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也说张怀英--呼唤为官之道、政治责任感及人伦良知的回归

火烧 2010-06-06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张怀英一生践行信念与责任,从抗战到建设时期,推动文化教育与干部劳动制度,体现为官之道与政治责任感,呼吁人伦良知回归。

也说张怀英---呼唤为官之道、政治责任感及人伦良知的回归  

张怀英走得无奈,无奈的张怀英走了,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悲哀。悲哀什么?一个为了信念奋斗了一生的人,被剥夺了信念;一生只会做官的人,走的时候却被罢免了官位;四大文明古国称著于世,可浮躁的时尚却无法容忍文化的顽强!凡此种种,居然浓缩于一人之身,便是此文的初衷啊。  

做人的可贵在于承担责任。抗日战争,民族危亡,16岁的张怀英腰身稚嫩,却投身抗战,在日军残暴的血腥中,敢于沙场效命刺刀见红,有种;烽火硝烟里,武委会主任、区委书记那可是日军拿大洋买人头的差事,好样的!再看接下来的年龄数字,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任区武委会主任,22岁任区委书记,27岁任县委书记,49岁任地委书记兼专员、军分区第一政委。如此人生,可谓辉煌;如此人生,令人景仰。这是为什么?因为张怀英有着一个那个时代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良心—绝不做亡国奴,决心抗击侵略者;他肩负起了那个时代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民族的重任,国家的重任!  

天降大任与斯人,斯人独擎大旗于百万军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的政权,新中国面临着艰巨的局面—如何养活嗷嗷待哺的几亿人民。农业成了共和国最为艰巨的行业,县委书记的责任无异于攻坚战里的尖兵。在农业条件极为艰苦的山区,在微不足道的北方小县,张怀英出任昔阳县委书记,开始上演他那有声有色颇富传奇的从政经历。  

1958年,张怀英在党的八届二次代表大会、全国文化局长会议及全国作家会议上,介绍了昔阳县委领导群众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经验,他创建了国务院命名的全国第一个文化县。农民扫盲、农民读书、农民自编自演节目的多种活动在农村非常受欢迎,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文化特色县。  

1960年张怀英系统地总结了昔阳县、乡、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领导生产的经验,并对这一措施做出了注解:干部不参加生产劳动就不能及时了解群众的心理状态,就做不好政治思想工作;干部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会增加补贴工,就会增加农民负担,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会变坏。1962年冬季,毛主席批转了昔阳县四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经验,毛主席还在全国县委书记大会上讲:“昔阳县的土质不好,可生产上来了,为什么呢?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带起来了。《红楼梦》里贾家是怎样败下来的?就是因为他们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毛主席还说:“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会变成国民党的保甲长。”  

1974年张怀英临危受命,出任寿阳县委书记,他主导制定排除派性干扰,稳定谋求发展的决策,两年之内就让寿阳县粮食总产量由原来年产9000万斤猛增到1975年的2.5亿斤,1975年曾售粮1亿多斤。邓小平在这年9月份召开的“全农”会议上说:“寿阳这个地方我去过,过去和昔阳一样穷得不得了,两年翻番了不得呀!”  

1975年张怀英担任运城地区地委书记。运城全区当时共有400多万人口,929万亩耕地,守着黄河仍然十分缺水,当时水浇地只有200多万亩。他上任后,面临文革动乱后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困境,全区财政亏空,国家每年补贴几百万元,尤其是几百万人口缺粮缺水的问题,他又像在昔阳那样深入基层,调查民情,联系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改变运城面貌的决定。张怀英力倡引黄河之水解决水荒的工程,他经常吃住在工棚,4年多中没休息过一个假日,与河东人民一起奋战建成了5354华里的引黄干渠,实现了粮棉大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原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视察引黄工程后说:“真是没有见过的高速度。”永济、万荣县农民李五牛、王忠民等说:“张怀英同志是运城历任地委书记中第一个带领我们摆脱了缺水之苦的地委书记。”  

  
如果说,一个被国家主席、总理和部长表演称赞的领导干部,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是莫大的骄傲和巨大的政治资本;而一个在运城的大地上被老百姓敬佩和颂扬的领导干部,那就要说是一个传奇了。运城历史为河东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文明传承悠久。没有创造业绩,没有文化功底的领导干部在这里呆不住,要想得到认可,那要你做出成就来,如果你想得到老百姓的口碑,那可就付出的多了!(未完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