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曲折中成长壮大是善于学习的结果
中共的曲折中成长壮大是善于学习的结果
有了新思潮,未必就有了新社会。我个人看法,就是中共他的成长壮大,在曲折中成长,到最后夺取政权,建立新社会,这也是一个擅于学习的结果,擅于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中共成立后成为和北洋军政府、国民党一起,成为当时中国三种政治力量之一。
中共成立的时候,主要的敌人,是中国掌握政权的北洋军阀。那时候国民党是在野党,共产党就更小了。当时,出现了一个左右合流。国民党和共产党根本不是一回事,纲领上,共产党是搞共产主义,国民党是搞资本主义,当时为啥他们要合作?就是有一个共同敌人。就是中国封建主义残余,就是北洋军阀,另外,对外来说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在这个历史基础上,这两个力量比较小的,合起来。国民党那边为啥同意合呢?是因为有孙中山,孙中山他的经验教训,他觉得联俄联共是对的,所以国民党同意合。共产党那时比较年少,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受共产国际指挥的,十月革命以后,有个第三国际,是列宁领导的,他主要是要在世界输出革命,就是全世界各国的共产党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共产国际认为共产党力量比较小,应和国民党联合起来打北洋军阀,也是正确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学习不够,没经验,出了问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当中出了什么问题呢?学习不够,仅学习西方马列主义,也没学透。怎么样和国民党联合?主流派就是只知合,不知独立性,既然是联合嘛,心是诚的,我们要全心全意跟它联合,跟国民党交心,我们共产党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那共产党就没有保密的东西,啥事就向国民党汇报,还比较真诚。但国民党内部,比共产党成熟。共产党没有防国民党的心。国民党内部有防共之心。比较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如蒋介石就知道和共产党长不了。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胜利在望以后,这是摘桃子的时候,蒋介石就认为这个桃子不能和共产党均沾。这个桃子得国民党一家吃,所以他发动了一个政变,历史上叫“四一二”政变,就是清党,就是把你共产党赶出去,杀掉,这个教训是比较大的。就因为中共自己没防备,又不掌握军队,赤手空拳,所以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就因为“四一二”政变,加上后来国民党左翼政党跑到武汉以后,汪精卫也叛变了,叫“七一五”政变,这两次事变无情地使共产党和国民党掰了。
那么这个教训是啥?许多共产党人一看都知道是右倾的错,都义愤填膺地骂陈独秀,说这个老头没领导好,使我们年轻人死了这么多人,那我们不能这样干,就开紧急会议,开“八七会议”。这个“八七会议”,就是研究怎么样对付国民党的屠杀,这就由右批倾机会主义的陈独秀,一下子向另一个极端跑了,就变成“左倾”了,要和国民党势不两立,要和国民党干到底,要学苏联举行武装起义,要攻打大城市,就是完全按列宁主义思想来想完成中国革命。这时候的领导都是年轻人,像瞿秋白他们年龄,像张国焘、李立三,包括毛泽东,都不大。毛泽东当时在中央里面的位置排不到前面,他只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不是常委。这些主流派,以左的为特色。但是,毛主席有两个重要问题,他在八七会议点到了,一个就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第二个是最后谁胜谁负,取决于谁的枪杆子厉害。当时,大家在枪杆子问题、组织武力问题上是认识是统一的,在农民问题上,在发动农民起义的问题上也基本上接受了主席的意见。所以做出了决议,举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特别是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的直接结果。
后来起义发展到都失败了,南昌起义以城市为中心,虽一度占了南昌,但国民党部队源源不断,结果溃散了。像周总理等起义领导人偷偷地跑到香港去了,朱德隐蔽起来。广州起义也失败了,政治局常委张太雷牺牲了,其他领导人四处逃散了,也就是隐藏起来了。那时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他也没搞成,原计划通过农民起义,要占领长沙,占领几个大城市,之后他也没有搞成,但是主席和其他人的区别在那啊?是毛主席到关键时候,学习比较到位,他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他认为是军事第一位的,生存第一,要理论联系实际,打不下大城市就上了井冈山。中央对他很不满意的,说你那搞的是什么玩意,他没按中央的方针去做,坚决打长沙,最后毛主席搞撤退,秋收起义失败了。所以中央把他的中央委员、政治局修补委员开除了、撤销了。后来传达有误,那时候没有电报,靠人工语言传达,那个传达搞错了,说把毛主席党籍都开除了,他有一段,因为这个连政委都不能当了,当了一个师长,就是只能当军事领导人。
但是主席他这样做有他深入的思考,就是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如果不是毛泽东这样想,就开拓不了这个井冈山道路,主席不但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上面吸取一些营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也比较透,他心里清楚,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多了,多数都是农民起义。在农村积聚力量,有力量就能夺取政权。强打大城市你活不成啊,所以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完了再确定在一个该发展的地方发展,他选了一个井冈山。我前一阵刚上了井冈山,我原来还一直没去过,进山坐车就坐了很长时间,坐了个把小时,那纵深太深了,那里边随便藏几千人、万把人没问题,就现在来看,在那里藏个万把人很轻松的。剿共的张辉赞进来以后都不知道红军在那,等发现的时候晚了,四面被包围了,“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就是说那个地形比较好。也有一个政治原因,那地方是三省交界,三不管,就是统治阶级管理的力量比较薄弱。井冈山的缺陷的就是说人口少。你这个大部队吃饭,穿衣是个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毛主席这一带头上井冈山,各地的共产党人都看出门道了,方志敏也上山了,贺龙起义实际上也是等于上山差不多,在两湖地带创立根据地。当时中国大大小小的根据地,有十几个,就形成了一个红色割据的局面。如果毛主席和老一代共产党人他们不是经过认真的学习,是达不到这个胜利成果的。
第一次国内战争,是陈独秀的右倾后产生了左倾的一个局面。这时候毛泽东在党内是少数派,是非主流。这个时候出现的领导人是左倾,瞿秋白本来就左,把他撤了,换个李立三,李立三比瞿秋白还左,又把他撤了,换了王明,后来王明不在国内,但是王明的代理人博古,就越来越左,他们主要观点就是攻打大城市,因为十月革命是先夺取大城市的。他们说你毛泽东山沟里那有马列主义?你给我拿苏维埃书本,马克思那条讲过山沟里可以搞无产阶级革命?毛泽东当时就哑口无言,他也没看那么多马列主义的书,也说不出来大道理,就只好独立应战了,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等文回击。人家痛斥他,滔滔不绝讲了很多苏联列宁怎么样成功的,就是组织工人,组织士兵,然后把大城市给打下来了,小城市很快都依附了,你毛泽东这个山沟理论属于右倾,你是怕死,钻到山沟里,不敢打大城市。
主席当时在理论上辩不过他们,可是好处是什么呢?中央是在上海,隔很远,主席有一个软刀子,就是说你中央要正确我就坚决执行,你要不正确我装作没看见或不执行。中央看见老毛老是这样,就不断地施加压力,后来干脆就派人到井冈山去,第一批是派了项英,把毛主席的权夺了不少,但是项英后来搞不成事,他水平不高,毛主席在军内威信很高,不听他的。中央又第二批又派人,派周总理,派一帮人过去了,在红区开了很重要会议是宁都会议,这个宁都会议最终是把主席的军事权力给夺了,从军队赶出去了,要毛泽东当苏维埃主席,毛主席这个称呼那来的?就是从苏维埃政府主席那来的,那时没个啥真政府,等于你是挂个空名完了。主席那个性格也比较倔强,就根本不服输,本来有人说你就留下来吧,包括周总理说你帮帮忙,有时候我军队打仗的事可以听你意见。他说我跟你们说不来,既然那啥,我就先回去,等将来有啥时候认识到了你们这做的不对,再叫我。如果你做的对,更好,证明我错了,那革命会大发展,主席其实很生气。他那个时期病,一大半是属于政治病,是由于精神受压,不痛快,所以到山沟里去养病,“鬼都不上门”。
那么王明的路线占了统治地位后,他在政治上要打大城市,但是又没那个能力,在防守的时候又分散兵力,搞堡垒政策,叫两个拳头打人。毛主席本来说拿一个拳头,跟你绕圈,转一圈,看准了给你一拳,那王明就说我们两个拳头都打。最后呢,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时候,共产党等于被打败了,红军就没能够粉碎第五次围剿。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危急了,就秘密开会,说是长征,实际上是战略转移,就是某种程度上说是逃跑主义。说长征,博古他们是要活命,要逃跑,这帮人也比较坏了,就是说对一部分不对心的人,都留在井冈山根据地,像瞿秋白啊,陈毅啊,何叔衡啊,都借口留下。在当地留下来的很难活下来。你那正规军都打不过国民党,游击队能打过吗?就陈毅滑头一点,就干脆不打,躲起来,藏在山里头,剩下打的,何叔衡死了,瞿秋白也被抓遇难。毛主席也悬,据说本来博古想把毛主席留在井冈山,但是因毛主席有一个主席名,就是说政府转移了,主席都不走,这说不过去,这等于救了毛主席,主席跟上大部队走了。
长征过程初,红军的路线几乎谁都看得见,想跟贺龙的二方面军汇合,或者跟张国焘四方面军部队汇合。那个东西多简单啊,蒋介石看得清楚。就是说中共领导那脑子就那么简单,咱得承认啊,当时博古才26岁,复杂不起来。像在座的,恐怕都比他大。博古他们的脑子就是从书本上来的。主席很焦虑,在路上就不断的做工作,他做工作重点主要从留苏派,当时的海归,从苏联回来的王稼祥和张闻天等做工作,就跟他们讲,这样打下去,就不行,得换办法。毛主席比较策略,没有说王明一伙政治上错了,就只从打仗的角度,说不能这样打下去。后来王、张他俩听来听去,觉得主席说得对。因为你看毛主席,你看说毛泽东不行,人家去井冈山的时候,率领部队800人,最后发展到几十万,你们说你们行,最后你们打得一败涂地,特别是湘江会战,咱们红军损失五万人,到最后剩了不到三万人。这时候不是讲啥理论不理论,大伙都要活命,那时军队将领都要拍桌子了,战士都说这样打下去我们都完了,叫“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包括王明手下像博古他们也要活命啊。就不停有人提出还是让毛泽东出来试试吧。
毛主席在黎平会议提出了战略要转移,不能再采取单纯会师方针。周总理他们都接受了,结果按毛主席这个向贵州行进的意见一走,蒋介石派部队在北边截,结果毛主席又要往西南方向走,一下子把他大部队甩到后边了,他再想调部队再来,很费劲。等他再调过来的时候,毛主席又不打贵州了,又往北回来了,蒋介石的部队听毛主席的指挥调动。所以黎平会议开始主席已经开始有发言权了,后来周总理等在王稼祥的提议下,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就是全党通过学习血的教训,经验总结,都认识到中国革命,起码打仗这一条,毛主席军事指挥能力是没人能超过,得让毛主席出来指挥。说遵义会议主题是解决军事领导权,解决谁来指挥红军是有道理的。主席那时候要想当一把手也可以当,但主席为了团结更多的人一道工作,特别是留苏派,海归派,就主动提出让张闻天当党内一把手,然后军事上一把手是周恩来,周恩来实际上从职位上是一把手,毛主席的职位是协助周恩来工作,但实际上权力在谁手里?在主席手里。因为主席出点子,出主意,他们都是橡皮图章,盖章而已,是这个状况。
那么,主席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了领导地位后,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一换人,头几仗,四渡赤水,都打神了。蒋介石打得最后就气得够呛,不知共产党你们往那去。实际上毛主席也不知道,毛主席因为啥?就是走着看着,根据实际情况,你在北边堵我,我就往南边去。你往东边堵我,我往西边去。反正我叫你蒋部队找不到红军主力动向,白军被调得七零八落,最后毛主席看到空子,就下令强行军,强渡大渡河。当年石达开被歼灭此地,但红军主力部队在夹鏠中间走了出来。毛主席的最终战略方向意图还是往北来,和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会合,最后他搞成了,把国民党的上百万部队甩到后边了,红军等于说转危为安。以后在发展的过程中,红军内部,比如说,像张国焘分裂红军,他也没有起到作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了,到陕北了,加起来剩有八千人。你看,多惨!中国当时红军加起来有三十来万,到陕北剩八千,然后就这八千人,到陕北以后,毛主席就跟他在井冈山用八百人一样,用八千人做大做强。
他用这八千人迅速做大,那么这个做大怎么做大呢,这也有一个好机会,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它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当时中国的国情从国内来讲,国共双方,你死我活,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白热化。但从国际上,帝国主义之间,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这个斗争也是白热化。希特勒他因为一战以后,他们国家吃亏了,他是大陆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世界上殖民地瓜分完毕,他要想重新洗牌。日本在东方也是资源很不丰富,野心比较大,包括意大利,就是这些后发的国家,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份额,这是二战的根本的东西。
但是中国受害比较早,三一年,二战没有开始之前,日本人就早下手了,就看中了中国的东北。它打东北这个事,就先解决东北的地头蛇张作霖,把他炸死了。然后,他儿子是个留学生,有点洋意识,他在日本留学,日本是他的老师,最后老师来抢学生的地盘,这不太合理。其实那有老师,有些老师是强盗,属于专门来教你当他的奴才。结果张学良把他爹的地盘交给蒋介石了,叫改旗易帜。可是呢,日本侵略中国这个事,张学良把东北丢了,不少部下都骂他,就说他败家子。国内舆论也说他卖国,学生也上街抗议,弄得张学良里外不是人。当时红军到陕北以后,和陕北红军会合以后,蒋介石本来是要西北军和东北军合伙剿红军,但张学良的部队和西北军就没有兴趣。说外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自己怎么还互相地残杀呢?加上共产党做工作,他们的抗日情绪比较激烈。蒋介石不了解情况,蒋介石说我要你们打共产党,你们为啥不打,就亲自到西安督战,就给了张学良、杨虎城一个机会,就是文谏不行改武谏,啥叫文凍?就是同蒋介石讲民族大义;啥叫武谏?就是我给你抓起来,逼蒋抗日。
发生这个大事件后共产党采取了一个正确的方针,就是不杀蒋介石,逼他抗日。当然,这个正确方针是谁提出来的?客观的讲,第一个是斯大林主义,斯大林这个人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他当时认为俄国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他有个著名的理论就是一国能建成社会主义,认为是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大事,说这是主要的,一切都给苏联让路,中国也一样,你中国得为保卫苏联而战,服从苏联的战略利益。蒋介石是亲美派,当时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国家是反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他们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俄国认为日本是主要敌人。因此,只要蒋介石抗日,就放了蒋介石。但蒋介石不白给呀,抗日条件是什么呢?那你共产党就不能搞内战了,你不能再搞共产主义了。就是提出了一切为了抗日这些口号。共产党接受不接受啊?这时毛主席学习思考的结果就是,同意红军摘下红领章、红帽徽,参加国军,戴青天白日帽子。按说这种行为是叛徒行为,你怎么能这样干呢?我们是红军啊,国民党杀我们那么多人,你现在遇到机会就成国民党的部队了,戴国民党的帽子、成国民党其中的第八路军了和新四军了。很多人想不开了,这时主席他看得比较透,在目前情况下,第一、出于民族大义应该这样做;第二、共产党在当时也没本钱主导整个事件。所以就同意了这种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妥协,蒋介石也接受了。
那么,所谓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就是这样形成的。可是抗日战争中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怎么办呢?毛主席提出共产党要第一条,在抗日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就是我们表面上是合作,实际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第二个就是在军事上实行山地游击战,这个思想是连在一块的,毛主席的意思就是说,我不和国民党也不和日本人打正面战场,我们主要是占领一些没人占领的市场,我们到那里去积极地发动群众,把部队调到农村去组织部队,发展壮大部队。打仗打得没办法了就打下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对国民党就是你真抗日我就跟你合作,不真抗日我就防着你一手。当时,党内另一部分与毛主席对立的人就冒出来了,脑子比较简单的王明就是一代表,包括周总理,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国防军是第一位的,我们从共产主义的角度不惜我们的生命,为了表示我们抗日的决心,我们不惜我们八路军死多少。是这个想法,这个是一切通过统一战线。而战争策略呢,就是打运动战,打攻坚战,就是跟日本正规军较量。这个危害是很大的,当然一开始,日本人没有准备,咱捡了便宜,如平型关战役。实际上这种错误思潮当时是占主流地位,而主席是占非主流地位的。多数人拥护这个一切通过统在战线和主动的运动战,因为上面有斯大林支持,林彪打了一仗叫平型关战役,就是这种思潮影响下展开的。
在运动战对还都是打山地游击战对的情况下,结果是运动战打胜了,毛主席很被动,当然,这个胜利当然是暂时的。这个胜利说明了什么呢?第一、共产党人有力量,就国内来说,国民党正规军打仗过去国民党打仗是一溃千里,中华民族能够成建制消灭日本人,共产党给做到了,这是正面的。负面的就是日本人知道我们有个部队是真抗日的,作为了重点防御对象。特别是百团大战,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几乎动员了共产党手里的全部本钱,现在有很多右派说,彭德怀是好人啊,是真心拥护国共统一战线、真心抗日的。是啊,本钱是砸进去了,百团大战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可是共产党的底牌被暴露了,紧接着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就是日本人对咱们根据地的围剿。你看毛主席有一个画面,头发很长,拿着笔写着:丰衣足食,自己动手。为什么自己动手?国民党也不给你发饷,日本人给你封锁,你得吃饭啊,老百姓也比较少,这么多部队,光靠老百姓养能行吗?所以要自己去干活,开荒,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根据地缩小,部队缩小,实践证明还是毛主席看的透。
发生这些问题,也是党内认识不同。后来,毛主席通过延安整风,清算王明在政治上的路线,也清算了他们军事上的路线。毛泽东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得到了全党的认可,就是怎么跟日本打?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最终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当时毛主席说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王明说毛主席瞎扯,跟算命先生似的,你说持久战,持久战究竟得多长时间?主席他基本上有个思路,反对速胜论也反对亡国论。有个速胜论,说中国人这么多,打小日本,全国一心很快就把他们灭了。这叫速胜论。还有一个叫亡国论,说中国这么弱,这么落后,日本强大先进,中国早晚要让日本给吃掉。主席却认为第一、迅速消灭是不可能;第二、我们也不可能灭亡。我们要有一段时间,我们要用时间来换取空间,当我们有力量的时候,再等待着国际发生重大变化。主席的这个预言还是比较准的,他认为美国要参战,认为苏联和德国战场也会变,结果他预言成功了。这是他学习总结经验水平,他的智商远远高于党内的其他同志,历史的发展也完全按照这个过程进行的,抗日战争就是在美国参战,苏联参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叫八路军已经壮大到一百多万的情况下,加上国民党的正规军全力反击,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份子。
毛泽东这个思路,如果他不学习,如果他按照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就有不少共产党员就到国民党那去做官了,另外共产党的一些本钱就可能被打光了。所以通过抗日战争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
到了解放战争,同样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当时毛泽东在1945年七大以后,已经成为党内不可争议的领袖了。所以解放战争的干扰比较少,只有一个干扰,就是斯大林的干扰。就是当我们把长江以北都解放的时候,斯大林出于他们战略利益的需要,他想跟美国作交易,搞南北中国、南北朝鲜、南北越南、东西德,他搞个大的卫星国。主席当时就没有听他那一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将革命进行到底》,斯大林很不高兴。如果毛泽东智商低一点,如果没有那种充分的学习心得,听斯大林那一套,那中国就成了南北朝鲜了。当然台湾没有解放,这是一个遗憾,可是中国整个大陆毕竟是统一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果,这是解放战争。总之,通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学习到位的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摘自《学习性政党的内涵与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