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三则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中,似乎中国人是最讲究人情的了,父子相帮、兄弟相帮,亲戚相帮等等,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的,就是朋友之间也讲究相互帮衬,礼尚往来,有难相互扶助,甚至是金钱上的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现在一切都在变味,我要说的是指那些变相或的赤裸裸地行贿、送礼以达到个人目地的“往来”。
为此,现在的一切讲究人脉,看你的能量,孩子上班得去找熟人,关系厚的你就能进好的单位了,一世不愁吃穿;大学毕业想进事业单位,托人送礼;有的孩子或是亲戚犯了罪也要托人以求判的少两年;想升职,得去送礼,其实就是用钱去买官等等,呜呼!
现在,一切讲究人脉,能活动的、有关系的一切顺利,高官得做,要不就是进好单位,拿高工资、高福利。于是乎,中国人都在到处托人,有亲戚是部门一把手好就办了,可问题是,大部分是人托人,这就形成了中国人心累的原因之一。
挖空心思找关系,不找又不行,能不累?
看领导的脸色行事,而上级要是不以工作的好坏来提拔干部,关系铁的提,钱送得多的就“进步快”,干得实在的不一定能往上走,能不累?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大陆,办啥事都要送礼,他们把中国这种特有的现象称之为系统腐败。
有门子的(能找到门子的)一切柳暗花明,面包会有,房子也会有的;没有路子的,山穷水复已无路。心里不痛快呀!能不累?这种腐败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不公平就要造成人的心里不平衡,不平衡就会感到心累呀。
在我国现代的关系学的书籍中,常常是教你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上级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的),其主要的就是教你要学会欣赏上级的优点,并要恰倒好处地时常恭维自己的上司,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争权、不抢功、要做到大智若愚,说白了就是不要反对自己领导的意见。
我也常听人讲,不要让领导适应你,而你要千方百计地去适应领导,你说活着能不累?这是原因之二。
于是乎,领导爱锻炼,下属就起得早;领导爱钓鱼,就有人就愿意陪着去河边鱼塘;如果领导爱书法,那么,这个单位就会常常举办书法大赛;如果领导爱喝酒,这就苦了喝酒不行的下属了,你就不会有机会陪着领导去喝小酒,和领导的关系也就拉不近。总之,不少人唯领导的马首是瞻,我可以没有自己的爱好,但我千万不能没有和领导一样的喜好,这已是一部分人的座右铭,能不累?
普通的百姓你无论如何也有领导,你和上级搞不好关系,有下岗的指标,是你,有个体力活的岗位空着,是你;为此,心眼活动的人,总是把自己最体己的话送给领导,把自己的溢语留着——-在恰当的时候递过去,大家都知道,和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矛盾,你的日子会怎样?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小鞋穿就烧高香了,好处就别想了。
领导病了,全部门的人愿去的、不愿去的都要去看望,财力、时间自然也要搭进去,人缘差的、听到晚的,自然就落人一步,心里不痛快,闹心,感叹活得累,这是第三累。
还有一累就是:你和同事的关系千万要搞好,搞不好也不要翻脸,要维持面子上的和气,也就是基本的平衡。
你今天心情不畅,和同事吵了一架,这就要坏事,人家就记下了,一年或是几年都化不开,(虽然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也是够你累的呀。
没脾气不行,说你老实(这不是褒你,而是贬你)有脾气的也不行,最好就是即显得你是有魄力又显得你会来事儿,笑口常开,会拿着公家的东西为人的就吃得开,否者,你死心眼一个,人人离你远远的,不和你同事儿,你闹心不?压抑不?这是又一累。
一言蔽之,人们最大的心累就是人际关系,这人际关系涵盖了我们的方方面面,问题是人人都还愿意去“赴汤蹈火”,其关键是,没人脉办不成事。
在我们这个法制还不健全或是有法不依的初级阶段,人情的重要有时是大于法治的,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即长官意志在作祟。而在一部分人心中有事先去“托人”,而不是去找律师,托人能办事、有人好办事还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发挥着一定得作用。
去除腐败,健全法制已是我们这个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了,在法制及法规的朗朗乾坤下依法办事而不是“倚人”办事,百姓的心情才不会压抑,才不会感到心累。
读书须咀嚼
现代人对看书不感兴趣,大都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尤其对古文更提不起兴趣,只对歌词记忆尤甚,其实,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通向睿智的桥梁,读书的好处只要你慢慢地读下去,要不要做笔记因人而异,有的人从来不做笔记,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当我们写文章需要查资料时,你要知道在那本书上去找就行了,只要坚持下来,读书的个中滋味(好处)你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出来,你会变的睿智、聪慧、对事物的看法就不会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一是聪明地读书:知性、内敛、文静的女性就是让知识的雨露浸淫的结果;男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大智若愚,这完全依赖于读书累积的结果,有的人知道急流勇退,这是智者,像大功告成的范蠡,他看透了事态,就是看透了勾践,这全凭一个读书人的智慧,你可能要问,文仲不也是一个机智多谋的读书人吗,为啥他就不能激流而退?这就要我们在读书时不要死读书,读书时要思考,要把眼光放在与现实的结合点上,读书要咀嚼,要反复地咀嚼,其中的个中滋味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人读到了其中的哲理;有的人只会看到里面的热闹,文者看其理,读者看其意,淫者看其色,善者看其礼,哲人看其智,所以,我们读书时的咀嚼是相当重要的,有的人读书是为了颜如玉,有的人是为了黄金屋,这其中的文仲,恐怕就是为了黄金屋,两人一同辅佐越王勾践成就了帝王霸业,一个勇退去经商,又成就了一个儒商的传奇并和心爱的西施一同泛舟西湖,而文仲则死于勾践的刀下。
这就是读书的不同结果,其中的收获只有自己知道。
二是挤时间读书:可悲的是,总有人说现在哪有时间看书,是呀!大家都忙,忙啥哩?没钱的要忙,有钱的也在忙,都在为钱忙,就是不忙着去看书,没时间是托词,是借口,鲁迅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还是有的。
三是体会读书的妙用:我要说的是,读书是为了内心而不仅仅是为了肚皮,钱财何多?读书羞少也。
大家知道:仓颉造字鬼哭,周景造钱鬼笑,这是为什么?这其中的个味几人能参破?
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试问,天下的学问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故此,我们要常“习之”。
四是读书的韧劲: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收获总是有的,“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况)。这是教育我们要一心一意的钻研学问,埋头学问。抬脚相望,不如脚踏实地在晚间或是日间抽出时间读一点书,杂史也好,正史也好,文学也好,哲学也好,读多了你就会慢慢地变得聪慧起来,经过文化滋养的人是一个有底气的人。
五是读书要读古文:我们现在读文言文的人不多了,感到生涩难懂,不知所云。其实,万事开头难,古文的语法掌握了,再在身边备一本古代汉语字典,多读多查,日久生情,慢慢地感情就出来了(读古文的感情)。我们读不了文言文,怎么去了解我们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髓大部分就在我们的历史中,也可以说就在文言文里,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大家的文章要精读细读,其中深邃的哲理、睿智的光芒一直在我们幽深的历史中熠熠生辉。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你知道了其中的几个关键字就明白了其中意思了,大意是:孔子站在一条河畔,感叹道“失去的呀就像这流过去的水一样,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古文的精妙就在于其含蓄、凝练,富有哲理;再有,不了解历史就不了解其典故的出处,由于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文章浩如烟海,读不完,是的,只要我们选择地读,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唐宋八大家及唐诗三百首、宋词、淸词等,一点一点地读下来,其收获是不能用言表的。
只要你坚持了下来,潜移默化的浸淫,读书的个中滋味经过你正确的咀嚼、消化,你就会是一个富有之人,或是大富之人。
“仁爱”及其他
孔子诞生在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今山东省人,我国儒学的创始人,一部《论语》使他进入了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之列,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将孔子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我不只一次捧读过《论语》,每次阅读都会为其所显现出来伟大思想家的那思想的光芒所激动、所折服、所浮想联翩。
《论语》贯穿中心的思想就是“仁”,据有关资料统计:“仁”在其著作中就出现了109次,其基本含义就是人道主义的“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思想家的思想精华,其所提出的大爱思想就是在现在也是有其不朽的意义。我们所奉行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已贯穿在我国的整个历史中,被尊崇为“圣人”一点也不为过,就其语言精华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已广泛使用,没有了孔子的哲人睿语,我们的语言将逊色不少。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个人主义膨胀,拜金主义盛行,为此,在现在尤其是要讲究“仁”,就是爱人,爱护人,扶老携幼,互助为人,博爱应是现代人所遵循的理念。不少的官员贪污腐化、损公肥私,社会风气的萎靡,这哪里谈得上“仁”?纯粹是爱己、拜金。“苟正其身矣,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是一个人,如果总是拿着镜子照别人,或是口是心非,抑或是门里看不到门外亮,自己一意孤行,为所欲为,到头来何为表率?何谓领导?何谓公平?哪里去谈“仁爱”?孔子又教导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如何让别去做到哪?所以说,我们要以贤者的思想来教育自己,警示他人,
见恙者而不问,遇伤者而不救,见羸弱者而不扶,呜呼!侪辈之心岌岌危乎?
见贪者不谳罪,气佞者而不抗,对利己者以扶手,噫于乎!吾辈之德焉正矣?
试问,现在的不少人是不是对一切变得麻木,而缺少“仁”了呐?在现实面前我们过于悲观要不得,盲目乐观更是不可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面对现实,敢于承认我们在过去教育方面的缺失,一切向钱看是社会的大敌,一切以仁爱为本,才是社会所要树立的道德准则。
仁兴、德立、倡公平,和谐社会才能有望,否则,社会中人如果都心怀愤谩,丢失掉起码的社会公平,一切酷刑是扭转不过来的。
仁爱,放在现在就是:老有所养,少有其爱,女有所佑,壮有所劳,息有其屋。
说白了就是要进一步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把那些已有的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法规真正地落实下去,纸上谈兵或是束之高阁,或是有的单位执行,有的单位置若罔闻,而我们的执法部门不闻不问,这好比是一块云下的不都是雨,何谈和谐,哪来的公平?雨露均沾,这是古代贤哲在远古的呼唤。
社会的存在最关注的是要有一个基本的公平,这是底线,也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努力维护的底线,关注弱势群体已成社会的共识。
我们有必要在捧读古籍书刊时首选《论语》,更要有孔子的胸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把我国古代贤人的“仁”融化在每个读书人的灵魂里,让其发扬和光大。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就是要以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价值为基本的目标,以我们现有的社会价值观为导向,以“仁”为魂,全面建设我们理想的小康社会。
一个大爱的社会,就应成为我们人类的社会。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累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