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也谈基督城地震

火烧 2010-09-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围绕基督城地震展开,重点讲述新西兰地震频发但伤亡少的原因,强调政府在地震预防设施建设和防震知识教育方面的重视,体现其科学应对地震的能力。

也谈基督城地震

                     ——兼答亲友们慰问和疑问

                            贺俊文

       新西兰基督城(CHRISTCHERCH)4日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先后有美国、北京、西安、延安、杨凌、渭南等地几十位亲友来信慰问。其中北京南云瑞老友来信说:“新西兰大地震,没有一例伤亡,实在是奇迹。看来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家资产阶级还是有一套的。”

       读过朋友们的来信,我却感到,遇到大地震伤亡很少,对于新西兰人来说,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采写《新西兰游记》的过程中,亲自体会,亲自感受到,新西兰地震很多,对地震早有准备,就是大震,也不会有很大的伤亡。主要因为新西兰政府平时非常重视预防地震设施建设和对群众进行防震知识教育。

       首先,我说说新西兰地震发生的情况。在奥克兰,有许多过去发生过死火山的遗迹。像伊甸山、一树山、MT REDEN等火山遗迹有七八十处之多。罗托罗瓦,更能看到随时都在喷射的活火山。你走近那里,就会感到一股强烈硫磺气味,那池子里冒出“咕嘟”“咕嘟”的水泡。旁边写着,水的温度都在100度以上,摸不得。那里还有活火山喷泉。喷射时,最高长达30米,形成是一处游人必看的风景。我在“唐格里罗国家山岳公园游记”一文里写道:此山自古以来是毛利人尊崇的圣地,又有火山活动造成的珍贵自然景观。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珍贵遗产名录之一。我记得,当年采访时,那火山造成的一半山坡,全被火山灰覆盖。人们想上到山顶,必须步行爬坡。我那次游览回来后,新西兰报纸上报道:唐格里奥火山又爆发了一次。

       由于新西兰火山多而频繁,所以历届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房屋建筑的防震效应。我游览过新西兰国会大厦地下室。导游介绍说,地下室中1995年经过翻修。翻修时在地下室安装了基地防震立柱。地震时左右摇摆而不倒塌.像各不倒翁,立柱能承受7.5级地震。

我从新西兰报纸上看到,新西兰最高的建筑——天空塔(328米)就是遇到八级地震,只能摇动,也不会倒塌。

       我们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里,亲自到地震体验室,自己打开开关,立时天摇地动,响声连天。想站,站不稳;想动,身子不由自己,只好双手紧紧握住栏杆,不敢挪动一步!霎时,地震过去,一切恢复正常。这就是我们经受4.3级地震的实际环境,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亲身体验。

       新西兰国家,就是这样教育大人和孩子们,从小树立防震意识。不光国家博物馆有这种设备,其它地方也有这类防震教育设备。

       前些年,新西兰政府还免费发放防震救护用品。2008年,新西兰政府给每户邮寄一张领取救护物质通知单,凭通知单到指定地点去领。我就在纽林的一家商店领到过一大包救护物品,里边有红药水、小剪刀、创可贴、药棉、纱布等等。

       新西兰地广人稀,绿地遍野。人口稀少,也是地震损失很少的原因之一。.基督城面积为 45,240 公顷, 人口约为 331, 400 人,。每平方公里平均不到9人。这也是伤亡少的原因之一。

前一时期,我从新华网上看到,新西兰最大的瀑布——萨瑟兰瀑布,最近才被发现,并被称为世界十大瀑布之八。

 萨瑟兰瀑布由三级壮观的瀑布组成,总落差为1904英尺(580米),是新西兰最大的瀑布。三级瀑布从山体上的两大峭壁倾泻而下。它是以发现者唐纳德·萨瑟兰的名字命名的。萨瑟兰在寻找去瓦卡提普湖的新路径时发现了这一瀑布。(见:萨瑟兰瀑布(世界十大瀑布之八)2010年6月3日星期四新华网)

    瀑布应该是自古就有,要是在别的地方,早已成为旅游胜地。世界第八大瀑布最近才被发现,不能不说是新西兰地广人稀的结果。

又如我家,前后院子平均面积大约380平方米,房屋面积不到100平方米,是个平房,只我们两口居住。就是地震七级,房屋倒塌,也不会死亡。不光我家这样,我家周围都是这样;除了自家绿地之外,周围还有许多公共绿地。人烟稀少,也是新西兰地震死伤少的原因之一。

写到这里,想到一位电视记者,专门来到新西兰报道基督城(CHRISTCHURCH)地震。他却把基督城说成是“可賴斯特徹奇。”我问周围许多朋友,你可知道地震发生的地方“克莱斯特彻奇”在哪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后来,看了新西兰当地报刊的报道才知道,原来是基督城。对于大城市的名称,我觉得应该统一,以当地人们的习惯称呼为准,不宜随意乱翻译。比如,北京只能是北京,不能翻译成北平;西安不能翻译成西京,更不能翻译成丰京和镐京。历史时期不同,叫法就不一样。应该以如今当地普遍的叫法为准。

从昨天(2010-9-11)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新西兰版)看到:“地理是以历史和时代以地理形态表现的个性符号和文化名片,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地理,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作为依托,具有历史想象、民间的感情和民俗化的表征。不宜轻而易举的将地名改变。

当然,我知道,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走遍全球”叢書《新西蘭》。就把基督城翻譯成:“可賴斯特徹奇”。基督城的名称,是因为当年前往南岛参加建设教堂的人士多是英国教会出身,因此把那个城市取名为基督城。我从“可赖斯特撤奇”的中文里边左看右看,思前想后,怎么也看不出基督教、基督徒的意思。

通观全书,“走遍全球丛书”《新西兰》全书,我感觉到,该书的作者们根本没有来过新西兰。对新西兰的情况不熟悉,这样,才把基督城翻译成“可赖斯特撤奇”。窃以为,“基督城”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改变翻译成“可赖斯特撤奇”,不只是英语水平低的人听不懂,而是丢掉了“基督城”固有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了。

顺便说说,该书不光把基督城翻译成没有基督的意思,还把新西兰著名的风景区“米佛峡湾”(Miford Soud)翻译成“米尔福德桑德”。一点儿读不出“峡湾”的意思。该书将南岛著名的皇后(Queenstown)镇翻译成“昆斯敦”。既没有皇后的意思,也没有镇的意思。因此,我把他们称为“胡译”。可就是胡译的东西,却被中国旅游出版社当作精品,大量出版发行。

顺便说说,根据我手头的资料,新西兰大城市的排序是:最大的是奥克兰市,第二是惠灵顿市,第三是基督城。

我爱新西兰,我也爱《新西兰纪游》。因为它能回答许多在新西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刊登于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