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逝夜潭:《闯关东》和农民工
文章通过《闯关东》剧情,对比现代农民工生存状态,揭示历史与现实的相似性,探讨土地制度、矿难问题及社会组织化对农民命运的影响。
星逝夜潭:《闯关东》和农民工
40集的《闯关东》正在播放,主角是大名鼎鼎的李幼斌,《亮剑》的李云龙。李幼斌在《天粮》也大名鼎鼎。在《闯关东》是不是也大名鼎鼎,不知道,因为才播6集。不过,就这6集,就已经虎虎生威了。
李幼斌是一条血性汉子,其主演的剧本也慷慨激昂。一个演员的成功,和一个剧作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演员,使剧本更成功。而剧本不成功,演员一定不成功,再厉害的演员也不成功。试想,如果把汉奸写成民族英雄,那个演员有本事演?李云龙在《继父》就不怎么样,虽然照样的呲牙咧嘴。
一个演员和一个剧作要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合拍时代的脉搏。威武雄壮的时代催生威武雄壮的舞台,这是时代的必然;而萎靡不振的时代,也呼唤威武雄壮的舞台,这是人民的要求。胡编乱造、胡说八道,以及把所谓的“真实”的个别放大成时代的主流,再怎么慷慨激昂,都只能是小丑笑料。
《闯关东》剧情的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到“9。18”前。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时代背景。其内容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民族斗争,说到底还是阶级斗争。
《闯关东》的剧情刚刚展开,而已经播放的6集,也没有一集看完整,因此对《闯关东》没有太多要说的。
要说的是“闯关东”这三个字。
旧时代,什么样的人闯关东?是失地农民、饥荒农民,以及所谓的暴民、刁民、流民、难民、亡命之徒等等,这些所谓的暴民等等,说到底还是失地农民、饥荒农民、流浪农民,衣食无着、生存无望的农民。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生活煎迫、官府追杀的社会最低层。《闯关东》中李幼斌主演的朱开山,就是义和团失败后,在山东老家无法生存立足而闯关东的原义和团成员,是曾经杀过人、放过火、抢过东西,曾经对当时的现实最激烈反抗、抗争过的一个人物。
关东是什么地方?关东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关东是原始森林、荆野蛮荒;关东是大地母亲、生存希望。
这些闯关东的关内农民,闯到关东都干什么了呢?剧情里面是:开荒种地、赶马车、学生意、学唱戏、挖金子、围殴凌辱、沿街乞讨、病倒路边、插草卖身,等等。这些离开家乡,出外讨生路的贫苦农民,如丧家之犬,凭任风吹到那里,就漂泊到那里;凭任雨打到那里,就流落到那里。绝大部分人,永远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永远凭不可知的命运推碾冲轧;永远不知道路在何方。永远是路在脚下,脚下永远是路,永远没有目的地的漫漫长路。
闯关东的这些人们,使人依稀看到农民工的影子。当然,现在人们不闯关东了。人们闯广东,到广东、海南,打工种地,如今不赶马车了,改蹬三轮、骑摩的、开出租,还种蔬菜、种香蕉、养猪。闯北京,到北京扫地、盖房子。“妈妈把北京的马路越扫越宽;爸爸把北京的高楼越盖越高”。这些很快就要人高马大了的孩子,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户口不在北京。没有人问家在那里?家乡在那里?未来在那里?
即使取消户口,户口可以当饭吃吗?家在那里?家乡在那里?未来在那里?还是这些孩子及其大人必须问,必须回答的问题。父母的青春年华,铺在城市大道楼群;孩子的童年少年,踯躅在城市阴影工棚,将来在那里?归宿在那里?
而真正想到敲这个帖子的,是看到淘金沙的闯关东汉子;看到被压在淘金矿井里的闯关东汉子;以及野地林间,一根枯树枝就是一条鲜活的闯关东汉子性命的一片墓地,想到了被压在各地井下矿难的人们,这些人,有一些连一根枯树枝也没有。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所有被压在黑暗矿井里面的矿难性命,有多少是闯四方的农民工?说遭遇矿难的百分百都是农民工,是不是会误差太大?这误差是多少大?
矿难确实不可避免。但是矿难不可避免,和矿难频繁发生、任由发生、放纵发生,是根本性质的两码事。
其根本区别还在于,三十年前,矿难职工牺牲了,家属一辈子都是有抚恤金的,孩子是要养大到十八岁的,孩子的学费等国家是照管的。如今怎么样了?
而新中国的矿山、矿井、油田、建筑工地、工厂车间,以及所有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的亿万职工、社会主义建设者,绝大部分都是从农民中来。是新中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亿万农民从土地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商业、交通等等。但是,这些人不叫农民工。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说到知青。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许多人还是感情话题,不可否认其中有许多痛苦、眼泪、乃至鲜血和生命。这里简单说几句:一、十亿农民祖祖辈辈可以在农村,2000万城市知青为什么就不能去农村,为什么就把农村当作地狱?这2000万知青中,又有多少,也是刚刚从其父母这一辈才从农村到城市的?二、农村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此广阔的天地,交给2000万知青,一个千载不再的机遇,中国历史的又一个大转折,历史错过了。三、许多人在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成就时,都疏漏了北大荒农垦和新疆军垦开发,这些如今的北国粮仓、南疆棉仓,正是千千万万的新中国的年轻人,年轻的新中国军人、年轻的新中国的知识青年,“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用他们的火红的青春,闯关东、闯边关,开辟铸就的。今天的中国,把北国粮仓和南疆棉仓拿掉试试?其影响大约不亚于拿掉两弹一星。
如今,有当年知青旧地重访,看到南国夜色晨雾中整齐高大粗壮的中国为数不多的橡胶林时;看到中国东南丘陵漫延群山的黑压压的最大的人造森林时,不禁唏嘘不已。这大地上巨大的财富,是在他们艰难困苦的青春岁月播种抚育,而如今不属于他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堕入了另外的,不可自拔、无可挽回的艰难困苦之中。
曾听有人说,在欧洲,有人种树就像养猪,一棵大树伐倒,够一家人一年开销。而这树是爷爷,甚至爷爷的爷爷种下。欧洲平原,城市乡村,遍地森林。
农村生活、农村劳动是辛苦的。这种辛苦,不是口头上、纸面上说说写写的辛苦,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有痛有泪的辛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我们辛苦的劳动”。这个境界,是在井冈山头,雪山草地,望见天安门那样的境界。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长征精神源于长征境界、植根于长征境界。漫说长征精神,忘却长征境界。说了等于没有说。
三十年后,重新听到开发西部;重新听到大学生当村官。村官不是大学毕业就好当的,当年的共和国的元帅将星不是从课堂里面孵出来的。
“闯关东”的农民工和闯广东打工种地、闯北京扫地盖房、闯山西挖煤弄砖等等的农民工,可以有许多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无序、无组织的个人行为。
不过这种无序、无组织只是暂时的。《闯关东》刚刚开篇,朱开山就迫不及待地在搞组织起来。而井冈山的斗争和胜利,是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最高典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则是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新的尝试。
所谓“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其实就两个问题: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
搞清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就基本搞清中国的问题;搞乱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就搞乱中国的所有问题。
2008-1-4
40集的《闯关东》正在播放,主角是大名鼎鼎的李幼斌,《亮剑》的李云龙。李幼斌在《天粮》也大名鼎鼎。在《闯关东》是不是也大名鼎鼎,不知道,因为才播6集。不过,就这6集,就已经虎虎生威了。
李幼斌是一条血性汉子,其主演的剧本也慷慨激昂。一个演员的成功,和一个剧作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演员,使剧本更成功。而剧本不成功,演员一定不成功,再厉害的演员也不成功。试想,如果把汉奸写成民族英雄,那个演员有本事演?李云龙在《继父》就不怎么样,虽然照样的呲牙咧嘴。
一个演员和一个剧作要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合拍时代的脉搏。威武雄壮的时代催生威武雄壮的舞台,这是时代的必然;而萎靡不振的时代,也呼唤威武雄壮的舞台,这是人民的要求。胡编乱造、胡说八道,以及把所谓的“真实”的个别放大成时代的主流,再怎么慷慨激昂,都只能是小丑笑料。
《闯关东》剧情的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到“9。18”前。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时代背景。其内容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民族斗争,说到底还是阶级斗争。
《闯关东》的剧情刚刚展开,而已经播放的6集,也没有一集看完整,因此对《闯关东》没有太多要说的。
要说的是“闯关东”这三个字。
旧时代,什么样的人闯关东?是失地农民、饥荒农民,以及所谓的暴民、刁民、流民、难民、亡命之徒等等,这些所谓的暴民等等,说到底还是失地农民、饥荒农民、流浪农民,衣食无着、生存无望的农民。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生活煎迫、官府追杀的社会最低层。《闯关东》中李幼斌主演的朱开山,就是义和团失败后,在山东老家无法生存立足而闯关东的原义和团成员,是曾经杀过人、放过火、抢过东西,曾经对当时的现实最激烈反抗、抗争过的一个人物。
关东是什么地方?关东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关东是原始森林、荆野蛮荒;关东是大地母亲、生存希望。
这些闯关东的关内农民,闯到关东都干什么了呢?剧情里面是:开荒种地、赶马车、学生意、学唱戏、挖金子、围殴凌辱、沿街乞讨、病倒路边、插草卖身,等等。这些离开家乡,出外讨生路的贫苦农民,如丧家之犬,凭任风吹到那里,就漂泊到那里;凭任雨打到那里,就流落到那里。绝大部分人,永远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永远凭不可知的命运推碾冲轧;永远不知道路在何方。永远是路在脚下,脚下永远是路,永远没有目的地的漫漫长路。
闯关东的这些人们,使人依稀看到农民工的影子。当然,现在人们不闯关东了。人们闯广东,到广东、海南,打工种地,如今不赶马车了,改蹬三轮、骑摩的、开出租,还种蔬菜、种香蕉、养猪。闯北京,到北京扫地、盖房子。“妈妈把北京的马路越扫越宽;爸爸把北京的高楼越盖越高”。这些很快就要人高马大了的孩子,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户口不在北京。没有人问家在那里?家乡在那里?未来在那里?
即使取消户口,户口可以当饭吃吗?家在那里?家乡在那里?未来在那里?还是这些孩子及其大人必须问,必须回答的问题。父母的青春年华,铺在城市大道楼群;孩子的童年少年,踯躅在城市阴影工棚,将来在那里?归宿在那里?
而真正想到敲这个帖子的,是看到淘金沙的闯关东汉子;看到被压在淘金矿井里的闯关东汉子;以及野地林间,一根枯树枝就是一条鲜活的闯关东汉子性命的一片墓地,想到了被压在各地井下矿难的人们,这些人,有一些连一根枯树枝也没有。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所有被压在黑暗矿井里面的矿难性命,有多少是闯四方的农民工?说遭遇矿难的百分百都是农民工,是不是会误差太大?这误差是多少大?
矿难确实不可避免。但是矿难不可避免,和矿难频繁发生、任由发生、放纵发生,是根本性质的两码事。
其根本区别还在于,三十年前,矿难职工牺牲了,家属一辈子都是有抚恤金的,孩子是要养大到十八岁的,孩子的学费等国家是照管的。如今怎么样了?
而新中国的矿山、矿井、油田、建筑工地、工厂车间,以及所有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的亿万职工、社会主义建设者,绝大部分都是从农民中来。是新中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亿万农民从土地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商业、交通等等。但是,这些人不叫农民工。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说到知青。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许多人还是感情话题,不可否认其中有许多痛苦、眼泪、乃至鲜血和生命。这里简单说几句:一、十亿农民祖祖辈辈可以在农村,2000万城市知青为什么就不能去农村,为什么就把农村当作地狱?这2000万知青中,又有多少,也是刚刚从其父母这一辈才从农村到城市的?二、农村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此广阔的天地,交给2000万知青,一个千载不再的机遇,中国历史的又一个大转折,历史错过了。三、许多人在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成就时,都疏漏了北大荒农垦和新疆军垦开发,这些如今的北国粮仓、南疆棉仓,正是千千万万的新中国的年轻人,年轻的新中国军人、年轻的新中国的知识青年,“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用他们的火红的青春,闯关东、闯边关,开辟铸就的。今天的中国,把北国粮仓和南疆棉仓拿掉试试?其影响大约不亚于拿掉两弹一星。
如今,有当年知青旧地重访,看到南国夜色晨雾中整齐高大粗壮的中国为数不多的橡胶林时;看到中国东南丘陵漫延群山的黑压压的最大的人造森林时,不禁唏嘘不已。这大地上巨大的财富,是在他们艰难困苦的青春岁月播种抚育,而如今不属于他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堕入了另外的,不可自拔、无可挽回的艰难困苦之中。
曾听有人说,在欧洲,有人种树就像养猪,一棵大树伐倒,够一家人一年开销。而这树是爷爷,甚至爷爷的爷爷种下。欧洲平原,城市乡村,遍地森林。
农村生活、农村劳动是辛苦的。这种辛苦,不是口头上、纸面上说说写写的辛苦,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有痛有泪的辛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我们辛苦的劳动”。这个境界,是在井冈山头,雪山草地,望见天安门那样的境界。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长征精神源于长征境界、植根于长征境界。漫说长征精神,忘却长征境界。说了等于没有说。
三十年后,重新听到开发西部;重新听到大学生当村官。村官不是大学毕业就好当的,当年的共和国的元帅将星不是从课堂里面孵出来的。
“闯关东”的农民工和闯广东打工种地、闯北京扫地盖房、闯山西挖煤弄砖等等的农民工,可以有许多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无序、无组织的个人行为。
不过这种无序、无组织只是暂时的。《闯关东》刚刚开篇,朱开山就迫不及待地在搞组织起来。而井冈山的斗争和胜利,是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最高典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则是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新的尝试。
所谓“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其实就两个问题: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
搞清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就基本搞清中国的问题;搞乱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就搞乱中国的所有问题。
2008-1-4
很赞哦! (1032)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