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批评浩然的不是诗人艾青

火烧 2010-06-28 00:00:00 文艺新生 1028
文章指出1994年批评《金光大道》的是‘艾春’而非诗人艾青,媒体误传导致广泛误解。艾春实为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的笔名,文章强调以讹传讹现象严重,呼吁正视事实。
    1994年撰文批评《金光大道》的是“艾春”而不是大诗人艾青,把“艾春”当成“艾青”是全国成千上万家媒体共同演绎的一个以讹传讹的天大笑话。

                                               ——题记

        批评浩然的不是诗人艾青                                            刘国震


        1994年的中国文坛,最引人瞩目的事大概当属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全书四卷由京华出版社出版(其中后两卷是写就十数年后首次面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大力标榜“多元共生”、“宽松自由”的90年代中国文坛,遭受长达十数年冷落与屈辱的《金光大道》重新面世后,得到的不是关乎文学的讨论与争鸣,而是来势凶猛的政治挞伐。尽管某些人在新时期极力摆出一副远离政治的“学术”摸样,但一旦涉及浩然及其作品时,他们仍本能地把目光聚焦于作品背后的政治。
  那一年,各大媒体刊发了不少批评浩然及其《金光大道》的文章。直至2008年2月浩然逝世引发新一轮“争议浩然”波澜,全国许多媒体在对文化界历次“争议浩然”现象进行回顾与综述时,仍经常引证当时某些批评文章的一些代表观点。如中国网2008年4月15日在《浩然:中国文坛一个独特现象》一文中说:“进入90年代之后,文艺界围绕浩然先后展开了两次争论。1994年,完整的四部《金光大道》终于出齐了。此时,离这部作品第一部出版已经相隔了20多年。可想而知,这时出版引起的否定比肯定多。艾青在1994年10月29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一文说:作品虽然没正面写文革时代的现实,但却是用文革时期的主流思想来表现五十年代的‘路线斗争’”。
  这样的文章不一而足,还有的进而说:著名诗人艾青也以《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一文,加入了对浩然及其《金光大道》的批评。
  诗人艾青是1996年5月逝世的,他在生前批评过《金光大道》吗?或者说,那篇曾被广泛引用的《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的作者,真的是艾青吗?多年来我对此一直心存质疑。在近日写的《致一位博士研究生的信》中,我首次公开了这个质疑:“在90年代的‘争议浩然’中,有一篇文章名曰《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据说发表在1994年10月29日《文汇读书周报》,作者为艾青。你的论文也提到了此文,并把它当作著名诗人艾青的观点予以引证。但我一直怀疑此文是否为诗人艾青所写。我没有见过最早刊发此文的《文汇读书周报》,虽然许多媒体在引述该文时都把它放在艾青的名下,但我怀疑是报刊转载时的以讹传讹(当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见过一家媒体,转述此文时署名却是‘艾春’。‘艾春’与‘艾青’看起来非常相似,‘艾春’的知名度太小而‘艾青’的知名度又太大,媒体转摘时造成错讹不是没有可能。”
       经过我一番求证,现在终于真相大白:1994年批评《金光大道》的是“艾春”而不是诗人艾青,把“艾春”当成“艾青”是全国成千上万家媒体共同演绎的一个以讹传讹的天大笑话。“艾春”是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一文时使用的化名。这篇文章已经收入陈思和的《黑水斋漫笔》于199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百度百科关于陈思和的词条中,也有这样的介绍:“陈思和,男,汉族,原籍广东番禺,1954年出生于上海。笔名艾春、广靖等,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艾春”这个笔名,我不知道陈思和先生迄今总共使用过几次。很有可能,只是在1994年批评《金光大道》时使用过一次。难怪几乎全国所有的媒体都对这个名字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陌生,不约而同地把陈先生的大作放到了诗人艾青的名下。诗坛泰斗艾青若地下有知,怕是也要为涉嫌掠人之美而不安吧。
       文坛已经有了巴金、金庸、浩然,舞文弄墨者起笔名时最好不要再弄个什么“巴全”、“金康”、“洁然”来凑热闹。假作真时真亦假,以讹传讹的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人们都习以为常、懒得更正了。
       我写这篇短文来澄清一个关于艾青的讹传,究竟有没有必要?请看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艾青 金光大道”,百度一下,能找到相关网页约14,100篇;输入关键词“艾春  金光大道”, 百度一下,仅找到相关网页7篇。结论:误谬与正确是14100:7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