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外交礼仪的细节考量
谈谈外交礼仪的细节考量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要坦诚地作两点说明。其一,标题最早的构思是,谈外交礼仪的一件小事,仔细斟琢,觉得不妥。中国历来讲“安全无小事”“民生无小事”“外交无小事”等等,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故而改为细节;其二,一介草民,枉谈外交,有点不自量。战国时的曹刿说过:“肉食者谋之,又何谏焉”,生怕担上庸人自扰的嫌疑。可是,一个念头既已根深蒂固,不吐不快,所以还是要说出来。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外交话语权分量加重,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国人无不欢欣鼓舞。但是,某些外交语言值得商榷。高层互访时,每逢正式会谈,中国领导人经常会“提出如下建议,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并且似乎成为经典的“中国式表达”,主要领导人如此,其他领导人亦仿效办理,从而引发了相关的思考。
国际外交自有其惯例,某些场合还有特定的外交词令,这是个常识性问题。“建议,一、二、三、四”,此种表述,有其长处:直奔主题,清楚表达了中方关注焦点;旗帜鲜明,坦率阐述了中方的立场;条理清晰,语言比较简练;有备而来,展现了积极进取的姿态。但肯定不是最恰当的表达。首先,不符合外交惯例,外国领导人极少这样表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从来都不这样说。其次,给人以气指颐使,甚至向对方做指示的感觉,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其三,主要领导人这样说倒也罢了,其他领导人也跟着这样说,就显得与身份不相称。想起早些年,中国的某一领导人(不是主要的)出国大讲哲学,更加令人匪夷所思。其四,锋芒显露,容易招至反弹。邓小平提出要“韬光养晦”,我们应该谨记不忘。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义之邦,外交舞台正好提供了展示中华礼义的机会。现在最时髦的语言是精细化管理,外交工作也应从细节做起。建言国家外交部,可否不再使用诸如“建议,一、二、三、四”等外交语言,注意照顾对方的感受,而采用国际惯例的层次性的表达方式。如果能加上毛泽东的意识流思维,周恩来的机智幽默,邓小平的刚性底线,中国的外交必将为世界所景仰。还有,千万别把中国的官话拿到国际外交场合去说,恐怕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听懂,对外交流关系双方,只能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作为一个草根族,人微言轻,空发议论,不过说说而已,本来也不奢望会有什么效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