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要减少短命建筑,也需去除中国人的“劣根性”

火烧 2011-05-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中国建筑短命问题与表面形象追求和劣根性有关,强调减少短命建筑需改变重视表面忽视实质的思维,同时涉及奢侈品消费和GDP考核等现象。

要减少短命建筑,也需去除中国人的“劣根性”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柏乃的感慨再次让“短命建筑”这一话题回到了公众的视线。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至30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现代的建筑如此短命?对此学者通常把国内建筑短命现象的原因,归纳为“四说”:“质量说”、“规划说”、“政绩说”、“暴利说”等等,这种拆了盖,盖了拆的破坏式建设正是导致众多建筑短命的罪魁祸首。不过我国建筑短命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的“劣根性”。

  中国人大多很重视表面形象。世界上的顶级名车没有一个是中国品牌,然而中国的名车消费量却位居世界前茅。不仅人们争相购豪宅、开名车、穿品牌、吃喝奢侈浪费成风,政府也不甚了了。2010年,中国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总金额达107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份额的30%。中国正在迅速地追赶日本,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

  同时我国也喜欢用GDP等表面数字来衡量地区经济实力,发展成绩等,每一个地方都会为了指标绞尽脑汁。世界金融风暴,西方国家商讨的是如何让平民和企业摆脱生存困境,而中国却是为着GDP的保八保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几年前,曾有过一项统计,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外乎260多座,却有近190座提出了兴建“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不少市长亲临欧美或日本考察,对国际化大都市的结论竟惊人一致: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因而国内城市就总是大拆大建。除了一线城市,如今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在拆旧建新,纷纷追逐奇特建筑作为城市坐标。2010年世界十大高楼有七座位于中国,欧洲人却喜欢带有文化性的建筑,对于摩天大楼不屑一顾,房子嘛,够住人就行了。然而中国人总是在比拼谁的楼层高。

  因此,如果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思想不能改变这种太过注重表面形象,忽视内在实质的“劣根性”,则不但建筑短命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同时也仍会产生其他的物力、人力浪费等问题了。

作者:陈健敏

水针发展研究工作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