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风流耀千古,伟魄铸诗魂

火烧 2011-11-2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9
文章深入解析毛泽东诗词所展现的雄伟气魄与历史地位,强调其作为革命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突出其诗词的真挚情感与独特魅力,展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给毛泽东写传记的美国作家特里尔说,作为既是军事家又是诗人的毛泽东,"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确实,毛泽东实在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尽管主要地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而名世,但他的诗人气质又是那般浓郁!他曾指着自己的鼻子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骄傲地说:"谁说我们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儿就有一个!"

没错!毛泽东诗词享誉世界,流芳后世,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从毛诗问世以来,国内国外即有无数诗人学者和一般读者对其作了无数的解说和分析.我无意标新立异,这里只想谈谈我读毛诗的几点感受.

一.毛诗是毛泽东灵魂的形象外现

相信所有读过毛诗的人,第一感受就是:毛泽东的气魄太雄伟了!其眼界之开阔,心胸之宽广,真正是前无古人!后世亦必将罕有来者!你看:"逶迤"的"五岭",不过是翻"腾"的"细浪","磅礴"的"乌蒙",不过是"滚"动着的"泥丸';地球,不过一"小小寰球";"宇宙",也不过是一"梯米"而已!诸如此类的句子,在毛泽东诗词中俯拾即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等等等,真是不胜枚举!还有一阕或整首都是的,如:<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读这些词句,你的心也不由得随着作者的笔而昂扬振奋,变得阔大起来.

古今中外,气魄雄伟.心胸阔大的诗人不是没有,但,或者只是一两篇如此,如宋王令的<暑旱苦热>,但只是偶现之昙花,不能形成为其主要创作特色;或虽壮语惊人,但只有一个空架子,一读也就过了,再无回味,如"文革"中的许多"样板诗".

毛泽东却不然!读他的诗词,你没有一点"假.大.空"的感觉,所有的感觉都是那么"真".那么"实",让人信服!其所以如此,全在其诗词只不过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是自然流露.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个大党.大国的领袖,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大风大浪,他的诗词,其实就是他的经历的形象化概括.正如张志民在一篇文章中所说:"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泽东同志,他的诗词从整体来说,都是他革命生涯的写照,他的诗都源于活生生的斗争实际,出于真实的生活感受,从没有任何消遣之作,因此也从没有任何牵强附会的苍白之笔.艰苦卓绝而丰富多彩的现实斗争,已是诗人取材的巨大场地,不必去作什么苦思冥想,信手撷取一片天角,一缕云絮,已足够展示一派世界,容诗人抒发感情的激流,抒发博大的胸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些一般诗人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的伟大事件,他的诗词才具有了别人所无法具备的气魄.眼界与心胸!又由于他目光远大,是世界上罕见的"政治预言家",所以,他的诗词才能摄千里万里于一瞬,观千年万年于一瞥.对这一"巨人中的巨人",到目前为止,除了他的诗词,还没有一部更好的文学作品加以恰当的描绘.他的文章也与他的诗词一样,气魄雄伟.心胸阔大,且都自然真实,没有一丝一毫"空.假"之嫌.足见实乃其人如此,其气质如此,非可以学而至也.这些诗词中洋溢着的崇高美,往往令人产生一种钦敬.感叹.振奋的感情,这是读别的诗词所很难体会到的.单就这一点而论,毛泽东诗词已有足够的理由获得诗人的喜爱,并将与日月同辉!

二.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旧瓶装新酒"

'.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革命的主将们是主张彻底推翻中华古典文学的,最著名的就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其中,他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其余,如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旗帜鲜明地站到了陈独秀一边,讨伐中国古典文学,当然,也包括中国古典诗词.胡.刘等更以自己的新诗创作开了中国新诗的先河,从此,新诗逐渐成了中国诗坛的霸主,创作旧诗词,简直被目为遗老遗少的事.

毛泽东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是非常佩服的,他的一生,也是深收他们影响.但他的个性,又是极其鲜明的,他从来不愿把自己的脑袋放在别人的脖子上.在诗词创作上亦是如此,一如他后来在许多事情上一样.

毛泽东的阅读面是极其广泛的,外国哲学家.史学家.作家.诗人的作品,他都广泛阅读,对外国诗,他是一点都不陌生的.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更感兴趣,了解得也更深更透.他选择用诗词表情达意,描绘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伟大事件时,他首先向到的,仍然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词.

他在世时,总共发表了37首诗词;去世后,后人又在他的手稿中发现了十几首,所以,到现在,被确认为是他创作的诗词,总共是五十几首。1990年,臧克家主编了一本《毛泽东诗词鉴赏》,共收了五十首。其中,诗17首,词33首。诗以七律最多,12首;其次是七绝,2首;余,七古、六言、杂言各一首。词又以小令为多,共23首;长调只《念奴娇》3首,《沁园春》2首,《水调歌头》2首,《满江红》1首,共10首。

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一封信中曾说:“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他自己也明言,长短句是他的强项。

这,好像是个悖论:毛泽东,这个中国二十世纪最激进的革命家,在表现自己的革命生涯时,竟是如此的“守旧”!

但,尽管“瓶”全是“旧瓶”,里面的“酒”,却全是“新酒”!“虽然它穿的是古典诗词的外衣,但在古典诗词的烟海中,你却找不出这样崭新的诗词!”其原因就在于,这其中渗透着的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美学观,表现的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生活。毛泽东以传统的形式描绘了全新内容,表达了全新的境界,给旧形式注入了新生命。他善于非常巧妙地将新的事物含寓于旧的诗体之中,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关于这个问题,冰心老人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我一向认为毛主席诗词,不象我们祖国古往今来的诗人、词人那样,是‘做’的。‘填’的。毛主席的诗词是他在革命斗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时随地的思想感情,采用古典形式的自然倾吐,它们像爆发的火山一样,红光冲天;像奔流的巨瀑一样,浪花飞溅!他对于古典诗词有很深的爱好和修养,出口成调,大气磅礴,豪迈精深。”

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毛泽东确有兴衰继绝之功!当然,继承传统是重要的,然而,艺术创新却是更重要的!兼收并蓄继往古,推陈出新开未来。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上的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就像在中国革命史上他多次挽狂澜于既倒一样,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史上,他也是挽狂澜于既倒!

三、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是多方面的,下面从用典等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但毛泽东向来是袭古而不泥古,即使是用旧典,他往往也赋予它以新意,也就是说,在他的诗词中,“继承”总是与“创新”相伴相随的。

首先,毛诗大量用典。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鲲鹏击浪”、“要将宇宙看梯米”、“我返自崖君去矣”用《庄子》中的典故;“名世于今五百年”用〈〈孟子〉〉语句;“诸公碌碌皆余子”用弥衡典故;“域外鸡虫事可哀”用老杜〈〈缚鸡行〉〉诗意。。。我统计了一下,在这50首诗词中,用典即有48处之多!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相对比较集中的,一是〈〈庄子〉〉,一是李贺的诗。

这几十处用典,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一、基本用原典之意,如“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中的“长缨”,用终军典,亦用其意。“崇明对马衣带水”,用隋文帝语,意亦相近。但这种用法很少。

二、反用原典之意。如“宜将剩勇追穷寇”,反用“穷寇莫追”。“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反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种用法也不多。

三、赋予原典以全新的意义。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这叫“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梯米”之典,在庄子原文中,是说一切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只能听其自然,无须加以辨析,但毛诗用它表达的却是敢于担当天下大事的意思,其实,不过是仅借其名而已。再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原话是对时间不以人的意志而不断流逝的一种感叹,一种无奈的叹息,但在毛诗里却成了鞭策人们及时努力的警句,与他后来写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思相近。

对古人诗句的化用或借用.如:<<贺新郎>>(挥手自兹去)首句"挥手自兹去",直接用李白<<送友人>>诗句.<<菩萨蛮>>"雨后复斜阳"化用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句.<<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化用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等等.这些地方,亦有用原文亦用原意的,如上述一.二两例,但更多的还是赋予原文以新意,如上引化用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在李贺原文中,他是说自己一朝得志,便名满天下,但毛泽东却将它化为''一唱雄鸡天下白'',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史实,完全脱开了个人名利的圈子,境界有天壤之别!这,真正是''点铁成金''的飞跃性的点化!

总之,毛泽东是既继承又创新,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

其次,''赋.比.兴''这三种传统创作方法的运用.

在1965 年7月21日给陈毅的一封信中,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毛泽东自己在诗词中就大量使用了这几种传统的创作方法.下面就这三种创作方法各举一些例证,约略谈一点.先说''赋''.

用朱熹的话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用''赋''的主要是现实主义的诗篇,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写的是秋收起义,几乎通篇''直言其事''.再如<<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写的是黄洋界保卫战,也是通篇用''赋''.再如<<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上阕写蒋桂战争,下阕写红军开展土地革命,一虚一实,也全都是''直言其事''.不再举例了.

再说''比''.

说到''比''字,我脑里立即跳出<<长征>>.这首诗中的几个''比''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比作''细浪'',''乌蒙''比作''泥丸'',这是什么形象?!真正的顶天立地!再如''要将宇宙看梯米'',将''宇宙''比作''梯米'',这世界恐怕也只有毛泽东一人了!再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既是用典亦是作''比''.其他著名的''比''还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最后,谈谈''兴''.

''兴者,先言彼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中用得非常多,民歌中也很常见,著名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毛泽东诗词中,相对于''赋''与''比''来说,''兴''用得并不多,只有几首诗词用了''兴'',还是与诗意相关的,因为毛诗中基本没有闲笔.如''风雨送春归'',以''风雨''起兴.

再次,''风,骚''传统的继承.

简言之,''风'',可理解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骚''则指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关于这个问题,郭沫若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篇文章中有一段精辟的议论:''最显明的例证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了.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发展了,他是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者,但我也敢于说,毛泽东同志同时又是一位最伟大的一位浪漫主义者......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典型的结合.''现实主义的诗篇,主要是描写战争系列的,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等.浪漫主义的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但这种分类还是不太恰当,因为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往往都是以一种创作方法为主导而辅以另一种创作方法.如战争系列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毫无疑问,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其中又渗透了浓浓的浪漫主义:''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再如:<<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是''游仙词'',属于浪漫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其内容又是写革命烈士的,是现实主义的,正如郭沫若所说:''这里使用着浪漫主义的极夸大的手法把现实主义的主题衬托得非常自然生动,深刻动人.这真可以说是古今的绝唱.''还有不少是水乳交融的,你很难说是以哪一种创作方法为主,如<<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长征>>等.

尽管文学史把作家分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简单化之嫌,但不可否认,在文学史上,不管中国还是世界,像毛泽东这样将两者完美地融于一身,并同样完美地表现于其诗词中,确实罕见!这,既可看作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更可看作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毛泽东用传统的创作方法,却创造出全新的诗篇!

第三,从创作风格看,毛泽东也明显地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者,尤其是诗中三李,词中苏辛.纪鹏在<<激情的颂歌与战歌>>中道:''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古典诗词有高深的造诣,又熟谙我国历代优秀民歌.还特别喜欢'三李'__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并从中吸取精华,重新熔铸,创作了反映革命历史和当代重大题材的旧体诗词.''刘征在<<大气磅礴的战歌>>中写道:''毛泽东同志的词在全新的生活和思想的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风加以发展变化向前推进了.''''毛泽东同志的词不仅不等同于以往任何词派,也不同于文人笔下的作品,是迄今为止词坛上独一无二的.''李元洛在赏析<<七律.答友人>>时说:''毛泽东诗词包括这首七律,其艺术的总体风貌是继承宋代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风格而有创造性的发展.''臧克家在<<毛泽东与诗>>中写道:''毛泽东同志在古代诗人中比较喜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这是众人皆知的.我看,他的创作也多少受到这几位诗人的影响.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同志诗词创作的基调是革命浪漫主义的.细味<<毛主席诗词>>,就会觉得他立足于现实,但着重于革命理想.有些作品用的是现实主义方法,如开卷头几篇(<<井冈山>>.<<蒋桂战争>>.<<元旦>>等);革命浪漫主义气味浓重的作品就更多了,特别惹人注目的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悼念烈士的表现手法,古往今来是绝少的,堪称创格.每次读这首词,我总是想到李太白与李贺的诗格与诗风.读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力避平庸,注重展开想像,使作品幽深而又新颖,这可能是受到李贺.李商隐的影响.在他的某些词作中,又可以感到一点辛稼轩的味道.''

总之,在风格上,毛泽东既继承传统,融铸多家;又推陈出新,自成一家,站在巨人的肩上,成了更高的巨人!

 四.再简单谈谈毛诗的语言艺术

毛诗的语言艺术不仅表现在对古典诗词传统的继承上,也表现在现代口语的运用,即创新上.

其一,毛诗的语言是精练的,诗化的,是对祖国古典诗词的直接继承.它既有大量古典式的诗句,也有不少化用古人诗句的地方,有的,干脆就是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前面已举过一些例子,再举一些,''枯木朽株齐努力''中的''枯木朽株'',化用司马相如<<谏猎疏>>中的''枯木朽株尽为害矣''.''雨后复斜阳''化用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战罢玉龙三百万''.

其二,毛诗运用了不少当代口语.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等等.口语入诗入词,并且政治思想性越强的地方,越善用口语以表现时代精神和革命思想内容,这是毛诗特点之一.毛泽东在运用当代口语于古典诗词形式之中确实达到了自然贴切,炉火纯青的地步.

总之,在语言运用上,毛诗既具有古典诗词的典雅,同时又有现代汉语自然流畅,新鲜活泼的风格,不仅独树一帜,而且成就卓然,足以垂范万世!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种格外独特的.崇高的文学景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大党.大国的领袖,他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密不可分.他的革命活动,包括战争经历,以至他的革命襟怀.心智.革命思想和战略家的目光和远见,他的全部人格力量,在他的诗词中所散发的文学异彩,实在格外罕见.他的这些诗词,既具有自传性质,亦具有诗史性质.

毛泽东,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巨人中的巨人!作为他伟大灵魂的外现的诗词,也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诗魂伟魄铸,风流万古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