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九
中庸九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放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裁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之,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释诠】 孔子说:“舜是最善于继承先人之志的人吧?才华出众,统兼诸学,尊为领袖,一匡天下。世代供奉,荫庇子孙。具有大智慧的人就应该得到恰当的位置,适合的俸禄,恰当的声誉,应有的寿命。所以,自然生长的万物,一定会凭借它的本质而牢固其形的。生殖的受到培育和增添,倾覆的得以掩埋和减殒。
《诗经》赞叹:‘听到美妙的音乐,就会不由自主地享受喜悦。适于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又能不违人格本质,全赖大自然的恩赐。保护和扶助生命,是自然法则。’所以,具有大智慧的人一定能禀受自然法则和继承自然规律。”
思维直观对必然性的认识是最自然明了的;因此,我们称自然法则、规律的必然性为理性存在。通过文字、符号及其运用规则等思维工具准确无误地将理性存在原原本本地转译或复制出来,就形成了文化知识体系。自然本质及其运动被清楚认识并能在人类社会中得以实践验证就是人的文化,文化得以被文字有效传承而又不被歪曲、以至远离自然,才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显现。
只有宇宙的根本法则,才贯穿于理性存在的始终和全部;通晓自然界的总原理,才能找到人类社会建设的前提根据;人类社会能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轨道,才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世界上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人类才能切身体会到阴阳轴心法则哺育万物的广大恩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太极阴阳原理的生生之道,人类就可以与天地并立,创造文明世界,享受幸福人生了。
【把握】 由于孝、天子、宗庙、君等字词被西化的“封建”、“理念”所覆盖和歪曲,所以,人们每一见到这些字词,无名的愤懑,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衷而生。以致,在叙述和解译其含义时,只有“封建”、“落后”、“古董”、“末落”、“反动”,等等心里意义上的贬词之一偏,或唯“霸主”之命是从的奴性之一执,而将真正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完全排除在了“先进”之外。殊不知,非但这些字词或称谓不是站在自我中心主义立场上,具有西方“封建理念”的专家知识分子所能理解到其完全的意义和表征的。而且,中国先秦古学知识体系的文明性,是要比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否定文明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有着更加高深、丰富和精准的对宇宙的总认识,就更不用说西方哲学的傲慢和偏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了。
所以,我们在诠释古学时,一方面为其博大渊厚的仁慈之心常常升起莫名感动;一方面亦经常为其精华至极不得正传而心酸落泪。禁不住要对苍天一问:人类的劫难,到底是上帝所为,还是那些披着人皮、扛着上帝灵幡的财狼蛇蝎所造?大自然既能养活笨拙的猪狗,何以却要抛弃他所造就的万物之灵?这么简单的一个“推理”,又为什么不被那些创制“理念推理”的人所认识,却一意沉溺在歪理邪说之中而不能自拔?上帝的恩赐被塑造得如此光芒四射,人类的人格却在什么时候到了连猪狗都不如的地步?那些手握屠刀和枪炮的沙皇、大帝、总统、元帅、将军、学术骗子,王婆理论家,这些赫赫声名,究竟沾染了多少善良心灵的鲜血,才筑就了发达社会无耻的现代嚣张?这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
从此章,我们是否会有所领悟其中的道理?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是大自然在哺育着人类,而不是神仙皇帝。人类的归宿是“与天地参”,而不是与天地“争”。而若欲达此智慧,就必须明白“唯天下之至诚”,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一切不符合自然生生规律的“理念”规定,“信仰”追求,都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人类社会的第一要务是立场问题。立场问题的前提则是世界观、宇宙观、自然观!
自然以生生为本,方有宇宙万事万物的共存共荣;我们生存的宇宙以北天极为轴心,才有恒星、行星等天体的规律运动;世界遵循阴阳构形和道之生成的太极阴阳原理,才有飞、潜、动、植和人类的繁衍生息。
政府公务人员,必须站在大多数人的生生立场上,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才能保有自己的生生和幸福,这是大自然共通的法则,生生之令,天命所归。是必然的,必须的,不是“理念”辩证的。否则,大自然就不会容许任何人生存下去。这一点,勿庸置疑,只要以最简单、最平常、最直接思维通读一遍从祖先到现在辈辈相传的历史,及先辈们兴衰沉浮的经历,就可以有所领会的。
孝:《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按:金文“孝”字上部像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
Xìao.1.祭;祭祀。《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乎鬼神,恶衣服而致关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溝洫。’”《史记·夏本纪》:“(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溝淢。”2.孝顺。善事父母。《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孔传:“言善父母者,必反于兄弟,能施有政令。”3.能继先人之志。《书·文侯之合》:“追孝于前文人。”孔传:“继先祖之志为孝。”《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4.指居丧或居丧的人。《北史·崔逞传附崔儦》:“后丧母,居丧哀毁骨立,人云:‘崔九作孝,风吹即倒。’”5.指丧服。6.效法。《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郑玄笺:“国人无不法效之者,皆庶几力行自求福禄。”7.畜养;保育。《释名·释言语》:“《孝经》说曰:‘孝,畜养;畜,养也。’”《广雅·释言》:“孝,畜也。”王念孙疏证:“《祭统》云:‘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正义》引《援神契》云:‘天子之孝曰就,诸侯曰度,大夫曰誉,士曰究,庶人曰畜,分之则五,总之曰畜,皆是畜养,但功有大小耳。’”大戴《礼记·保传》:“孝者繦之。”卢辩注:“孝者,谓保母也。”8.姓。《通志·氏族略四》:“孝氏,姜姓,齐孝公支孙之后也。”
自:《说文》:“自,鼻也。像鼻形,(大二凵从上到下组合字),古文自。”
zì.1.鼻,呼吸和嗅觉器官。《说文·自部》:“自,鼻也。”王均句读:“此以今文训古文也。”段玉裁注:“凡从自之字,如《尸部》(尸自),卧息也;《言部》(言自),胆气满声在人上也,亦皆于鼻息会意。”2.始;开头。《说文·王部》:“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之通训为始。”《韩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陈奇猷集释引刘文典曰:“‘王之本’与‘爱之自’相对为文。”《礼记·中庸》:“知风之字,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唐刘禹锡《砥石》:“得既有自,失岂无因。”3.代词。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自己”、“本身”。如自爱;自给自足;自以为是。《集韵·至韵》:“自,己也。”4.用。《广韵·玉韵》:“自,用也。”《诗·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毛传:“自,用;土,居也。”5.副词。⑴本是;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⑵另自。《词诠·卷六》:“自,今言‘另自’、‘别自’。”《汉书·张汤传附张安世》:“上曰:‘吾为掖庭令,非为将军也。’安世乃止,不敢复言。”⑶自然地;不借助外物。《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商君书·错法》:“巨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才自练,赏行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红楼梦·第四回》:“姐妹们一朝相见,悲喜交集,自不必说。”⑷仍旧;依然。唐杜甫《滕王亭子二首·之二》:“古墙犹竹色,虎阁自松声。”唐王勃《滕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明滕毅《感事》:“虎战龙争二十秋,江波日夜自东流。”6.介词。表示时间或方位的由始,相当于“从”、“由”。《玉篇·自部》:“自,由也。”《广韵·至韵》:“自,从也。”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7.连词。⑴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史记·孝文本纪》:“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若”。多与表示否定的词“非”、“不”连用。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自,犹苟也。”《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汉书·董仲书传》:“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⑶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即使”。《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⑷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唐杜荀鹤《观棋》:“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
诚:chéng.1.真心诚意。《说文·言部》:“诚,信也。”《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正义》:“诚,谓诚实也。”(此一关键字的昏解,证明孔颖达亦是歪曲孔儒真义人之一。)《新唐书·忠传中·张巡传》:“士感其诚,皆一当百。”清林刚徐《会奏销化烟土一律完竣折》:“该夷人等倾耳敬听,府道输诚,察其情形,颇知倾心向化。”2.真实。《增韵·清韵》:“诚,无伪也,真也,实也。”《管子·乘马》:“非诚贾,不得含于贾;非诚工,不得含于工。”《韩非子·显学》:“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晋书·宗室传论》:“虽元勋不立,而诚节真彰。”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所谓闷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3.副词。相当于“真正”、“确实”。《广韵·清韵》:“诚,审也。”杨树达《词诠·卷五》:“诚,表态副词。《广韵》云‘诚,审也,信也。’按:与今语‘真’同。”(笔者按:到此可以发现,真在论与中华大道哲学有了哲学范畴的转换底根,而不再仅是中西马学术上的词或概念的通约问题了)《史记·春申君列传》:“相国诚善楚太子乎?”《礼记·经解》:“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笔者按:多漂亮的诊断,何以就是不得真传永继?)宋王安石《书刺客传后》:“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考其生平,诚如自述。”4.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淮南子·氾论》:“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朝廷未有意恢复则已;诚有意焉,莫若于其无事之时,张大声势以耸之,使知朝廷偃然有可恃之资。”清龚自珍《明良论一》:“诚使内而部院大臣,百职事,外而督、抚、司、道、守、令,皆不必自顾其身与家,则虽有庸下小人,当饱食之暇,亦必以其余智筹及国之法度、民之疾苦。”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