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之因:静悄悄的凯恩斯主义
近年来,中国的物价总水平处于不断上涨之中。有人说,这是输入型通胀,依据是大宗商品价格长时间处于历史高位;有人说,这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依据是20年间我国的M2增长了46倍;有人说,通胀是因为中国容纳货币的“池子”太少太浅,最主要是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开始流出而造成的冲击;有人说,物价之所以上涨,是因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向上修复导致的,应该归咎于那只看不见的猪,等等。应当承认,上述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应当承认,这些看法更是以偏概全的。据本文的分析,中国通胀的根本原因,是长时间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恶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凯恩斯主义的前因后果
1、历史的回顾。
要认识现在,洞悉未来,必须深刻地了解过去。了解凯恩斯主义,就必须了解大萧条。
所谓大萧条,是特指从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整整持续了5年,在这5年里,生产水平倒退了几十年,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崩溃。一方面,商品充斥,物资充足,生产力大量闲置和毁灭;另一方面,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无工可做,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拿美国来说,失业人口1300多万,到处都是失业者在为一片面包排着长队等待救济;而同时,农业资本家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成为银河”。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人们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华盛顿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
……
任何对大萧条的惨象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翻资料。
大萧条的最大结果就是国家干预主义堂而皇之走进了政治生活:在欧洲,最典型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实行政治、经济的独裁;在美洲,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主旨的罗斯福新政。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是: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修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以工代赈”;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6、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7、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8、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从这些措施的效果来看,“复兴工业和以工代赈”使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直接促进了经济恢复,被后人所称道。当然,这里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列得这么详细,是为了和后面我国的经济乱政相对比。
2、凯恩斯主义的内容
凯恩斯虽然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宏观调控”的发明者,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终结者,但是凯恩斯主义是在罗斯福新政之后才有的理论总结。换句话说,就是先有罗斯福新政,后有凯恩斯主义;先有成功实践,后有理论升华。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出版。这两部书,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本源。
关于凯恩斯主义理论,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下面一种是比较通俗的讲法:就业高低取决于总需求的水平,经济危机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在需求不足期间,政府应该主动扩张财政支出以应对失业率的上升。政府不应追求短期的财政平衡,即使赤字,也应该在萧条期间扩大政府开支。贫困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大型政府投资工程的兴建,既可提高投资需求,也将使得贫困群体的收入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消费。凯恩斯曾举例说,古埃及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政府出资建造金字塔这样的庞大工程。一旦经济出现萧条,政府就应该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他表示,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率的过高将引起投资不足,生产也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凯恩斯认为,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同时降低利率,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手段。
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被追捧,直接原因是信奉自由主义的胡佛总统在大萧条面前显得举止失措。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也就是说供给会创造出自身的需求;经济即或出现局部或偶然失调,也可由市场调节自行恢复到均衡;失业是摩擦性的或自愿性的失业,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如工资)来得到解决。市场机制会不会失灵在这里成了焦点。当然,我们比凯恩斯晚了一个世纪,我们清楚地看到市场是经常失灵的。但是,看到市场失灵的人不一定信奉干预主义,信奉自由主义的人也不一定完全相信市场机制,这与他们所处的位置有关。胡佛总统不愿干预经济,正好给了那些寡头们大鱼吃小鱼的机会,他们是不希望国家干预的。然而,“发生革命的危险”(凯恩斯语)使国家干预终于成为无奈的选择。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可见当时的情况是多么迫切。
凯恩斯的理论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前景不明的世界里,货币是财富的重要形式;在消费基本稳定时,投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诱使人们去投资(即放弃货币控制权)的条件是预期利润大于利息(即放弃货币控制权的报酬);而在自由经济中,社会越富裕,有效需求越不足,必须进行需求管理;既然消费需求基本稳定,那么只有增加投资需求才能弥补有效需求之不足,政府干预正好是一剂良方,能用新创造的购买力去弥补私人开支的有效需求之不足;政府在采用膨胀的财政政策时,如果同时采用膨胀的货币政策,可以压低利率,这样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刺激投资,同时又推高了物价(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即增加了资本边际效率),压低了实际工资(能促进工人主动就业),真是一举多得。
凯恩斯就这样从经济学的理论层面论证了举债消费、赤字预算和通货膨胀政策的合理性。到后来,菲利普斯发明了一条曲线,即大名鼎鼎的菲利普斯曲线:横轴为失业率,竖轴为物价上涨率,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的含义是失业率与通胀率存在互为反方向的变动关系。这实际上迎合了用通胀去换取就业的思想需要,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相互佐证,互为护身符。再到后来,凯恩斯的门徒将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如何互相配合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诸如“积极、温和、紧缩、刺激、逆周期”等等许多不同的字眼,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终于大功告成。
凯恩斯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它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的理论核心接近真理的本质。凯恩斯认为,因为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报酬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的存在,造成了有效需求必然不足。而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造成生产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正是生产过剩的表现。只可惜马克思在论述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实现时,将研究停留在两大部类的关系上戛然而止,而没有继续深入,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做进一步讨论。我们讨论的是,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提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办法,使资本主义经济暂时摆脱了生产过剩危机的困扰,取得了连续几十年的发展。有人就因此美称凯恩斯为战后繁荣之父。
3、凯恩斯主义的负面影响
凯恩斯主义在1980年以前一直久居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今天有人攻击它时,说它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是因为它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曾经说过,增加货币数量能促使有效需求增加,增加的货币一部分会促进生产,另一部分会引起物价上涨;只有达到充分就业这种均衡后,再增加货币才引起完全的通货膨胀。是啊,理论这么完美,怎么会有弊病呢。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经济政策在制订、执行时没有把握好尺度,有人则说正是过度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等等,众说纷纭。事实上,凯恩斯主义仍然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政策依据,什么福利主义,供给学派,它们实际上都与凯恩斯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凯恩斯主义并没有没落,最多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同时,以衍生品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在经济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学,比如计量经济学。各国只是口头上不再说凯恩斯这三个字而已,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但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结出了下面翻个恶果。
一是物质资源严重浪费。在有些人眼中,凯恩斯主义就是浪费经济学。凯恩斯认为,节俭对个人是一种美德,但对全社会来讲,却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他甚至主张,建立金字塔,战争。地震等破坏社会物资生产的现象也能增加财富,因为它能引起有效需求的增加。虽然这种理论观点荒谬已机,却不妨碍有的国家,有的人推崇、建立战争经济学、地震经济学。比如说美国式浪费就非常触目惊心。美国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有着超大的食欲、住房欲、占地欲和资源消耗欲。统计数字显示,占全球人口总数5%的美国人,消耗着全球23%的能源,吃掉15%的肉品,用掉28%的纸张。美国人喜欢开车,尤其喜欢开马力大、耗油量多的车。在这个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里,汽车保有量达2.4亿辆,几乎是人手一辆。比如洛杉矶,人口约为1100万,登记注册的汽车竟然有1300万辆。在美国,你很难找到排量在2.0以下的车。普通美国家庭大多是住独栋的房子,面积都在两三百平方米。有人计算过,一个美国家庭每年水、电、煤气等能源支出大约是1500美元。而在美国任何一处公共场所,机场、车站、学校、医院甚至公交车,一年365天也都靠空调和暖气维持室温。美国还有许多城市都是不夜城,商业大厦、政府部门、公司大楼从不熄灯。洛杉矶的法律甚至规定,公共设施晚上不亮灯要受处罚。这是明明白白的浪费,隐性浪费就更惊人。比如说,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力资源与军火生产有关,这对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物质资源现在或将来的巨大损失。
二是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自从实行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就成为挥之不去的魅影。以美国为例,1956年-1957年,1966年-1968年,1971年-1975年,1978年-1980,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曾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这些通货膨胀都被认为与凯恩斯主义直接相关,而这也正是“凯恩斯”三个字逐渐淡出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
三是公私债台高筑,难以为继。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人为创造购买力来弥补有效需求之不足,这必然形成债务驱动型经济。目前,世界刚刚经历了以私人危机为特色的次贷危机,又正在经历以主权债务为特色国债危机。这方面的报道称得上是连篇累牍,这里就不再多说。
二、中国的凯恩斯乱政
1.经济运行轨道
经济运行是指各种经济主体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过程。经济运行轨道是指各经济构成要素在发生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完整的经济循环中所共同遵循的运行机制、运行方式、运行方向等的总称。我国的经济运行轨道在最近20年可以这样来概括:市场化、货币化、外向化、漏斗化。
一是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化,各种经济主体间的关系市场化。市场化本来是指利用价格机制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但现在它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关系而凌驾于全社会。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所有的经济领域和环节大步推进各类市场的发展,形成市场机制,通过法律重新确认财产所有权,使各种经济主体成为真正的商品交易者。所有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全部以市场机制为基本的运行机理。生产领域,即便是最传统、封闭的农业,从播种开始、施肥、灌溉、除草、打药、收割、脱粒、晾晒、储存,全部都充斥着商品交易关系。生活领域,即便是最清高、纯净的教育,从设校开始、分班、教材、教辅、考核、晋职、补助、经费,全部都禁锢于金钱利益链条。政治领域,即便是最神圣、威严的法律,从立法开始、提案、增删、审议、颁行、解释、普及、执行、监督,全部都在维护资本和权势的控制力。市场关系简单来讲就是买卖关系、交易关系。为卖而买,为易而交,成了不假思索的至上准则。“找市场。不要找市长”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名句。
二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全面货币化。有人说,讨论经济关系干嘛拉上社会关系。如果你听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句话,就知道金钱无孔不入,金钱永不眠。我国拜金主义正是盛行于货币深化逐渐加速的20年。有外国学者迷惑于我国货币存量超过美国,GDP总量远小于美国却没有发生恶性通胀。这是他不懂得我国正处于货币深化或金融深化的进程当中,到处都在吸纳货币、追逐货币。城市福利分房没有了,全部都是商品房,需要货币;农村帮工建房没有了,全部都是自建房,需要货币;公费医疗没有了,免费教育没有了,全部产业化了,需要货币;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交易所有上万家,玩股票、玩期货、炒金炒汇搞收藏,需要货币……。土地市场、房产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收藏市场、医疗市场、殡葬市场……,土的洋的、合法的非法的,全都汇成一股追逐货币的洪流。这些市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一个个都成了容纳中国海量货币发行的“池子”,当这些市场承受不了自身的体重而导致无法扩大的时候,也就是中国的货币深化进程即将终结之时。
三是经济外向化程度越来越高。关于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有这么一种说法:内向型经济立足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力求通过国内的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通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外向型经济则是通过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生产要素,并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采取以出口为主导的发展途径,使本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的竞争中谋求发展。1978 年我国改革开放伊始时,外贸依存度只有9.8%, 此后持续上升 ,2000年外贸出口依存度为23.1%, 到2005年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63.9%, 其中出口依存度为 34.2%,进口依存度为29.7% ,到2010年外贸依存度竟然达到了80.34%,在柱状图上形成了一条无比陡峭的上升曲线。
四是经济发展漏斗化趋势不断加强。所谓经济发展漏斗化是指经济发展成果的流失。它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1)、投资漏斗。为什么中国这么热衷于投资拉动?这固然有现代化程度较低,需要不断投资来固化物质成果的客观因素,但长达几十年大规模的投资显然不能这样单纯地去解释。在中国,有多少项目预算真正用在投资项目上是有很大疑问的,至少50%的投资款被权势阶层直接贪污,这其实是一个明规则。被朱镕基总理斥骂的九江大堤工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正因为有投资漏斗才有投资冲动。2)、税收漏斗。中国的富豪阶层有几个不是靠偷漏税起家的,时至今日他们的税收贡献也没有多大,这是他们的原罪。这从我国的税收主要是流转税而不是财产税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同时,每年6000亿元以上的出口退税,直接补贴了出口企业,简介补贴了外国佬,也成为国民财富的巨大流失。3)、一次分配中资本所占比例快速上升,普通劳动者被剥夺。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等重要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直接参加调研工作的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命志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比重和一个差距":"两个比重"是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2011年01月13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的“2011中国投资年会”上演讲中就说:“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应该说已经到了极不公平的边缘,必须狠下决心,坚决调整。”他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从城乡差距来看,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1,远远超过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从经济系数来看,世界银行测算的结果是,中国已超过0.5(警戒线为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表现;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此外,收入排在前20%的人平均收入和最低的20%相比,两项之比在中国是10.7倍,而在美国是8.4倍,在俄罗斯是4.5倍,在印度是4.9倍,在日本仅为3.4倍。4)、政府收入过高且流失严重。政府收入不但是税收,还有不亚于税收的各种收费。而这些收费则基本是坐收坐支,中间还伴随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前段时间媒体披露的耒阳市矿征办征收的税费每年逾4亿元,占耒阳全市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强,被称为耒阳市“第二财政局”和“史上最肥科级单位”。这些称号绝不仅此一例。5)外资超国民待遇。外资企业享受着税收、地租、进出口权、关税、水电等待遇,例如税收方面,过去对国企的税收平均是30%左右,民企是20%左右,而外企平均下来只有12%左右。但外资超国民待遇不仅限于上述领域,我国21个重要行业被外资控制,形成奶牛效应和抽水机效应才是最可怕的。
上述“四化”,即市场化、货币化、外向化、漏斗化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虽然有行政调节,但在市场化潮流面前显得过于微小;虽然有宏观调控,但在货币化洪流面前显得不值一提;虽然强调内需民生,但在外向化的模式中显得那么蹩脚;虽然提出要民富,但在漏斗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显得任重道远。这四对矛盾贯穿于我国经济政策的始终。
2、纷乱的刺激政策。
(待续)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