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丁冰老师讲座观后感

火烧 2006-09-0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围绕丁冰老师讲座内容,反思中国贫富分化问题,探讨国有经济复兴路径,提出通过集体企业整合与工人组织化实现先富带后富,强调社会稳定与改革共识的重要性。

丁冰老师讲座观后感

  八月份去北京出差,正巧住在北大资源宾馆附近。适逢那天下午有丁冰老师的讲座,虽然刚刚奔波一上午从通县回来依然在馄饨候那里吃了点东西跑去听了一小会。很可惜由于晚上要去谈一个科技项目合作的事情,没有听完就又匆匆走了,至为遗憾。不料回来后在乌有之乡看到了丁老师讲话的录音材料,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看了丁冰老师的讲话,他的基本观点我是赞同的,也增加了不少见识,只是有一点不尽兴的感觉,觉得还有一点话说。只是因为平时既忙且懒,一直不能述诸于文字,拖到月底才动手。
  确实,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已经很严重了,每一个有眼睛的人都知道这个现实,这也是目前中国再一次进入高度不稳历史时期的根源。我最近在考虑一篇有关社会稳定的材料,具体解释下回分解。简单的追根溯源,这本来是总设计师改革设计的一个最大的副产品。前人曾经说过: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然括号是通过诚实劳动。这就为今天的贫富分化打下了基础。单单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可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结局的实现需要的很多控制性条件没有明确指出,最终导致它成为美妙的空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导致出现一个富裕阶层,要求先富带后富必然默许这个富裕阶层保有并扩大自己的财富,不然带后富的物质基础就没了,所以邓公说不能去动傻子瓜子老年,一动人家就会说我们的政策要变。但是先富带后富的实现途径是什么?这批人不带怎么办?如何界定诚实劳动形成的先富?邓公没说,因为他不是先知先觉而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摸到怎么说?等到到了深水区,伟人已经帕金森了,呜呼!同时国门洞开,一大批各怀心思的大忽悠一拥而进,连先富带后富也不提了,只是收税,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个远离平衡态 的有序系统一旦形成,为了维护自己的稳定于发展必然不断的从外界吸取能量与物质来获取“序”,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直到环境不能提供食物为止。举个例子类比,人为了生存吃食物获取能量,不能进食就挂了,没有人会愿意吃得半饱甚至饿死。其过程实质为降低食物的有序性来获取“序”的过程。按照经济人假设(这个可是主流惯用的呃),逐利是人的天性,就像进食一样。因此先富起来人的财富积累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别指望他们好死不死的会去带后富。除非有非经济性的因素起作用。从非经济性的角度入手才能找到先富带后富的实现途径。既然大家连先富带后富都不提了那么也就没有人去追究不带怎么办了,其实这原本是他们的义务。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问问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是靠吃什么致富的。理论上说他们所以致富是由于系统在非经济因素下作出了许可的制度安排,在系统给定的的情况下先富的一部分人的经济活动是以降低既有经济秩序的有序性为代价的。看看历史,从八十年起每一个先富起来的社会阶层从事的经济活动都是传统经济体系所反对的,是以既有经济结构的破坏为代价的,只不过这次的名目叫做改革。他们吃的就是既有的制度,改革其实就是有意识的打破过去以国家占有财富为主体的基础上较为平均的国民财富分配方式进行国民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改革对于经济的推动力来自旧制度破坏释放的能量。他们财富的积累其实主要不是来自于诚实劳动而是财富再分配的制度安排,因为他们的所谓诚实劳动在旧有的经济制度安排下都是被禁止的,他们获得制度安排的好处并非是由于自行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并付出努力争取的结果,仅仅是赶上了好事。其实制定政策的人也不应该得到多少褒奖,因为制定政策的原则是“要大胆的试”,摸索着走就是了,错了再回来,呛水就当教学费。尽管听起来有些不负责任但是这项政策的还是执行了。执行结果是破茧重生还是吃掉自己的尾巴现在还很难说,因为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什么人来界定诚实劳动的工作没有做好,少数做试验的人监守自盗把走私贩私、窃取公物也界定为“诚实劳动”了,最终导致先富阶层财富的非正常急速扩大,这批人正在诞生单独的阶层意识,开始有意识的展开行动维护自己的财产安全,拒绝先富带后富的社会义务,最终导致了“改革共识的破裂”。
  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改革,恰恰相反我支持改革,并且认为当时不改不行了。原因还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新中国成立以后被割裂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不能于外界产生物质与能量交换,后期经济发展必然严重停滞,并走向崩解。因此建国以来国家一直没有对内实行全民的国民待遇,建国之初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善土地改革打击旧经济势力,当然也有前苏联的经济扶持推动经济发展,在58年以后则是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剥削农民创造的价值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改革以前我们所有的城里人其实一直在享受农民的血汗,人民公社就是具体的操作形式。这样自然导致农民的消极抵抗,集体经济的低效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农民有最深厚感情的老人家这么做也是不得已,我们在国际上两个拳头出击搞得很孤立,手下一票小兄弟都是嗷嗷待哺的主,不能获得经济发展的所需要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在没有外来扶持的情况下不通过这样的内部非均衡发展就不能实现国家财富的快速积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我敢打赌老人家要是多活二十年一定也会采取积极的方式加快对外经济交往。我们能够对外开放其实享受的是过去几十年通过工人农民节衣缩食和子弟兵以血肉之躯赢得不败之名得来的红利。
  经济改革之初从农村开始其实是还几十年的旧帐,由于已经有了一定工业积累,工农业可以实现合理的价值交换,经济一片向好。但是问题往往来自于顺境,由于东西方在八十年代初都有求于中国,向中国提供资金技术也就比较大方,这一点从当时的对外军事合作就可以看出来,国家放弃了技术引进再创新走进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歧途,可惜了当年的大好形势,自主创新被放弃了二十多年。这里扯远了,其实想说当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需要再一次的非均衡发展,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实现经济的再一次跨越。可惜搞成了亦步亦趋的重复引进。宏观经济虽然失误不少但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被坚决执行了。因为中国往往矫枉过正,舆论对先富阶层的吹捧引发了全社会的跟风心理,很快发展到英雄莫问出处的地步。等到邓公慨叹十年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时已经有些晚了。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九十年代,当时前苏联已经倒台,中国成了和平演变的重点照顾对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虽然提的少了事实上却成了一部分人窥测国有资产的遮羞布,我的一个熟人利用职权搞倒一块土地发财就说政策不是允许我先富起来吗?
  前面罗嗦的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是为了理一下思路,那就是怎样让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先富带后富的既定目标。按照丁冰老师的意见是要发展国有经济成分,问题是怎么发展?丁老师没说,我就狗尾继貂往下想想。
  发展国有经济成分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其目的是要将非国有成分发展控制在在一个不影响国体的有益补充的的位置上,保持国家的稳定与持续发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做这件事情一个是依靠谁、团结谁、联合谁、争取谁、打击谁的问题。一个是实现的方式和组织保障问题。
  依照我目前粗浅的认识,重新振兴国有成分,依靠对象是广大产业工人、团结支持发展国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分子、联合农民兄弟、争取拥护中华民族复兴的民营企业家、打击窃取国有财富,有意、无意充当国外反动势力颠覆政府的帮凶的经济寡头、买办和依附其的反动知识分子。由于目前国民经济问题重重、对外依存度很高,控制不好经济容易发生动荡。所以重新发展国有经济成分也要借鉴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先小范围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和充分的舆论发动的基础上再全方位推开。这个需要一定过程,要想利用非激烈手段把公有制经济成分恢复到主体地位最快也要5-10年的时间。幸好我们还有几个控制权没丢。一个是军队、一个是金融、一个是土地,小心应付还有可能成功。
  具体而言我感到应该先从集体经济入手,因为现在的政府官员不大可靠。操作上我们可以选择几个中部的中等经济发达地市,最好是曾有一定国有经济基础,目前非国有成分不占控制地位的地方。由发改委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名义下文关停某一行业的落后企业,比如纺织、铸造等。关键的一点是在鼓励创新时对于本市关停的企业(不区别被关还是自主停业)。如果企业职工自发联合40%以上的原有职工成立集体性质的新企业的,如果提出的联合创业计划可行、产品有销路,可以由国有投资公司提供担保为其办理银行信用贷款和开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这样设计的理由基于如下考虑:
  1、有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的职工并不满意自己的被雇用地位,只是苦于没有资金不能自主创业。掌握企业实际经营流程的管理者联合主要技术工人在得到资金支持时有能力迅速 建立起一个更好的同类企业。
  2由原有职工自主结合建立的企业一般而言管理成本低、可以迅速启动,如果在加上合理的指导以及资金保障,存活率较高。由国有资本提供担保一般不会造成很大的信用风险,银行方面也可以接受。
  3由于生产中断、原职工组建的新进企业竞争,原私有企业有可能关闭,这既可以迫使其退出本领域,也可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有国有投资公司牵头在自愿的基础上对经营较好的集体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成为国有控股公司实现行业整合的目的。
  4、由于有上级的督导以及不会对本级财政产生大的振荡,行业整合可能产生大型优质企业,有利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5、引进院校成果大力发展当地的科技孵化器,放宽私募投资基金设立限制,力图将推出生产领域的私人资本引导到高科技企业发展上来。
  这样做的实际目的在于以资本为保障引导原在私有企业被雇佣的产业工人以及部分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在集体经济的大旗下重新团结起来,逼迫私有企业主因生产中断和内部人竞争而自动退出产业领域,这样作也算是推进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国有资本对其进行优化组合,谋求行业内的控制地位。对于退出的私有资本则引导其进入高技术行业。反正这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赌命去吧。目前战略产业还控制在政府手中,如果用这种方式推广倒全国逐步收复失地,10年以后国有经济成分应该可以得到有效地恢复,当然国有垄断企业的低效率问题也要解决。
  这个愿望的实现需要坚强的组织保障。目前工人阶级空有众多的人数但是由于缺乏组织而软弱无力成了弱势群体,成立集体企业的同时要坚决落实《工会法》,同时将其坚决的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此基础上稳步扩大人大代表中优秀工人的比例。同时强化人大及下设委员会的监督职能,推进其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利用这个办法把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人充实到政府中去,保障扩大国有成分既定路线的实施。最近知道中央提出在这次换届中扩大工人比例,当真于我心有戚戚焉。只是可惜目前的体系下,国有企业成了一言堂,能否不走样很难讲啊。
  当然有人说这样只是能解决虾米,打不了大鳄。但是我要说参照改革的经验这是稳妥的办法,我们首要的是重新建设有组织的的坚强的工人阶级队伍,稳定国家的执政基础,因为基层不稳、地动山摇。恢复国有经济成分的工人队伍稳了,上面的私有资本大鳄是很敏感的,要么会选择跑路、要么会选择与政府合作洗白。我敢断言中国身家过亿元的人80%有原罪。他们现在多半在首鼠两端,看看怎么能维护最大利益,能去海外也想去的还是少数。如果他们看到重建国有经济的人民战争打响,对手的战争意志坚决,只要给一定出路,选择合作的应该比较多。这出路一个是捐赠大部分资产回馈社会,一个是去高技术行业为民族振兴趟雷。
  暂时想到这些,说起来没什么用,但是心事难平。所以如果管理员给我发出去的话,最好把后半部分的具体实施部分发给丁老师看看,我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经济训练,写的东西他肯骂一声空想、胡说也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