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风华正茂

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青年

火烧 2008-01-07 00:00:00 风华正茂 1025
文章讲述新时代青年在理想、责任与社会关怀中的实践,展现他们对公正公平的坚持、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以及志愿服务的热忱,体现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

 

  《理想有情》杂志的[记事]栏目曾经采访过不少优秀的青年,他们各不相同,亦非名人。然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善良、对理想和生活意义的追寻、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正义精神,足以说明他们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存在本身,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精神是那样温暖人心,给予我们上进的力量。

  在本期讨论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我情不自禁或者说由衷地想起了他们……


2006年11月刊封面人物:胡博

  胡博—— 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在与社会和他人的相处中,却散发温暖人心的力量。每一个与他接触过或者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他淳朴善良,于世俗中不染尘埃的心灵所打动,都会因为他帮助别人,随时可以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尽心尽力的精神所震撼。

  他不会为了更轻易地通过架照考试而和其他学员一样给考官送礼,他不会为了在大学课程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而去背那些于真正掌握知识无益的所谓重点,在种种社会不良现象面前,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不平衡,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他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一些时间和努力,可以帮助别人解决一些问题或难题。而对于自己的事情,他总是先放下,另外再找时间去完成。

  他希望自己的行为能给周围的人带去一些好的影响,因为他觉得如果更多的人这么做了,那么这个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许会少一些。


2007年1月刊封面人物:刘伟

  刘伟—— 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一个乡镇的镇长,其人正如他自己的这句话所说:“不想去唱高调,要如何如何去为人民服务,但求能公平、公证地处理每一件事,尽职尽责的完成每一项工作。能否成为“公仆”让老百姓去评价吧,但求问心无愧。”

  在基层政府工作多年的他,对基层公务员系统以及社会的基本状况了然于心,也经历过各种现实的状况,然而依然能保持这样一份平和的心态,尽职尽责地工作,我想是值得许多正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学习的。



2007年2月刊封面人物:王德斌

  王德斌—— 一位真心实意想去农村的大学生,希望以志在富民为动力度过一生。因为对农村的真正深入认识和了解而开始关注三农问题的的他,始终以其饱满的热情和赤诚的感情,关注三农的进展和支农活动。如他自己所说:这样的生活是寂寞的,但精神世界则是丰富、多姿的。

  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农民还生活在让人忧心的生活中,以及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是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与生活的,也因为有这样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使我有了往返于农村的经历,有了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的活动,有了寻求志同道合者的行动,有了到大四还在做三农协会的追求,有了放弃唾手可得工作的坚定立场,有了没公车回学校还在武大、华科行进的记录,有了欢喜又失落的情感流露。在不停的关注中,我看到了城乡差距的悬殊,看到了社会的不和谐,看到了太多让我心痛的东西,值得欣慰的是自己在一天天的充实。认识到了农民的重要,坚定了我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的看法,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组织化,实现其组织化要外力尤其是大学生投石探路,从焕发对乡土热爱,发掘自信着手的一些想法。带着这些想法热衷于农村,向老师、农民等请教与交流,深深地感动了我吸引了我要回到农村去,也就成了一个怪物,在别人大都孔雀东南飞下,我迎来的是讥笑与白眼,不过这些都在自己的高傲与一句‘做自己想做的,做最好的自己’的解释下挺过来了,现在认识我的都已经习惯了华中农业大学有一个要当农民的学生。”

  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已经和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联系好,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和北京梁漱溟乡村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三期“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真正踏上为农村和心中理想而奋斗的里程。


  孟庆楠和莫凡——他们都在为农村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做出自己的努力,他们不仅仅关注着自己的生活,同时拥有与承担着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2007年4月刊封面人物:孟庆楠

  孟庆楠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高考结束,当我在观看了一个有关西部教育状况的影展后,我决定去西部帮助他们。在我离开甘肃前我曾许诺一定要给孩子们带去希望。上学期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我们成功地为孩子们募捐到11400元钱和大量衣物。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在关注临终的人们,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有人关注他们。我喜爱独自探险,以此来解决内心中一个个困惑和疑问。”

  其实在其“独行两万里并只身西部支教”之前,他已有过多次只身外出游历的经历,而他这么做的理由是为了解决自己内心不断产生的困惑。他曾因对近代以来湖南历史文化的兴趣独自考察了湖南全境;因对西部教育状况而前往甘肃支教;而去山西、去古北口,也都是在这种单纯的想解决自己内心困惑的冲动下作出的行动。

  他是一个人生意义的追寻者,在生命的征途中不断思索和前进着。在价值观物质化和不谈意义的今天,他的所作应该可以引起我们内心的思考和反省。


2007年5月刊封面人物:莫凡

  莫凡原本在深圳拥有着一份自由、轻松的工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山区学生的读书问题,从此“不务正业”起来,几乎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助学行动中去,更借助着互联网的力量,在网上发起旨在帮助贫困山区贫困孩子读书的“麦田计划”(www.mowo.cn),引起全国众多热心人士和民间慈善团体的支持。

  莫凡说,自己无意间做了一件小事,却被这么多人认可和支持。能够帮助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发现自己有价值,这些都是动力。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而这也不是一种施舍,因为也许从那些孩子身上我们学到了更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其实也是收获自己。


  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青年,这似乎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然而,在他们的面前,答案是那样的醒目和鲜活。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共同分享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优秀青年的思想和品质:人性的善良,对理想和生活意义的追寻,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正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脚踏实地地行动着,在这个布满尘埃的社会里,闪耀着一道道清澈而锋利的光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