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韶山纪行(四):毛泽东广场

火烧 2010-05-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韶山毛泽东广场的建设与改扩建过程,包括广场命名、功能分区及游客瞻仰情况,突出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

韶山纪行(四):毛泽东广场  

   

韶山的毛泽东广场,始建于1993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前夕。当时没有正式的名称,人们习惯上称它为“铜像广场”。2004年在中共中央的决策下,韶山启动了爱国主义教育“一号工程”(与之同时进行的有井冈山和延安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号工程”),工程的重点项目,除新建毛泽东遗物馆、从长沙到韶山的高速公路、景区内的道路等外,就要算改扩建毛泽东铜像广场了。  

改扩建是高标准进行的,其要求不仅要与毛泽东的伟大功业相称,也要与该地域周围的环境高度协调。随着改扩建工程的启动,韶山也通过网络等现代媒体,向全球征集广场的名字。此举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在此基础上,经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文同意,将广场的名字正式确定为“毛泽东广场”。从此以后,它就有了一个规范的名称了。  

改扩建后的毛泽东广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大型政治与休闲兼备的广场。它以毛主席故居、衡山72锋之一的韶峰的地理座标为连线,广场正处于该连线上,将广场、故居、韶峰连为一条中心轴线。即毛泽东铜像背靠韶峰,面向故居。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它处于韶山核心景区中的中心位置。凡到韶山的人,除了故居是必然要去瞻仰的外,毛泽东广场是必到无疑的。  

广场从毛主席铜像所立之处起,根据功能分工,依次分为瞻仰区(铜像周围部分)、纪念区、集会区和休闲区四大部分。以毛主席铜像来说,其正前方是毛主席故居;其右侧分别是毛泽东纪念馆、毛氏宗祠、毛鉴公祠,不远处则为毛泽东遗物馆和毛泽东图书馆;其左侧为韶山宾馆,它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的住处,再就是毛主席亲自题写校名并视察过的韶山学校,再前方是毛泽东纪念园。  

我们这次到韶山,因住处离广场较近,曾多次到广场进行铜像的瞻仰和游览,也观察了下广场上游人瞻仰与游览的景况。其中,以第一天下午的印象最深。那天,天空阴沉,中或者小雨时停时续,而广场上的游人却仍然很多。游人多半是团队,由导游带领,从休闲区那头缓慢向瞻仰区移动,经集会区,而后在纪念区等待举行献花仪式。仪式由导游主导,先行在瞻仰区前面的台阶上排列好队伍,统一呼喊口号(口号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毛主席万岁”、“我们想念毛主席”等),而后转身走到铜像前,集体向毛主席铜像行三鞠躬大礼并献上花圈,之后散开,游人各自瞻仰毛主席铜像。  

时间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尽管天空阴沉,且小雨蒙蒙,我们看到,休闲区那头还有多个团队在等待举行献花仪式哩。究竟最后一拨游人是几点几分离开广场的?我们无法断定。在观看这场面的当儿,我的老伴忽然来了兴致,近前大略地数了数铜像前所献花圈的数字,她说最少有120多个。这是一天内所献花圈的全部呢,还是部分呢?就不得而知了。从经济角度说,这确实是一笔收入。至于一个花圈的价钱是多少,因为我们只两人,没有打算献花圈,所以没有打听。据观察,花圈回收后,是可以再利用的,这也不错,当局现在不是提倡循环经济么?  

据观察,下午稍晚时,游人们多半是先瞻仰了故居,再来广场举行献花仪式。而早晨则相反,大概因故居9点钟才开门迎宾,所以许多来得早的团队是先到广场举行献花仪式并瞻仰毛主席的铜像,而后才赶了去排队瞻仰故居。这样做自然是为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