的轮回中,生产力的破坏是惊人的,社会财富的浪费是可惜的,生命涂炭的情景是可怕的,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这是我们民族内部的矛盾引发的,与对抗外族侵略是两码事,并不值得大家自豪。
现在,“刁民”一词虽然出自极少数人的口中,但它代表了一种思维和一种极其危险的思想;同时,“刁民”现象的大量出现更是一种前兆,一种轮回发生时的前兆。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局势时,中国是到了努力阻止轮回发生的时候了,但愿现在有责任心的人们还来得及。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