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太史评遇罗克
潘太史评遇罗克
潘太史
今年四月以来,潘太史的翻译业务异常繁忙,为了维持生计几乎到了无暇它顾的程度。最近,潘太史有幸读到了几篇纪念遇罗克的文章,将此人刻画得神乎其神,有些资料上甚至把他吹捧成了“在文革中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英雄”。这种观点不仅是极其错误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为了避免一小撮别有用心的捣蛋分子继续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潘太史决定澄清事实,拨乱反正,彻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潘太史早在二十年前就听说过有关遇罗克的事迹,遇罗锦的成名作《冬天的童话》当时在大学的图书馆中随处可见,其中对遇罗克的描写自然是非常生动。根据遇罗锦的叙述,遇罗克对政治非常感兴趣,而且上进心极强,他小的时候由于出身不好,曾经被政治老师打入了另册。为了表示自己的进步,遇罗克曾经主动揭发过父母的言行,从此与家里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遇罗克参加过两次高考结果都名落孙山,据说落第的惟一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出身不好。
关于这个说法恐怕未必可信。潘太史有一位远方亲戚,乃是上海资本家出身,按说比右派的成分更加等而下之,但是她当年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时候却并没有遭受什么歧视,只是在入党方面一直未能如愿而已。潘太史认为,要想查清楚遇罗克当年落第的真正原因恐怕并不复杂,即使高考试卷或相关档案很难再现,想必他的同学目前依然健在,对班级上谁的学习成绩好坏应该还有所印象。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遇罗克出生于公元1942年,高中毕业之后,于1959年、1960年先后两次参加高考,尽管成绩优秀,但不被准许进入大学。为了了解社会,遇罗克报名到南郊农村当农民。1961年春节前,街道批准遇罗克去大兴红星公社旧宫大队菜园小队插队。1964年,神经衰弱很严重的遇罗克回到城里。他曾经在小学做过一段代课老师,又因出身问题被辞退。不久,他被分配到人民机器厂当学徒工。1966年7月,写作《出身论》,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在1967年1月18日《中学文革报》第1期上刊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所不容,1967年4月17日,当时的中央文革表了态,说《出身论》是反动的。1968年1月1日,遇罗克被捕;1970年3月5日,被杀害。
由此可见,遇罗克的确有些生不逢时,高考落第的真实原因姑且不论,1959、1960年前后正好是建国以来经济形势最为糟糕的年景,许多城市青年面临无法就业的窘境,只得到农村去插队谋生。遇罗克回到城里以后,很快就被分派到了人民机器厂当学徒工,按说应该为期两年,在此期间月薪应该为16元,转正为二级工以后即可领取32元的月薪。潘太史认为,即使遇罗克的人生早年经历过坎坷,但是到了1965年以后,也就是说当他23岁的时候,命运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在1967年得以转正为二级工,从而领取32元的月薪,这对于一个单身汉来说足以维持日常生活。文革期间虽然工资全部冻结,但是学徒工的转正工作却从未停止。也就是说,党和政府并未有意同遇罗克同志过不去,在那个年代有幸成为一名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工人,不论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按说都过得去。
凭心而论,当时社会上的确存在相当严重的出身歧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参军、提干、入党、上学等方面。就上学来说,对出身不好的人也并不是绝对限制,只是某些院校(例如北京航空学院)或专业在政审方面比较严格而已。遇罗克或许的确由于出身问题在升学或就业方面受到了一些歧视 ,但事实证明党和政府并没有将其打入另册,而是给他安排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遇罗克如果当真有些政治头脑,就应该在工厂里夹着尾巴做人,如果有心向学的话大可利用闲暇时间自学成材。在文革爆发之后要想学习恐怕并非难事,只需在废品收购站即可廉价购买大批文史书籍,或许还能碰到真正的古董,其成就完全可能在马未都先生之上。
可悲的是,遇罗克对于已经到手的幸福却并不知道珍惜,始终对自己当年未能考入大学而耿耿于怀,他在成名作《出身论》就反复地强调这一点。据潘太史所知,北京工业大学在校生谭力夫同志提出的那个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固然曾经喧嚣一时,但似乎并未成为当时意识形态的主流,江青同志好像对此颇有微词,并且将其改为“老子英雄儿接班,老子反动儿背叛”。从客观事实来看,遇罗克被捕距离他发表《出身论》足足间隔两年时间,以言治罪的可能性按说并不存在,因此他后来的遭遇纯属咎由自取,根本不值得同情。
潘太史认为,作为一名政治人物,首先必须弄清楚天下大势。到文革爆发为止,中共建国才刚刚十七年,被打倒的剥削阶级“人还在、心不死”的确是个无法否认的客观现实。遇罗克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不过人生道路还是可以把握的。假如他能认清形势,在1957年初中毕业之际就毅然报考一个中专、技校或者直接进入工厂当学徒工,那么到了1965年左右多半可以混到三级工了,月薪当为42元。如果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文史,待到文革结束之时早已俨然成为大家,那时的他才不过35岁!比潘太史现在还要年轻五岁!
遇罗克其实完全有机会利用自己的现有的资源去实现人生理想并收获爱情,蹲班房、上刑场的结局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潘太史不禁想起了著名的张志新事件。虽然当局在文革后别有用心地把张志新塑造成了一名反抗林彪、四人帮的英雄人物,但是判黜其死刑的真正原因却是她公然咒骂毛主席,完全是有关部门按照公安六条的规定依法办案的结果。至于遇罗克的问题,当局虽然在1979年认定属于错案,但是至今也没有把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授予这名“在文革中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英雄”。后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对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个中原因着实耐人寻味。
遇罗克作为一名出身不好的青年,在受到严重歧视的情况下居然还可以置身于工人阶级之列,至少工作稳定、生计无忧。而生活在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精英们又过得如何呢?根据潘太史的依稀记忆:1988年,上海同济大学一名24岁的女研究生被拐卖至山东。199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解万英同志自杀。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同学绝望自杀。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研究生因就业无望而跳楼自杀!
千百年来,人们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谓是交口传诵、百读不厌。殊不知清朝诗人袁枚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重新审视遇罗克事件,难道他的死还不是自作自受吗!
2010年6月19日星期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