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日本右翼师爷替菅直人撇清谣言

火烧 2010-06-11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日本右翼师爷澄清菅直人谣言,指出全共斗不等于红卫兵,分析日本右派文化与网络右派的言论差异,强调政治背景与历史背景的区分。

日本右翼师爷替菅直人撇清谣言

 

现在日本的“文化右派”在大张旗鼓地散布危言,说菅直人内阁的左翼激进色彩将把日本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日本的右派大体上分做两类:文化右派和网络右派。文化右派主要是些中老年人构成,他们掌握报纸、电视等舆论工具,知识层次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产经新闻》是最著名的右派报业,而《樱花频道》(“チャネル桜”)则是最重要的极右翼屏幕阵地、并被日右们称做“唯一的爱国放送”。
 
“网络右派”,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网络媒体的日本右派,喜欢以信口开河而又似是而非的方式去抹黑政治人物,相当于中文里所说的“五毛”、“袁腾飞”。现在,网络右派在Youtube拼命刷帖,在BBS上大晒〈菅直人的正体〉,扬言要剥开其“极左派全共斗”画皮,诬称“菅总理、仙石由人大臣……全都是极左派全共斗的头头!”

在中文网上也有人惊呼“菅直人这个日本老红卫兵终于当上日本首相了”,甚至有说菅是“赤军”的。于是,在中国读者眼里,菅直人摇身一变成了红卫兵。这实际上反映了网络文化不负责任的特点。我们在前帖〈菅直人算哪门子的红卫兵〉已经阐明,“全共斗”不等于 “红卫兵”。

现在的问题是,菅直人到底是不是“全共斗”?

全共斗是“全学共同斗争会议”的简称。日本把1968-1969年这个期间发生的学生运动统称为“全共斗运动”。这场运动有日本主要高等院校168所的学生和教职员参加,以要求大学的民主改革和学生自治为主要诉求。从全共斗成立于1968年5月27日可以看出,它显然是1968年法国五月革命和更早时候爆发的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产物。这场运动结束的标志,是1969年9月5日全国78所大学结成新左翼八派联盟。“一朝燎原,一夕火灭”(宮崎学《突破者》,南風社,1996 ,原话是“一気に発火した全共闘運動はまたたく間に鎮火した”)。究其“火灭”的原因:

一、校园中存在呼吁校园秩序正常化的学生灭火势力,

二、佐藤政府公布了不惜停办高等院校的“大学运营临时措置法”,

三、政府出动武装机动队进驻学校,

四、学生面临毕业分配。

“全共斗运动”由于存在校园武斗和街头暴力,便被涂上了激进左翼的色彩。1970年后,一部分更激进的学生转入了地下政治斗争,发展到日本赤军阶段。这个阶段以1971年毛泽东先后接见田中角荣和尼克松为标志,而告结束。

现在,文化右派担心网络右派的信口开河会坏大事,便由重镇大佬出来澄清这个颇受关注的问题。8日晚,三轮和雄 〖1〗 在他主持的《樱花频道》中,以过来人和右翼师爷的身份作出辟谣,他说:

  【菅直人到底是个什么人?我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了,他那时

   是东京工业大学的学生。怎么回事呢?当时正处在“全共斗运动”最

   激烈的时期,和这个运动相对抗的是日本共产党支持的民主青年同盟,

   也就是说挺共与反共 〖2〗 的左、右翼同志之间的斗争,在各个大学

   上演。对此也就不存在第三极和第三条道路。但还是有那么一群学生,

   他们是反对动乱的,为了校园秩序的正常化为奔走灭火,各大学都有

   灭火队。比如在东京大学,现在成了自民党大人物的町村信孝 〖3〗,

   还有后来成为民主党议员的佐藤谦一郎〖4〗,知道这些人吧,他们

   当时就是东大的灭火队长。各地学校都有。在东工大,谁在领导这个

   呢?就是菅直人。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证明,大学时代的菅直人根本不

   是什么过激派,千叶景子〖5〗也与他同时代。当时的所谓左翼造反,

   到底算不算造反我也说不清楚,总之菅直人绝不是什么过激派,这

   一点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证言。】

“全共斗时期”的菅直人既不是“全共斗”(造反派)也不是“民联”(保守派),而是“灭火派”。灭火派在当时偏右倾色彩,把他硬往“全共斗”或“红卫兵”上扯,是贻笑大方,后者则反映了中国人在文革认识上的盲点。至于菅直人后来为何成为左翼的代表人物,三轮和雄认为这是1976年他加入了社民连以后才慢慢演变过去的事情

录音:三轮和雄〈暴风雨前夜?菅内阁出发〉

注:

〖1〗三轮和雄(1948年-),比菅直人小一岁。日本右翼社会运动家。日本世论会会长、正论会代表,日本会议百人委员。“全共斗”时代为中央大学学生,参加了校园秩序正常化的活动。

〖2〗当时的日共被认为已经“变修”。日共认为大学民主改革要由”民主的官僚和民主的教职员“来主导,全共斗则认为应由学生来主导。

〖3〗町村信孝(1944年-),自民党内町村派的长老,清和政策研究会会长,众议院议员。历任文部大臣、外务大臣、内阁官房长官。“全共斗”时代为东京大学学生,领导了东大的大学自治运动。

〖4〗佐藤谦一郎(1947年-),原参众两院议员。“全共斗”时期与町村信孝共组大学改革执委会。2005年落选议员后,到一家自然食宅配公司做送货员,据说是为了实践年轻时的“城乡结合”的理想。

〖5〗千叶景子(1948年—),在菅直人新内阁中出任法务大臣。民主党总务委员长、参议院议员。“全共斗”时代为中央大学学生,据称是属于左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学生活动家(求证)。

附文:

菅直人算哪门子的红卫兵?

菅直人当上了首相,日本的极右翼一齐出来跳脚。石原慎太郎5日在都内的会议上称菅内阁“是极左内阁”,臭名昭著的极右翼评论家宫崎正弘骂菅是“以极左面目出现的市民运动家,左翼幼稚病患者”,和李登辉打得火热的前议员西村眞悟则骂他是“小泽一郎的傀儡”、靠“诈术”上台。

“左翼”这个词出现在明治维新之后,它不是一个坏词儿,提到的时候人们多半联想到革新的、时尚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群像。“右翼”一词特别“极右翼”就惨了,在提到的时候人们多半联想到的是守旧派、皇道派、不合时宜、顽固坚持“日本天下第一”的脑残(〈日本の右翼と左翼〉)。

极左翼也不受欢迎。由于“红卫兵”一词在中国已经被彻底抹黑,传到日本时就被右翼当做“极左”代名词来方人。几个月前,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学得主益川敏英就怒指国会议员莲舫为“红卫兵”。莲舫(日籍华裔)是民主党女议员,她在国会审议超级计算机经费预算的过程中,提问犀利了些,咄咄逼人,就被益川指做了“红卫兵”。日本右翼在攻击中国的时候也把李肇星、王毅等统统骂做红卫兵。近日菅新首相的消息传出,网上一些中国人也给他戴“红帽帽”。王小东称他的大“先辈”菅直人是“日本老红卫兵”,还是个“头头”。前面说过“红卫兵”形象已彻底地被抹黑了,自然“日本老红卫兵”也好不到哪里去,多半就联想到了日本的赤军和“恐怖分子”。卖糕的!原来新当选的首相曾经是一个“恐怖分子”啊!

日文语境里当然是不存在“日本老红卫兵”这一说的,当年闹事的时候,学生也不称自己是“红卫兵”,因为不需要保卫什么而是要破旧立新。当时日本共产党代表“赤色”,而当时的思潮就有针对共产党(代代木)的失望,对国家权力(黑色)的愤怒,和对战后民主主義(白色)的绝望;主导这一运动的“全共斗”实质上是一个无党派的(non-sector)、无政府的(anarchism)的松散的学生联合,这倒和中国的“红三司”即造反派红卫兵相似。前面提到极右派评论家宫崎正弘也只是把菅直人定位于“市民运动家”,和所谓的“日本老红卫兵”根本就是两码事。

“老红卫兵”这个类似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保皇党形象,在中文语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中国的文革时期中特定的一群人,这群人结社的目的是“保爹保妈”即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难怪中国的文革研究太菜,竟然把文革中“造反”的学生团体笼而统之冠以“红卫兵”打包了事,以至在大众眼里,红卫兵就是铁板一块,殊不知这当中“老红卫兵”与“造反派红卫兵”是两个根本对立的群体,其造反的对象、宗旨和作为南辕北辙,所对应的历史阶段也大相径庭。我是读刘国凯先生的大作〈论人民文革——为文革四十周年而作〉才明白里面的玄机的。不把“老红卫兵”和“造反派红卫兵”按历史真相区割开来,文革的事情就永远说不清,其结果是历史越描越黑,文人们越来越甘做犬儒。在文人笔下最最惨重的文革伤痕(“破四旧”、“打砸抢”、打老师等)究竟是何人所为呢?刘国凯提供了他的版本:

  “施虐者主要是由XX高干子弟所组成的贵族红卫兵(即所谓老红卫兵)。”

   至于“造反派红卫兵”,当时还没出娘胎,“来不及到场,没有‘作案’

   时间”。

从时间序列来论,说法是可信的。文中举了陈寅格、老舍、储安平的例子,痛斥

  “许多文人学士的笔下——回忆录或小说——这一切都移花接木到造反派

     身上。这类文字也是泛滥到可以信手捡来的地步。”这实际导致了“当今

   知识分子阶层就其整体而言对底层民众的苦难和反抗基本采取袖手傍观

   的态度。”

杨小凯教授在〈再谈‘文革’〉一文中也如是说:

  “刘邓一旦发觉毛泽东公然支持被他们打成非法组织的红卫兵 [铃注:指

    毛在7月底给清华附中红卫兵发信,赞扬他们的造反精神。这些红卫兵从构成

    和后来的作为看,其实属于“老红卫兵”], 于是马上又接过这张牌,支持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口号,企图煽动这种正统观念,

    把矛头转向四类分子。”

毛泽东弄清状况后,转而

 “利用市民、造反派对‘老红卫兵’的不满,提出反迫害,支持出身不

    好的造反派,批判血统论等口号,于是造反派和保守派的分野出现了。”

这种分野的出现显然是高层斗争在底层的反映,杨小凯呼吁“不能把帐算在造反派身上。”因为文革中的暴行主要是“老红卫兵”所为,而“造反派红卫兵”往往站出来制止他们(造反派红卫兵也有次要的暴行)。从《1967年7月摧毁反革命组织“联动”展览会内容》(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真实的文革〉(黎阳)、〈红贵族“联动”覆灭记〉(永远战士)这些翔实的资料中披露的大量史实来看,刘、杨的说法靠谱。联动就是老红卫兵;红代会等是造反派红卫兵,基本由工农子弟和出身不好的学生所组成,而“下令禁止联动(高干子女红卫兵)杀人暴行的还是陈伯达和中央文革。”(杨小凯)。

这意味着,中文语境中的“老红卫兵”等同于施暴者、杀人犯。

再看发生在1967-1969年的日本“校园纷乱”,参加学生确实高喊“造反有理”(zouhan rouri)也烧过校园,他们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中国“老红卫兵”呢?

当然不是。

一、出身不对。前面说过,“老红卫兵”是“贵族”子弟,而日本参加国内运动的学生,绝大多数出身于草根阶层(当时大约有120万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仅占1/4),有名的如秋田明大(日本大学全共斗议长)、重信房子(赤军的“女皇”)、森恒夫、奥平刚士等等,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这些孩子发起校园运动的初衷,说来似有些滑稽 —— 要求校方减免学费,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二、文革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的那个筐。日本学生运动是在中国红卫兵运动的启蒙下发生的,这一点当无疑问。但要注意,这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首先,当时中日并无邦交,两国处在信息不通畅的状态,日本的舆论界很长时间都搞不清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马场公彦:〈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1966-1972) 〉)。其次,196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的市民运动风起云涌,连续不断,反安保条约、反强行征收土地、反公害扩大,这自然要扩展到校园里来。而当时的国际背景,据说“世界革命”即将到来,整个地球都处在了山雨欲来的亢奋之中:美国的人权运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震撼全美的反战运动,法国的“五月革命”(索邦大学划出推翻戴高乐的解放区),英国的学生运动提出大学改革……,所有这些,无不是催生日本学生运动的火种。

三、从思想、精神特征和成果看,也不尽等同。前面说过日本学生运动的初衷不过是减免学费,到后来才越发显示大义名分,要求革新大学教育,惩治校方的腐败,追求个性的解放和张扬,学生在斗争重成熟了。他们高喊“自主”、“自我批评”、“自然发生”、“大学解体”(当然还有“毛主席万岁”之类)的口号,以飞扬激越的青春热情甚至热血,大大推进了20世纪日本的民主进程,对形成市民社会和建设福利国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日本对其60年代末发生的学生运动,积极评价远多于负面评价(联合赤军除外)。菅直人不仅没有被当做在中国的“三种人”那样被拿掉,还能够青云直上,这也是一个原因。

王小东的文章太夸张,说“菅直人就是当时东京工业大学红卫兵的头子,非常激进,非常出名。”连加两个“非常”却没有提供一个证据。维基百科的 [菅直人] 条提到了这段经历:“1970年从东京工业大学理学部应用物理学科毕业。”“在籍期间,创设了政治团体‘现代问题研究会’,并作为‘全学改革推进会议’的领导人发挥作用。”并无负面之词。Finalvent在〈菅直人氏の海外評価はポピュリスト”(海外评价菅直人是大众主义者)〉一文中,称赞菅氏在东工大的经历是他后来专注于环境、社会保障和国际问题的原点,东工大的“现代问题研究会”至今尚存。有关菅氏在这个时期的作为,至少目前在网络上还找不出任何负面的评价。

菅氏是左翼不假,但绝非日本极右翼所攻讦的“极左”,而是属于民主社会党人的一路。随便扣帽子本不好什么好习惯,更何况毫无事实根据地给人带“老红卫兵”帽帽,就更是一种陋习。菅新首相的亲中是有名的。他坚决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反对台湾独立(但主张台湾问题国际化),主张日美关系和日中关系平起平坐。他的政治理念是打破官僚垄断体制,实现从官僚内阁制到议会内阁制的大转变。你可以看到他在国会上的表现,向执政的自民党提出质询前,他都是自己备案,预设好己方的策略来击败对方,从不假手于秘书和官僚。这表明了他革新体制的的决心。

日本民主党如能在7月份的大选中胜出,对中国来说,意味着在今后若干年内会相对地平安无事。若是祸害这个,岂不是在拿中国的国益当儿戏,和日本的脑残极右翼又有何区别?

铃兰台  2010年6月7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