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迟到的“国际惯例”
迟到的“国际惯例”
韩强
最近几天,报刊上关于政府部门在招标时,要尽量选用国货成为一道风景线,而且还出现的一个响亮的词儿“国际惯例”,列举了世界各国政府部门采购国货的例子,特别是显眼的是美国要求政府部门采购50%的国货。
其实,这是个普通的常识,岁数在一点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中央首长都是坐红旗牌轿车,地方政府用的是上海牌轿车。周总理还带头戴国产手表。甚至80年代,国产货在政府采购中也占一定比例。那时也没有人谈什么“国际惯例”。
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了,一些政府部门开始换装了,不仅一些办公楼豪华了,进口小汽车也多了起来,而且档次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干部觉得,坐国产车很没有面子。
其实几年前就有人大、政协代表呼吁政府部门采购在同样质量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国货,不仅可以节约行政开支,也有助于国内企业发展。但是没有人理会。现在好了,终于有“国际惯例”这个招牌拿出来了。但是,一些部门会听话吗?也许听,也许不听。其实“国际惯例”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想起了一件事:
200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公共事务部经理郭晔,她在回答记者时采取了两种说法。7月10日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对收费标准作调整属于商业决策,花旗银行浦西支行开业后,始终关注市场变化,在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客户反馈后,作出降低收费标准的决定。对于“是否违背该行国际惯例”的疑问,郭晔说,花旗的国际惯例是该行在全球各地均采取收费服务的概念,而绝非统一标价,在各地的收费标准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调整。她同时表示,不排除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进一步作价格调整的可能性。7月11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又说,“美元现金提现时收取0.25%手续费”的标准;同时,每月日均存款不足10万美元收取100元或12美元月服务费,不低于5000美元免收50元或6美元的服务费的标准始终没变。(《国际金融报》2002年7月11日《国际惯例屈从本土实际外资银行服务收费降低》)
2002年7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著名金融专家:储蓄收费说成国际惯例太牵强》:据了解,欧洲的银行一般都向客户提供两种账户,一种是“转账账户”,客户可通过这个账户接受汇款,也可从这个账户上向外划款,如支付各种账单等。大部分银行对这种“转账账户”收取管理费,但银行同时提供超值服务,如免费汇款、免费银行卡等。对“储蓄账户”,即类似国内的定期或活期存折,不管存款数量多少,银行都是免费的。
7月21日《今晚报》刊登《银行存款收费——别拿“国际惯例”蒙人》。题围绕着对存取款该不该收费,这种收费这不是“国际惯例”展开了争论。文章指出:花旗银行在德国的分支机构要求顾客在账户上至少有2500欧元的金融资产,如债券、定活期储蓄存款、股票、基金等。只发客户满足这个条件,花旗银行就可提供免费的“转账账户”,免费的银行卡、信用卡。顾客一年省下的账户管理费在100欧元左右。花旗银行也为顾客开设单纯的“储蓄账户”,对存款金额没有任何限制,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由此,我们看出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公共事务部经理郭晔女士的说法有三个矛盾:
第一,在中国内地管理费的是“转账账户”还是单纯的“储蓄账户”,如果对“储蓄账户”也收管理费,为什么对中国顾客和德国顾客采取双重标准?
第二,对“转账账户”来说,为什么在德国是2500欧元以下,在中国是5000美元以下,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一倍,究竟为什么?
第三,郭晔始终没有对媒体说明“转账账户”与“储蓄账户”的区别,同时对《国际金融报》和《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采取了前后不一致的说法,至今不予澄清,而且花旗银行也没有说明“转账账户”与“储蓄账户”区别,引起了中国银行界的争论,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诚信原则?
更有趣的是:2002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六版刊登了一篇《国际惯例逐步本土化外资银行展开亲民行动》,文章说:
近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在给客户的商业信函中宣称:“您在2002年9月9日至2002年10月31日期间开户,即可获得精美名片夹一个。若您在花旗账户的存款超过5000美元,就可任选一款您喜欢的精美飞机摆设。”业内人士指出,从今年3月1日开户存款收费(收费主要针对境外客户),到7月份开户存款免费,再到9月份开户赠送纪念品,外资银行已经将一些国际惯例本土化。
这个报道说明花旗已经放弃了所谓的“国际惯例”,像变魔术似的,又变出了一个“开户可获得精美名片夹一个。若您在花旗账户的存款超过5000美元,就可任选一款您喜欢的精美飞机摆设”的新国际惯例。
其实,所谓“国际惯例”有两种:一种是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习惯做法,称为公法惯例;一种是商人与商人之间在长期贸易中形成的习惯做法,称为商业惯例,它具有可选择性,并只对双方有约束力。
进一步说,各国政府优先采购本国企业的物品,是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为了鼓励本国企业。这个做法在国际上早就有,在中国早已有之。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政府必须清正廉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了这个根本的价值观念,才会“节约每一个铜板”减少公务开支,把钱用在公益事业上去。所以行政开支的公开性和民主监督,应该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