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长江中下游抗旱 中国政府督促地方长官尽职尽责等6则

火烧 2011-05-2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7
文章聚焦长江中下游抗旱形势,强调中国政府督促地方长官尽职尽责,确保防汛抗旱措施落实。同时涉及三峡工程影响评估及旱情应对方案,体现多方协作应对旱情。

长江中下游抗旱 中国政府督促地方长官尽职尽责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大旱调查: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评论:客观科学评估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重要的是善后和善用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之利 妥善处理不利影响

处理三峡蓄水影响需要全民参与

长江中下游抗旱 中国政府督促地方长官尽职尽责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5月24日 19:08

    长江中下游抗旱 <wbr>中国政府督促地方长官尽职尽责等6则

5月23日8时,长江宜昌站水位41.45米,比历史同期均值低

3.46米,河床大面积裸露。中新社发刘良伟摄

 长江中下游抗旱 <wbr>中国政府督促地方长官尽职尽责等6则

5月20日,江西省九江县城子镇,一农民蹲在因干旱无法栽种的稻田上。受降雨异常偏少影响,江西遭受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江西北部、西部局部地区旱情严重,大面积稻田干涸开裂。据江西省防总介绍,目前江西全省已栽早稻受旱面积达533万亩,140多万亩中稻无水泡田翻耕,23.5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胡国林 摄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赵建华)中国政府提醒各级官员,准确掌握汛情旱情,及时做出部署;加强防洪工程和抗旱水源调度,有效处置突发洪涝灾害和旱灾,防止重大灾害事故发生。

  根据中国现行法规,抗旱、防汛抗洪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公布了包括长江在内的全国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1902人(次)的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将接受社会监督。

  国家防总24日督促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熟悉防汛抗旱工程情况,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玩忽职守、工作不力等造成严重损失者,将受到惩处。

  国家防总公布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之时,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正在遭旱。中国气象局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到8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

  为应对旱情,中国官方下令大幅提高三峡水库泄量。自20日起直到下月上旬,三峡水库的泄量提高至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以便为长江中下游补水。

提高三峡水库泄量的同时,中国政府还下拨抗旱资金、调拨抗旱物资,接连派出工作组到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协助指导抗旱救灾。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希望旱区开辟应急水源,保障粮食生产用水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大旱调查: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中新网 2011年05月24日 16:21  来源:新华网

往年的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正紧张地防汛。但当前,湖北、江西、湖南等河流、湖泊众多的省份却出现严重旱情。

  据气象部门介绍,21日至24日南方地区出现一次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一些县市旱情有所缓解,但部分地区旱情还在持续。

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获悉,国家防总已召集有关各方,专题研究三峡水库调度工作,提出统筹兼顾防汛抗旱、水力发电与航运安全等需求,决定自5月20日起,三峡水库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泄;自25日至6月10日,日均下泄流量再加大一到两千立方米每秒,以缓解中下游抗旱用水、城乡供水等压力。

汛期“干渴” 群众叫苦

  5月下旬,在“千湖之省”湖北的孝昌县花山村,一辆辆消防车正进村送“救命水”。村里老少挑着塑料桶排队接水。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春明说:“庄稼、牲畜用水顾不上了,得先保生活用水。好多居民一天全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然后再浇地、喂猪,再脏的水也舍不得泼掉。”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在湖北,全省一度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来最少,受旱农田面积达到1800万亩,约占耕地三成,有78万人饮水困难。最近一轮降水过后,全省重旱地区有所减少,旱情有所缓解,但仍有50个县市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少,降水对中稻泡田、插秧增水作用有限。

  记者采访看到,在持续干旱面前,湖北昔日的“鱼米之乡”土地龟裂,湖泊水体萎缩,洪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4成左右。过境的长江、汉江持续偏枯。上千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被誉为“中国水塔”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4.3米,创历史新低。

  在湖南,4月中旬就有182万亩农田的春耕受到影响,44万多人的生活饮水受到影响。由于今年以来降雨持续异常偏少,位于洞庭湖区腹地的华容县等地,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罕见的冬春夏连旱,群众饮水和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湖区部分稻田裂开,部分早稻枯死绝收。

  在江西,尽管进入主汛期已经一个多月,但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容积仅有7.4亿立方米,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3%。目前全省中北部30多个县(市、区)出现严重干旱,20多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新建县恒湖垦殖场,沿途几十公里的鄱阳湖已全部枯竭,曾经的一湖浩渺清水已变成一片平原。

“这是建场50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 恒湖垦殖场副场长李浩元说,水泵已很难在河湖中抽到水。从5月5日起,全场1.3万人的用水一直计划供应。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我们是守着鄱阳湖在叫渴。”

天灾是主因 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守着大江大湖“叫渴”,都是天灾惹的祸?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今年4月份,在江西修河流域,因上游水电站不愿放水,导致下游2万亩早稻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在上级部门干预下,电厂才开闸放水,但此时已造成农田受旱损失。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雨季抗旱”考验政府 “加强水利”不是口号

  “雨季抗旱”对防汛部门和基层干部是个新的考验,暴露出当前南方抗旱工作的薄弱环节。

  江西省防办总工程师史小平坦言,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说明,沿江各地还要完善抗旱预案,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汛期抗旱预案还是空白。

  部分基层干部也表示,多年来很少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这导致一些地方雨季抗旱缺乏应对措施。江西安义县等地一些乡镇干部坦白说,面对几十年未遇的春旱,“我们有些束手无策”。

  有关专家提出,干旱情况下,政府应对电站、大坝进行及时调度,集中有限的水资源抗大旱。同时杜绝非法采砂导致河道下切影响取水。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灾减灾处处长黄奇认为,多年来,南方一些省份农业生产用水很粗放,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都不强,灌溉设施的修建标准也不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南方丰水区应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变化,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发生灾害性强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干旱时间延长的概率也在增大。”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说,这对各地水利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能抵御区域性突发强降水,还要增强水利工程蓄水性能建设,要补的课很多。

一些基层群众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水利建设,但到了基层一些地方就走样了,部分干部认为水利建设投资是上面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急需引起重视。

记者郭远明、沈翀

评论:客观科学评估三峡工程

来自:上海商报

四川水力发电网  2011-05-24

提要:既然三峡工程已经搞了,那么现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发挥它的优势,将其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但在这一过程中,首要的仍然是客观和科学的评估。

  最近,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仅湖北就有50万人饮水困难、千万亩农田受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创下有卫星观测以来的最小。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较历史同期均值明显偏低,其中武汉至九江段逼近历史最低水平,南京逆长江以上,特别是武汉以上,大型货轮难以逆流而上。于是又有声音将这次大旱归结为三峡水利工程所致。

  近几年三峡及周边频发的泥石流、地震、水灾,有人说是三峡水库引起的;几年来长江下游、长三角地区气候不正常,冬天和夏天的气温比之前要相差摄氏2-3度,也有人把此解释为三峡工程造成的……

  三峡水库拦截江水,肯定会影响下游用水和航运,可是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今年长江中下游缺水主要原因是降雨减少导致干旱。三峡上游因为水库蓄水,导致库周边堤岸变得湿润,这加重了滑坡。而大坝之下的生态环境也在改变。这已引起许多专家关注。可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以避免的。

  这样的问题现在都还没有结论,各方专家在继续论证。这些问题非常专业,不是在此可以轻易判别的。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国家防总决定再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1万立方米/秒左右控制下泄,5月25日至6月10日,其下泄流量将加大至1.1万至1.2万立方米/秒。三峡水库放水,使长江中下游航运及旱情都得以缓解。可见三峡水库的好处是明显的。可是,因超常规加大下泄力度,三峡水库发电量就会大大减少,而当初建造三峡水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发电,且当前各地正在闹电荒,三峡供电量减少的影响太大了。

  类似的问题很多,这些三峡工程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提出并准备予以解决。这些问题大概分几类,即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除了上述三类问题外,我们说,还有一类问题,就是三峡工程动工前已经有人提出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就动工了。譬如黄万里教授生前曾经提出,三峡工程的淤积问题虽然与三门峡不一样,但长江碎石颗粒的淤积比黄河泥沙的淤积更难排泄;再譬如他提出,三峡工程发电和用水功能的协调问题,等等。

  当年建设三峡工程,虽然前后拖了近四十年,但这主要是因为长期来国家财力不够。最后决定开工前的几年里,虽然也有争论也有不同意见的发表,但基本上还是由政治决定和多数人表决而拍板的。现在回头再看,其实,这样一件向自然挑战的事,关乎几亿人命运的工程,当初的确应该更加考虑得慎重和周到一点。至少,它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把已经能够预见的困难一一克服才能正式动工。

  当然,迄今为止,三峡工程还是很有作用的,特别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问题而言,但是它的问题也不少。国务院能够正视这些问题,本身便是一个科学态度的表现。不过,要认识评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在依照科学规律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也不能简单的政治拍板决定。

  说到底,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伴的。既然三峡工程已经搞了,那么现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发挥它的优势,将其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但在这一过程中,首要的仍然是客观和科学的评估。没有这个基础,仍然是一任长官意志为大,那么往后的一切兴利除弊的工作仍然无从谈起。

三峡工程:重要的是善后和善用

作者:王以超

来自:财新网

四川水力发电网  2011-05-24

  关于三峡大坝的功过誉谤之争,也许注定会持续许多年,甚至远远超过大坝本身的设计寿命。(专题:直面“后三峡”挑战)

  最新激起千层浪的,则是国务院于5月18日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规划》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三峡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虽然《规划》所提及的三峡工程负面影响,之前并不是秘密;无论是在学术层面,还是媒体上,都多有涉及,部分外媒所称“首次承认”难免过分渲染。但在国务院层面上提出,仍给外界以不小的冲击感,亦是现实。

  恰逢自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又遭遇了50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截至5月22日,在鄱阳湖,目前水域面积只及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在洪湖,目前水深最深处已经不足一尺,“浪打浪”的场面早已随歌而逝。

  因此,在民间,颇有不少声音亦把这种气候的反常,归咎于三峡大坝的兴建。甚至有人大声疾呼,“龙脉被截断,则风雨失调”。

  实际上,自2003年,三峡蓄水至135米高程以来,指责三峡工程造成大面积气候反常的声音,虽然没有摆到台面上,但在民间却始终未有中断。从重庆当年的持续干旱到后来的山洪爆发,甚至一直到2008年初南方大面积冰雨雪灾害,普遍联系的观点压倒了一切。

  官方其间虽偶有回应,非但未能平息这种争议,反而有火上浇油之势。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和地震的形成机理一样,气候本身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巨系统。你很难单独地界定单一因素,对于整体的影响。以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为例,虽然全球主流科学界已有共识,至今仍有人怀疑是“阴谋论”,并坚持现有气候变化,并未超越其自然内在规律。

  因此,要想100%地证明,三峡大坝和这些气候变化反常行为无关,乃至与汶川特大地震无关,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百口莫辩了:你怎么知道不存在目前科学尚不清楚的影响机制?你怎么知道三峡不是那根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万能稻草”?

  对此,个人的态度是,赞成进一步加强三峡大坝对于周边小气候,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和投入。虽然在上马之前,这些亦有论证;但毕竟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而我们对于气候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之中。

  但是,我还是反对把任何气候反常,都断然归因于三峡大坝的说法。实际上,中国历来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度,无论在任何一个人口聚集之地,只要历史不太短,对于旱涝的文字记录都十分丰富;有些前所未有的、大面积、长时间尺度的灾害,甚至直接影响到朝代变迁。而这些,都是在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诞生之前。

  更何况,自2003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从美国到欧洲,从澳大利亚到中东,飓风、洪灾、高温、干旱以及罕见降雪等极端气候事件,亦屡见不鲜。而鲜少有其他国家的公众将这些归咎于单一水利工程。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性气候增多趋势,已渐成共识,我们不应以“阴谋论”漠然视之。

  长江上游大量干支流水利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中下游不断增长的居民消费和工业用水需求,以及大量基础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都可能加剧长江流域当下的干旱。执着于三峡一个大坝的兴废,并无益于事态的最终解决。

  当然,在各种极端性气候事件面前,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机制,充分发挥三峡应有的积极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毕竟,三峡工程的运行管理,关系到多个省份、多个部门的切身利益。因此,应该更多地引入利益制衡机制,以最大程度发挥其外部性,而不仅仅谋求发电等可见的经济收益。

  要知道,三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按照最初的设计,它就兼具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多方面的功能,现在可能还要加上生态维护。

  鉴于各个目标之间,很多时候无法避免内在冲突,因此,在监管和协调机制上,这些角色的代理人,都不应该须臾缺位。

  此外,对于已经显现出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地质灾害、水质污染带来的变数,更应有长期规划。在大坝全面建成之后,可能需要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新的动态平衡;这个过程,更应加强监测、防治力度,以防微杜渐。

即使在进入相对稳定期,长期监测和预防也不应松懈,这个方面的投入须从体制上加以保障。我们甚至要考虑到,将来大坝一旦退役,所需要付出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成本;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整个库区乃至下游的长治久安,才是真正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之利 妥善处理不利影响

来自:长江日报

四川水力发电网  2011-05-24

  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库区移民、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会议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自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这项重大工程的关注。国务院的上述表态,明确指出了三峡工程的利与弊,也正面回应了社会对三峡工程的关心。

  三峡工程客观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并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也都必然存在利弊两面性。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改善自身生活处境的同时,也需要不断面对和克服这些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承认利也要承认弊,才是理性的态度。 

  三峡工程的兴建于1992年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在此之前,曾经历了漫长的论证过程,充分展现了不同意见。在新中国迄今所有重大工程中,三峡工程有可能是决策最民主、论证最充分的一个。即便如此,三峡工程依然会带来不利影响,这对认识人类活动的利弊两面性具有标本意义。

  三峡工程在经济、生态、航运等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有些是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有些则是在建设或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有些问题现在可以解决,有些问题以现有技术条件可能难以有效解决。这些不同情况不只存在于三峡工程,它其实显示的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结果的控制和预测能力的有限性。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三峡工程的那些不利影响是不可控的。

  三峡工程的效益开始显现,它生产的低廉清洁的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许多地方,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然而,应该看到,发电只是三峡工程效益的一部分,这项重大工程是要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领域发挥综合全面效益,并不是仅具有某种单一功能。一些效益比如发电效益的发挥,已为人们所熟知,而其他领域的预期效益不仅要充分发挥出来,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能够在现实中感知得到。

  近些年,三峡工程所在区域或周边地区发生的地震、泥石流、滑坡、干旱等灾害,以及一些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动,往往有传闻将之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但很快都得到了正面的回应,表明与三峡工程无关。回应都由专业人士作出,应当是科学可信的。但三峡工程这样一个巨型水利工程,并不能以没有带来自然和生态灾难为满足,而是应该对改善周边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积极地“有关”起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这才是水利工程之利,也是三峡工程兴建的初衷所在。

  可以想见,三峡工程将会受到社会的长期关注。这项工程的不利影响需要正视,并想方设法加以妥善处理,其综合效益则要持续充分发挥,造福人民。  

处理三峡蓄水影响需要全民参与

作者:杨于泽

来自:华西都市报

四川水力发电网  2011-05-2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求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13版)

  看到这个消息,颇觉意外。在人们心目中,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以前只知道三峡工程,在比如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并对长江中

  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时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从中我们可以推测,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还不少,不能置之不理。

  现在国务院专题研究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绝对没有否定或怀疑三峡工程的意思,而是从后续建设的角度,部署如何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但三峡工程涉及广大的长江流域,其影响甚至波及全国,要解决三峡蓄水产生的不利影响,显然不能仅限于系统内部署和动员。三峡工程当初是由政府提出,一干专家论证,经全国人大表决上马的,普通民众甚至某些专家参与的机会很少。但工程建设把库区内外“卷”进去了,其不利影响也通过各种渠道波及库区内外,把大家都“卷”进来了。处理不利影响,应当是全民参与。

  比如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就不只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事,也不只是三峡建设总公司、库区的事,而是需要各界参与。库区要爱惜自然环境,更多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蓄水了,长江下游流量变小,下游居民需要强化节水意识;各支流水位下降,农业受水资源的约束更强,各地必须有以因应。北京及华北计划通过“南北水调”汲取长江水,这些地区的节水意识、节水措施也要到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182jv.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