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从《上海百年物语》中的三个家庭看中国阶级的历史和现状

火烧 2010-05-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30
通过三个上海家庭的故事,探讨中国阶级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买办家族及普通家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命运与选择。

    观看本片同时我也正在收看着金碧辉煌的世博开幕式,  结果是我完全被这部片子所触动,在乌有之乡看了这么多文章,却不如这部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给我的教育更深刻。我也是一个上海人,出自普通家庭,上产业化的高校,进大公司做普通员工,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上海人,外地人,外国混混,外国大老板 以及新时代的小资、全球化的买办,尽管我知道当今中国尤其是上海,又回到了魔都、冒险家乐园的时代,情况已和毛主席对当时社会阶级分析的状况已无二致,要了解各阶级的不同机会不多。而这部片子不偏不倚,选了三个代表人物:民族资产阶级大小姐出身的沈月亭老人、汇丰银行买办家族出身的席与善、贫民家庭出身的红卫兵刘德保 。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上海人并不都是国民党的拥护者!(有些网友的评论水平确实很差)

       沈月亭是富家大小姐,丈夫裘唐川是烟草公司的公子,从小无忧无虑的生活,是租界过往繁华的少数见证人之一 ,每当回忆起这些她就露出由衷的笑容,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一旦失去官僚统治者的庇护,其命运一样凄惨,抗日时期,她家的房子被日本人充公,生活无着的她只好去向日军商量收取一些租金,天真的她当然受到了一番羞辱,日本人对她说:这是日本人用命换来的,你有什么资格收钱?! 民族资产阶级无论什么时候都幻想去合作,而不是斗争,这种软弱性还是遗传了下来。改革开放后,政府表彰其动用海外关系“为国家经济作贡献”给了她统战奖章,她也对共产党感激不尽,这就是民族资产阶级通过与官僚统治者合作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 换做今天,中国大城市里的白领小资、大学生们,不是仍然幻想着“温馨”“双赢”“个人奋斗”这些幸福,在与统治者进行各种各样的妥协么?

      席与善,汇丰银行买办的曾孙,文革后出国经商,取得外国居留权。他说现在不愿回上海发展,怕又出现变故,不指望自己的祖国怎么好,只要给他们这些商人经营的环境,换言之,谁是他们的政府不怎么重要,不要让他们再经历毛时代的浩劫就可以了。当回忆起文革岁月,父亲席德纮受刺激而死时,席先生只记得当时就发誓要报这个仇。席先生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外滩过去属于席家的房子,他想有一天拿回来。面对如今的上海,他似乎踌躇满志地说: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要回上海来!如今席家后代每年都在当年的老宅聚会,重温曾祖父为华人挣面子的买办家史。

     刘德保,共和国的同龄人,祖父从山东的饥荒中逃到上海谋生,拣煤渣(就是三毛流浪记里那样),码头扛包,典型地体现了毛主席文章中所述的中国工农间的天然联系。解放后终于成为新上海的主人。刘先生一直放老片子《上海今昔》给子女看,告诉他们过去祖辈的生活是如何的。刘先生回忆回忆起受到毛主席接见时是发自内心地感激毛主席让贫民阶层站起来了。他经常和老朋友门看老电影,讨论过去和现在。尽管红卫兵中有人对过去的看法变了,但对当今不无充满忧虑。“就拿文化大革命来说,有一段时间无政府主义状态,当然现在我们物质比较丰富了,这几年 二三十年以来,科技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也有很多,我们感到不满意,社会分配的两极分化,等等一些不公正的现象都出现了。”翌日早晨刘德保出现在街头在大街上他展出了旧报纸 旧海报举办了一场即席博览会。向穷人 弱者伸出援手这是展览会的主题。“不能忘记这段生活,青年人应该知道这段历史,他觉得现在享福是应该的,他不知道过去的苦日子,他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创业难 守业更难,现在孩子都不了解过去,将来连毛泽东也不知道了。传承这段历史是红卫兵们的责任”

    【从最底层站起来的老一辈是这个国家的缔造者】这是片中的点睛之笔。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100年的历史的话,这句话就够了,因为贫民们站起来了,这个国家也站起来了,不再是本片开头中国人民被奴役,饥寒交迫而死的镜头,而是拥有了完整经济体系,经济没有崩溃的新国家。因为这个阶层弱势了,所有的历史又颠倒回来。  

   下载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18039/

  【译名】上海百年物语
  【首播】2010年4月25日
  【片长】49Mins
  【语言】日语
  【字幕】外挂中文字幕
  【大小】572MB
  【简介】
   上海即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世博会。
   近十年来,上海市的GDP增长三倍多,21世纪超大城市上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蕴含的力量,则来自长期蒙受苦难的历史。
   1900年,艾奇逊公司镜头下的上海,真正统治上海的是外国人,洋人丢出食物像喂狗一样看中国小孩在争夺。
   20世纪20年代,苏联摄影师镜头下的上海,大批中国人甚至无以为生,公园门前的告示上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当时中国人都不如一只狗。
   过去的岁月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在残酷的现实中,上海人是怎样腾飞的,是怎样收获财富与自豪的。
   我们将通过三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用影像记录来讲述上海百年的故事——

——————电驴下载地址——————
  ●视频ed2k地址:
  ed2k://|file|[%E9%81%93%E5%85%B0][NHK%E7%BA%AA%E5%BD%95%E7%89%87]%E4%B8%8A%E6%B5%B7%E7%99%BE%E5%B9%B4%E7%89%A9%E8%AF%AD.avi|599795084|122C40B4EB3C3B39F10DD5D585B455F3|h=RNWCAWMEBRDYDZRT2QAJWX5IP6WLZUGP|/
  
  ●字幕ed2k地址:
  ed2k://|file|[%E9%81%93%E5%85%B0][NHK%E7%BA%AA%E5%BD%95%E7%89%87]%E4%B8%8A%E6%B5%B7%E7%99%BE%E5%B9%B4%E7%89%A9%E8%AF%AD.srt|34539|1F087E9B155CEE5D0AABF825906910D2|h=S5RQSIWPWPKV73OYE6JS4NR24436L6YT|/

计划发布的还有
[道兰][NHK纪录片]贴身采访日本宇航员选拔(中国航天项目参考情报)
[道兰][NHK纪录片]统治天空-空客波音之争(中国大飞机生产参考情报)

相关人物:

红顶买办席正甫

http://www.archives.sh.cn/docs/200806/d_204140.html

在上海的生活--汇丰银行买办席正甫后人的回忆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WBI2004S1010.htm

江南席家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70494/

席家花园

http://www.aibang.com/detail/330469058-420217905

刘德保:40年收藏50万份老报纸欲建图书馆

http://www.cangdian.com/HTML/08/01/080108190526.html

刘德保 在家放电影招待客人

http://xmwb.news365.com.cn/shrj/200811/t20081101_2079978.htm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1242a0100axxe.html

标签:

收藏

红色

报纸

老电影

杂谈

分类:生活随笔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图片说明:刘德保正在接待来查阅老报纸的市民朋友

  刘德保,一名“老三届”学生,与共和国同龄。开有两家照相馆,现在是沪上知名收藏家,小有名气且带有传奇色彩。他当过工人,对收藏的痴迷,令他身陷其中而一发不可收。上个世记90年代以来,他集藏老报纸800多种50多万份,成为沪上乃至全国的集报大王。他创办的老报馆,老电影馆及红色收藏,名扬海内外。
    刘德保说,他从小就爱看电影。他最早收藏的音视资料,是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逝世后有关部门出版的两套《伟人之声》。

    刘德保总有些惊人之举和收藏新点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边远地区的电影公司面临转制,一批批老纪录片、老故事片将被送往废品回收站。得知这些消息后,刘德保一次次地前往广西、陕西、贵州等地,淘回了这些宝贝。 

    有一次他得到信息,南方一地电影放映部门因经营转型,有意将库存老电影片处理。善于觅宝的刘德保闻讯不顾高温酷暑立即赶往当地。几经洽谈周折,出资20多万元买下了这批库存老电影片。为了让这批宝贝安全运送回沪,刘德保雇人租车,特意包了一辆25吨的大卡车运回上海,他亲自押运。当时正是盛夏时节,白天热得难受,刘德保脱去衣服,光着上身……卡车途经8个省份、辗转2500公里,终于在一天深夜回到了上海。刘德保从附近农贸市场临时请来8个农民工,连同自己照相馆里的6个员工,10多个人一连搬了4个小时才将车上的电影拷贝搬运完毕。 历尽艰辛终获成功。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16毫米电影放映机(背景为老电影海报)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我们知青熟悉的露天银幕

    经过整理,这批3000多部沉睡多年即将报废的老电影片终于重见天日。这些弥足珍贵的影片目录中不断闪烁耀眼的名称,既有记录解放后历次运动、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新闻纪录片,如《毛主席8次接见红卫兵》《周总理永垂不朽》《我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上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庆20周年大游行》《欢庆五一》《全国各地欢送上山下乡掀高潮》《我国71年恢复联合国地位》《东方红》《28届世乒赛》等珍贵历史镜头,这些影片记录着伟人风采,历史风云,纪录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历程。也有那个年代创作的文艺故事片如《羊城暗哨》、《永不消失的电波》、《黑三角》《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战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英雄儿女》等众多老故事片,则反映了人民军队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走过的不寻常之路。还有《甲午风云》《辛亥革命》等三千多部老电影,五千张老海报等众多珍贵电影资料。在很多场合我都见过他的这些藏品中的精品。
    刘德保成了沪上独一无二集藏老电影片的“富翁”后,他的收藏又有了“新花样”,他辟出房间,设置电影放映室,免费放映这些上世纪50至60年代,70至80年代的老新闻片、记录片、老故事片。把收藏的老电影无偿地与大家分享,受益的有:小区居民,昔日知青,让更多的人重睹了历史, 引起无数中老年人对往事的回忆。许多青年人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心灵的震撼。他还免费向沪上茶餐馆、咖啡馆、家庭影院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让人们从收藏中得到乐趣,从历史中领悟未来。他说:“我的藏品来自社会,我就要用它们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刘德保的照相馆也与众不同
     刘德保为什么能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守望着自己心中的这片神圣领地呢?在学生时代,他曾作为学校代表,在首都北京两次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几十年来自家庭、学校以至社会大熔炉的教育与影响,尤其是他母亲在抗日烽火年代勇敢反对侵略者,机智斗争汉奸翻译的真实经历深深地感化了他,使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对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怀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着朴素的深厚情感。并由此引发了收集近代革命历史文物的情感,由此,对收集近代历史文化、遗物更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嗜好。

   “历史老报纸,老照片,老电影片,宣传画,知青文物,电影海报,毛主席像、章、画、书、刊……”不是红色的藏品,我不收集”。刘德保经常这样说。

收藏的老报纸,刘德保按年代按品种分类摆放。从整理翻阅老报纸中获知大量文史知识和社会文化信息,他似乎又回到过去那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到这泛黄的老报纸简直就是万宝全书,它重现了历史风云,表现了中国人民火红年代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伟大历程。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红色藏品仓库
    在拥有大量报纸资料的基础上刘德保根据主题进行选择,补充、组合。几年来,他多次举办以建党、建国、建军为题的红色收藏报展、画展、实物展,如在上海毛主席旧居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十周年红色收藏展,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六十周年主题收藏展,使他的藏品在更大范围年4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刘德保还使自己的藏品参与文化交流,走向国外,2003年12月,刘德保应邀赴新加坡举办”毛泽东时代红色收藏展”大获成功,被海内外众多媒体誉为”红色收藏家”。 在近几年中的展览活动中,我国邮电部门连续三次发行有关他藏品的纪念封,以资纪念。全国百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和转载,新加坡、美国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等媒体连续采访报道。

    刘德保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但他和另一位沪上红色收藏家陈佩康先生一样,也热衷于知青题材的收藏,关心知青活动,热心参与知青活动,乐意为知青服务,多次为知青专场放映老电影。是知青的朋友。
     目前,刘德保仍在正进行新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收藏档次,发掘历史文化资料,突现红色收藏,弦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决心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抚摸着自己心爱的藏品,是刘德保最高兴的时候

刘德保的收藏正逐步走向整体化、档案化、多元化。并且不断在 扩大,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执著守望,无疑是充满幸福的,尽管有时会很艰难。红色守望者们为我们挽救、守护史料,与我们分享着一份份特殊的见证和记忆,他们的付出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意义倍增。刘德保还在努力,在收藏这条道路上,他还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看合适的机会,我们云南知青相聚,也请刘德保先生为我们放映一场老电影。

               知青的朋友——刘德保

         在"秋之韵"文艺会演时,我和刘德保先生的合影,右为博友"一江风",黑龙江知青邱蓓女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