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房价上涨是“弹性成本”和“市场经济”造成的

火烧 2010-09-11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分析房价上涨并非由刚性需求或成本导致,而是土地费和税收等弹性成本推动。探讨房地产市场中弹性成本对房价的影响,揭示房价上涨背后的真正因素。

看到有网友说:“二十年内,城市房价很难下跌因素如下:
其一,政府对入城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将会使更多的农民入住城市。
其二,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也将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其三,政府对农用地的保护政策及对城市征地的限制政策,很难满足城市人追求住大面积住房的心理需求。
这三点是房市的刚性需求——注意:刚性需求并非是指购买能力。比如:现在的电视机价格非常便宜,有许多人具有能力购买电视机。这就是电视机市场有许多购买能力的客户。但是,这些有购买能力的客户并非需求电视机。所以,电视机市场不存在刚性需求。相反,房市虽然有许多没有购买能力的客户,但是,在这些客户中,存在着许多需求房子的客户。这就是刚性需求。”

住房是必需品,只要商品化了,确实就存在所谓的“刚性需求”。不妨设想:有一天,空气也商品化了,“刚性需求”肯定更大,而且更“赚钱”。

然而,无论是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还是“生产成本”,其实都不是“房价不下跌”的原因。此前的房价上涨,也并不是“刚性需求”导致的。
认为“刚性需求导致房价上涨并且不下跌”,实际上是假定:房价完全是由生产成本、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无论是正宗市场经济,还是任何别的市场经济,商品的价格都不是仅仅由生产成本和供需关系决定的,还必须考虑到隐藏着的“弹性成本”。

关于房屋的生产成本,已经有转行去种菜的重庆房产商指出:“土地费一般占销售价格的40%左右,建筑成本占20%左右,销售成本约占5%,另外还有配套设施的打造、环境的打造、管理成本等约占5%,再加上10%的税收,因此,搞房地产开发最终的毛利约为20%。”(见《重庆2800企业下乡种菜

建筑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这三项算是“刚性成本”,加起来只有房价的30%,房产资本家得到的毛利润率是20%。
而“土地费”和“税收”这两项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的“弹性成本”就占了房价的一半!

也就是说,如果以计划经济的方式生产住房,成本实际上就是建筑成本(20%)和配套环境与管理(5%),再加上税收(10%),顶多也就是目前房价的35%。而且,计划经济的税收还没有那么高。

当然,这只是纯粹从建筑成本的角度分析,没有考虑到“土地的稀缺性”。那么,土地是不是真的很“稀缺”呢?这就涉及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建设用地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了。

这位网友说:“其一,政府对入城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将会使更多的农民入住城市。其二,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也将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其三,政府对农用地的保护政策及对城市征地的限制政策,很难满足城市人追求住大面积住房的心理需求。”这些都是空泛的“说教”,没有任何数据支持,是不可能说服任何人的。

“城市人追求住大面积住房的心理需求”究竟有多大?城市建设用地究竟有多少?是否够用?只有知道了比较可靠的相关数据,才能有把握地回答这些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说:“现在农村的建设用地是17万平方公里。。。城市的各类建设用地与农村的占地差不多。。。”其他资料也给出了相近的数据。
那么,不妨假设城市建设用地也是17万平方公里,这17万平方公里能够住多少人呢?

让我们假设,“城市人追求住大面积住房的心理需求”平均而言是每人40平方米,全国80%人口成为城市人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70%),假设全国总人口达到20亿,则全国城市人口将有16亿。这些人想要达到人均40平方米,需要多少住房面积呢?16亿X40平方米=640亿平方米=6.4万平方公里。

当然,这里的6.4万平方公里只是住房面积,并不是占地面积。
一方面,公用面积、住房之间的间隔、绿地这些必须有的面积,都会增加占地面积。
另一方面,在保持住房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每栋楼的层数又会成比例地降低占地面积。

以容积率为2计算,上述6.4万平方公里的住房面积,只需要占地3.2万平方公里。因此,实际上城市建筑用地容纳16亿城市人口是完全够用的。
所谓“刚性需求导致房价上涨并且不下降”,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下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制造出来的涨价借口。
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既不是“刚性需求”,也不是“刚性成本”,而是土地费和税收这两项“弹性成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